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
“妈妈走了,过节成了过“劫”,家里没了免费保姆,餐桌上少了殷勤的服务员。”是朋友李阳(化名)在最近发的朋友圈。
这条朋友圈文字配了三张图片,一张是李阳的母亲戴着老花镜在做棉衣;一张是母亲系着围裙在煮饺子;一张是母亲坐在小板凳上正在剥蒜。
原来,李阳的母亲在半年前,突发心梗去世了。
前两天冬至,李阳兄妹3人去和老父亲过冬至,想起了母亲在时照顾一家人的种种细节,听完,真是心酸两代人。
01、 母亲走了,孩子们再无手工棉衣可穿。
今天冬至,李阳兄妹3人带着家人去和父亲团聚,过母亲走后的第一个冬至。
当李阳打开母亲家的鞋柜,鞋柜里面,垒得整整齐齐的三摞新的、妈妈手工制作的棉鞋映入了李阳的眼帘,让她瞬间泪目。
母亲于半年前去世,当时正值夏季,可母亲却早已为子女和孙辈准备好了过冬的棉鞋。
不一会儿,李阳的妹妹带着孩子来了,孩子长得快,棉裤已经短了一截,露着脚脖子。
“你怎么不给孩子买新棉裤呢?”李阳埋怨妹妹。
“哎,孩子只认姥姥手工做的棉裤,总说买的棉裤穿着不舒服。一入冬,我给她买了棉裤、羽绒裤、加绒裤,她都不穿,可身上这条又旧又短,洗的已经不暖和了,无论我怎么说,孩子都不听,非要继续穿。唉,我又不会做,真是为难。”妹妹说完,红了眼圈。
妹妹的这句话,勾起了李阳对母亲的回忆。
母亲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李阳兄妹三人小时候所有鞋帽、袜子、书包,都出自母亲的手。
即便是将父亲的旧衣服改改给孩子穿,母亲也会洗的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再绣上一朵小花或别致的图案,和新衣没有差别,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
即便是作为矿工的父亲,也从来都是穿戴整齐,干干净净。
可随着孩子们长大,衣物、饰品更加丰富、新颖、耐穿、漂亮、便宜,母亲的手工活,不再受到李阳兄妹三人的欢迎,甚至遭到强力抵制,即便母亲做了,兄妹们也嫌是手工做的,放在一旁不肯穿。
李阳清楚地记得,有一年自己因为和母亲赌气,拒不穿母亲做的棉裤,只穿一件单衣出门,结果挨冻发烧,一周不能上学,母亲既心疼又失落,只好给她买了心仪的棉裤。
可自从李阳兄妹三人的孩子相继出生,母亲的手工活又变得紧俏了。
三个孙辈的小被褥、猫头鞋、棉衣裤、帽子、围巾,都出自母亲之手。
李阳记得,三个孙辈出生后,母亲常常起个大早去早市,买布料、纽扣、和松紧带。
回家后,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好好做、慢慢吃。
在每个午后,母亲都会戴上老花镜,听着京剧,开始将布料清洗晾干、裁剪恰当、穿针引线,做成一件衣物后,拍打整理,铺平叠好,装入干净的袋子中,再买一些孩子的玩具和吃食,给子女们送过去。
如果得到儿女一句:“妈,还是你做的好看,穿着放心、暖和。”妈妈就会低头一笑,满足地说:“现在都流行买着穿,你们不嫌弃我做的不好就行。”
之后,母亲每每接到儿女的电话,有需要重新做、更改、拆洗的手工活,总像商人接到订单一般高兴,定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现在,我仍然记得母亲坐在沙发上认真做棉鞋的样子,她时不时会抬起头,从眼睛的缝隙中看看我们,叮嘱着夫妻之间要忍让、婆媳之间要尊重的话。现在,再也看不到她,听不到她的声音了。”李阳啜泣道。
当李阳和妹妹去给父亲整理衣柜,打开柜门的一瞬间,又让姐妹二人泪崩了。
在被父亲翻腾的凌乱的衣柜的最上层,整整齐齐摆放着6条棉裤,男孩女孩,颜色有别,款式各异,新颖时尚,和商场买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02、 母亲走了,父亲在寒冬穿着单衣。
当李阳想坐下和父亲看会电视时,发现父亲在寒冬,竟然光着脚,穿着凉拖。
“冷不冷啊?你都70多了,不能和年轻人比,要注意保暖。”李阳忍不住心酸。
“不觉得冷,也不愿意找棉鞋,也找不到。”父亲不好意思地说。
在李阳的记忆中,父母的婚姻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父亲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在家照料公婆和三个孩子,收拾家。
母亲比父亲更辛苦,可因为母亲不挣钱,拥有经济权的父亲粗鲁、强势、绝少有疼爱、尊重、认可母亲的时候。
李阳曾记得,因为奶奶的一句挑拨,父亲曾经扇过母亲一记耳光,可母亲仍然会在第二天将第一碗饭,端给奶奶。
因为母亲劝阻父亲喝酒,被父亲推倒在地,磕破了头,可母亲仍然会将盘子里的肉,悄悄夹到父亲碗里。
因为母亲去赌场拉父亲回家,被父亲连踹几脚,肚子疼了数天,可母亲仍然会坚持给工作的父亲做早晚饭、送中午饭。
在母亲与父亲50年的婚姻里,父亲因为一份微薄的工资,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母亲则终年是放下针线,拿起笤帚;照顾了老人,又看护好孩子;忙完农活,又收拾家里……一年365天,全年无休。
可即便如此,在父亲眼中,母亲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不中用的人,父亲的口头禅永远是:
除了带孩子、做家务,你还能干什么?
