一天完成51个门诊7台手术 她却说“这算轻松的了”

河南商报记者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李佳通讯员陈燕

“我们是从安徽来找王主任复诊的。”“我们是县医院眼科主任推荐过来找王主任的。”“邻居家孩子斜视就是王主任看好的,我们也是慕名而来。”……

早晨7点半,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二院”)门诊楼四楼八号诊室门口长椅上,已陆续坐了不少来自省内外不同地市,焦急等待的家长,他们此行目的只有一个,给孩子看眼睛。而大家口中的王主任就是该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一病区主任王素萍,一位在河南甚至全国,提到“斜视”“小儿眼病”等治疗问题,会被患者及同行高频次提及并推荐的眼科专家。

大咖名片

王素萍,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一病区主任,郑州市儿童眼病医院学科带头人,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

从事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近30年,在该领域有较深造诣,擅长各种类型的斜视矫正手术、眼球震颤手术,屈光不正、斜视、弱视及其他小儿眼病,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对斜视、弱视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一次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每年诊治斜视弱视患者3万余人次,开展各种类型的微创斜视矫正手术2万余例。

一上午50多个门诊,她一口水也没喝

作为河南省眼科界的“劳模”,王素萍真是很忙,一年3万多的门诊量、2000多台手术,足以说明她在患者心中的认可及欢迎程度。12月15日,河南商报记者一大早就来到郑州市二院,对王素萍进行全天跟访,希望用笔尖和镜头来记录这位“劳模医生”的一天。

7点30分:王素萍位于门诊楼四楼八号诊室门口长椅上,已经有患者在等待,而此时,她其实早已抵达医院,正在位于病房楼14楼的病区进行早交班和查房。

“乖乖,你今天这身衣服好漂亮啊!让阿姨看看你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恢复得不错,不用担心,会越来越好的。”……她一边用轻柔的话语安抚着孩子紧张的情绪,一边检查并向家长介绍着孩子的病情恢复情况。

“下午手术,让孩子早点吃饭别饿着了。”已经走出病房的她,不放心又返身折回,细心叮嘱患儿家长,“好的,好的,谢谢主任。”患儿家长一边说,一边点头。

7点50分:一圈查房下来时间已经接近八点,白大褂下只有一件单衣的她,来不及加件外套,就急匆匆地向门诊楼赶去,当推开住院部大厅厚厚的门帘时,一股冷风迎面扑来,王素萍不由得缩了一下脖子,但是脚下的步子却没有停顿,“时间不能耽误,很多患者都是从外地赶过来的,早点看完,他们就可以早点回家,晚了可能就赶不上车了。”

7点56分:门诊正式开始。“王主任,你看我们家孩子今年6岁,老是爱眨眼,可咋办啊?”“孩子二年级了,最近给我说突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各种咨询不断。

9点40分:来自新乡辉县的张女士一脸焦急地走进诊室:“王主任,我们家孩子11岁了,最近视力突然下降,在老家检查不出原因,就是让我们配眼镜,不放心,今天特意请假来找您,这是我刚才在咱们医院做的检查,您帮着看看。”

经过仔细比对各项检查结果和详细问诊,王素萍告诉这位妈妈,“别紧张,就目前检查结果判断,球后视神经炎可能性比较大,这种病只要发现及时,采用高压氧治疗加对症用药,会很快恢复,但要是拖着,那麻烦可就大了。”听到王素萍的回复,张女士这几天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了下来:“您说咋治就咋治,找您就是图个放心。”

据了解,由于王素萍多年来在斜视和小儿眼病方面的深厚积累与造诣,无论是患者还是其他医院的同行,在遇到不能确诊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请她看一看。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墙上的时钟指向12点26分,在电脑的叫号系统上,河南商报记者看到,最后一位患者号码显示为51号,这些还不包括检查后复诊的患者。因为怕上厕所耽误时间,半天门诊,王素萍一口水也没敢喝。

“把患者交给她,我们放心”

12点40分:赶到单位食堂的她,简单点了两小份菜和一碗杂面条就匆匆吃了起来,“我吃饭不挑剔,吃饱就行。”王素萍笑着说。

13点10分:吃完饭,本以为要休息一下的她,直接从食堂奔向了手术室,“主任,上午那么忙,中午不休息一下吗?”“不累,早做完,家长早安心,再说这些年也都习惯了,早一天做完手术,患者就可以早一天出院回家。”王素萍说。

13点20分:王素萍换上手术服走进三楼的手术区,当天下午她要完成7台手术,斜视手术四台、倒睫两台、麦粒肿一台,其中最大的患者12岁,而最小的患者只有两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手术室内的电子钟显示为16点30分时,当天的7台手术全部顺利完成,而返回科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50多个门诊、7台手术,这样连轴转的一天,其实就是王素萍主任这些年来每天工作的缩影,而这忙碌的一天,在她看来工作量已经算比较轻松了。

“轻松?”“这真算轻松的了,今天是工作日人不多,最忙的时候就是寒暑假或周末,半天门诊量都100人左右,最多时,一下午的手术量有40多台,需要同时开三个手术室。”王素萍解释道。

“听说您一年2000多台手术、3万多的门诊量,不累吗?为啥这么拼?”面对河南商报记者的疑问,曾师从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主任郭静秋教授的她坦言,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而且自己是打心眼里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当然,要想干好,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一些。

每天坚持早、晚病区查房的她,常常晚上八点多还没有离开医院,如果赶上第二天手术,晚上在医院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我这样挺好,起码可以错过高峰期,有时候突然早回去一次,邻居都会很惊奇,还以为我搬走了呢。”王素萍笑着说,“其实,累一点都不算啥,每次看到小孩子视力恢复,家长满意,那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据了解,王素萍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在当天跟诊中,河南商报记者就看到来自安徽、濮阳、新乡、开封等多地的患者。“王主任负责任、有爱心,技术还好,总之找她看病就图个放心。”一位患儿的妈妈说。

不仅是患者口口相传,很多同行也会主动向自己的患者推荐王素萍主任,有些因为斜视问题带着孩子到北京、上海等地求医的家长,往往会被当地专家劝回河南,“你们河南的王素萍技术就很好啊,当地报销比例还高,回去做手术吧。”

就像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主编,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李巧娴教授所说:“医者仁心,在家乡做手术确实能节省不少费用,更重要的是把患者交给素萍,我们放心。”

记者手记

执着坚守,缔造光明,这就是眼科医生的一天。对王素萍和她的同事来说,这可能是一年中最平常、最普通,甚至是最轻松的一天。

但是这一天的亲身经历,除了让记者感动,更多的是心疼。如此强度的工作量,他们之中还有怀着身孕或哺乳期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的坚守,换来了我们的安康。而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不忘初心,无愧“白衣天使”称谓。

有医如此,眼疾者之幸。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