你一天天闲着没事,连个饭都做不好吗?
你就知道省省,挣过一分钱吗?
……
每每这时,母亲总是含泪躲出去,避免口角和肢体冲突。
可母亲走了半年,父亲感冒了4次,背明显驼了,腰也弯了,脚下也沉了。
李阳再观察,发现父亲只穿一身单薄的秋衣裤,袖口磨毛了,胸前污渍一片,秋裤上也沾满了尿渍,浑身散发着老人难闻的气味。
“爸,如果妈还在,肯定不会让你这样邋遢,你要记得换衣物,我们来帮你洗。”李阳低头说。
“哎,东西都是你妈收拾的,也不知道都塞到哪儿了,把柜子里翻了个遍,也找不到,都懒得找了。”父亲边说边擦着眼泪,走向了里屋。
03、 母亲走了,餐桌上少了殷勤的服务员。
当李阳的哥哥一家来了,大家准备包饺子。
一则,这是冬至的习俗;二则,饺子是全家的最爱,也是母亲在时最拿手的吃食。
可这在平时非常如常的吃饺子,现在却难倒了李阳兄妹三人。
因为李阳的大嫂说,她不会调馅儿;妹妹说,她不会擀皮儿;李阳,连和面都搞不定;而大哥、丈夫和妹夫均表示,他们不会包饺子。
为了能中午吃上饺子,除了父亲陪三个孩子玩耍外,李阳让大家齐上阵。
大嫂调馅儿,结果,韭菜切的太宽,先放盐后放油,馅儿出了很多水,盐放多了,齁咸。
妹妹擀的皮儿,大小不一,薄厚各异,绝少有圆的,很多都是四方的、三角的。
而李阳和的面,分量没掌握好,第一块面太硬,第二块又太软。
三个大男人包的饺子就更别提了,模样各异,有开口的、有破肚的、有漏馅儿的。
不难预料,这样的饺子下了锅,煮出的肯定是一盘盘的片儿汤。
李阳尴尬一笑,又去厨房煮第二锅饺子。
在升腾的热气中,李阳不仅想起了母亲在时包饺子的情景。
母亲总是会在节假日,儿女们回家时,亲人过生日时,值得庆祝的日子里包饺子。
她总是起个大早去早市,根据季节和时令,挑选最鲜的韭菜、最嫩的茴香苗、最白的藕、刚采摘的香菇……
回家后,一个人择菜、洗菜、切菜、剁肉、调馅、包饺子。
每当孩子们回家时,她总是让孩子们吃吃零食、喝喝茶、聊聊天而已。
当第一锅饺子下锅后,她才叫大家起身洗手,上桌等饺子。
这时,桌子上的碗碟已经摆好,每人面前已经放好了一碟陈醋。
在第一锅饺子出锅后,母亲还会陪着笑脸,殷勤地询问饺子的咸淡、肉馅的鲜嫩,如果得到肯定,脸上就漾开一朵花,被否定后就说下次一定注意。
母亲把第二锅饺子煮上后,又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剥蒜,递给父亲、大哥和妹夫,再捞出自己腌制的糖蒜,放到大嫂和妹妹面前。
当第二锅饺子出锅后,母亲又忙着给每个人盛上一碗饺子汤。
等大家都吃饱离席,母亲才空下来,静下来,坐到餐桌旁,拿双干净筷子,一个干净盘子,尽快拨弄马上就要粘连的饺子。
好的,放到一个盘里,留着父亲下一顿煎着吃;破皮的,留给自己吃。
“就这样,每个吃饺子的日子,都是母亲辛苦忙活大半日,只吃几个破皮饺子,却又心满意足的日子。”李阳说完,流下眼泪。
“姐,给我倒一碟醋呗!”妹妹喊李阳,打断了她的回忆。
“拿两头蒜过来。”父亲喊李阳。
“姑姑,我要糖蒜。”侄子喊李阳。
“来碗饺子汤呗!”丈夫喊李阳。
……
一瞬间,李阳才明白,在近50年的家庭生活中,母亲一直是家中的免费保姆,餐桌上殷勤的服务员。
04、 写在最后。
在李阳的讲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李阳的母亲,也看到了全天下善良、勤劳、隐忍的母亲。
当她们出嫁成家,在自己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却要挑起照顾一家人的重担;
当她们有了孩子,甚至在她们自己还可以称之为孩子的时候,却要学会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全部;
当她们最美最年轻的时候,没有化妆品、没有品牌衣包、没有休闲娱乐,有的只是柴米油盐,洗涮洒扫,节俭度日;
当她们老了,又学会了避嫌、学会了克己、学会了闭嘴、学会了奉献后还要知足和感恩,以免给孩子添麻烦,惹孩子们烦。
所以,这篇文章,写给所有母亲,愿母亲们健康顺遂。
同时,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儿女,愿儿女们感恩孝顺。
愿以上文字,与我的读者共勉。
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留言、点赞、讨论、转发。
今日讨论话题:
您认可您母亲一生的奉献吗?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