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和孩子谈钱!
黄奕教女儿上热搜
近日,黄奕和女儿铛铛的一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黄奕正带着女儿体验一场音乐之旅,乘车途中,女儿突然对她说: “我好想买瑞士军刀,买2个!” 听到女儿的话,黄奕有些奇怪,反问她为什么要买两个,结果铛铛说:“因为别的小朋友也有。” 黄奕果断拒绝,并教导女儿:“买东西是自己需要才买,我觉得你没有这个需要!再跟别人比,你什么都不要了。人家的东西是人家的,跟你有关系吗?”
“为什么人家有,你就一定要呢?”
“你今天是自己赚钱了?还是自己努力了?”
黄奕的这番话,很快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很多人认可她对孩子的教育,因为她从需求、攀比和努力三个层面,否定了孩子“因为别人有所以自己也要有”的合理性。 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认为黄奕的话过于冷漠,一句“我觉得你没有这个需要”太高高在上了,根本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在我看来,黄奕的这一番话虽然在遣词造句上确有不足,可话里话外都蕴含着育儿的智慧——尽早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说:“如果你不教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这个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警醒,因为单凭学校教育,孩子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根本不足以应对当下这个私欲被无限放大的真实世界。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要和孩子早早谈钱!
错误的金钱观让孩子走向歧路,甚至影响家庭
谈钱,就是给孩子金钱观教育,让孩子对金钱产生概念,明白钱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价值,它应该用在什么地方。
前不久有这么一篇报道: 在山东胶州,一名12岁的女孩三天内买了16800元的盲盒,直接震惊了卖家。
卖家好心提醒女孩,注册会员可以省一些钱,结果女孩直接拒绝,并声称自己每周的零花钱就有1万块,根本不差钱,甚至还给卖家发送了她和妈妈的转账记录。 卖家看完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富二代,给女孩的微信备注都改成了“胶州小土豪”。 后来卖家问女孩一周花1万块钱是什么感觉,女孩非常霸气地说:“和花1块钱一样”。
可实际上,女孩并不是什么富二代,那1万多块钱也是她妈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只是被她偷偷转给了自己,还删掉了妈妈手机里的聊天记录。 一万多块钱,在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普通人家里都不算一笔小钱了,可在孩子眼中却和1块钱没什么差别! 这样的案例,又何止一起? 去年4月,河南许昌一名10岁小男孩,在某直播平台上豪砸5万打赏主播!而这笔钱,是他父亲的丧葬费,也是她身患直肠癌母亲的救命钱!
去年1月,成都11岁男孩3天花掉爷爷4万退休金,全部充值成了“奇豆”打赏女主播。 看完不禁愕然,都是十几岁的人了,这些孩子就没有一点儿金钱的概念吗?不知道这些钱来得有多么不容易吗? 答案很残酷。 在他们眼中,他们花掉的只是一串数字,10000块和1块钱也不过就是多了几个0的区别,他们无法认知到这一串0里面包含的汗水和艰辛。
出现这样的结果,父母陪伴缺失、隔代抚养溺爱难辞其咎,但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也是导致巨婴没有钱的概念、不知节省为何物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当下,金钱流通逐渐向线上转移,我们父母如果不注重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孩子根本就感受不到钱的价值。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在这类可悲可叹的事件背后,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和孩子年龄一起增长的,绝不能只是身高体重和文化知识,更应该包括金钱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完善。
错误的价值观,让孩子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我们给孩子金钱教育,也是在给孩子价值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那些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就匆匆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模样?我想,这一条热搜给了我们答案:
12月4日,网上一则名为《如何看待南京大学商学院某明姓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操作》的帖子引起热议。 发帖人称:“明某暑期实习不算吃东西买衣服花了4万,还参加了港大、港中文寒假自费项目,购买奢侈品,在KTV还有千元消费卡和酒,但此前她参加了学校只有贫困生才能申请的能力培训课程,同时还在申请贫困生的德旺奖学金。”
这类事件网上其实一搜一大把,一些家里与贫困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不相干的年轻人,一面申请着学校里的贫困补助,一面使用着昂贵的电子设备并频繁出入着高消费场所。 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缺失。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校园裸贷、女生卖卵、年轻人被骗做传销的新闻屡见报端,说到底还是从小没有被教育“什么样的钱可以赚,什么样的钱不能赚”。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实就是一种最基础也最根本的价值教育。
不取不义之财,不占非法之物,不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钱,这是我们在孩子幼年阶段就需要教给他们的道理。 也许孩子还不能理解什么是非法,什么是违反道德,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样一个方法,在做一件事之前,多问问自己,这件事会不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如果会,那么就不要去做这件事,不要去赚这个钱。 正确的消费观,是孩子拒绝诱惑健康成长的本钱 近几年的新闻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普通人身上缺少了一点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主流,大家在花钱这件事上变得越来越随便。 铺天盖地的购物节,让大家习惯了用消费来表达自己,在各种买买买的背后,年轻人超前消费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相信那句“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最近的一组数据,全国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年轻人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现在在网络上掀起一番风雨的“蛋壳公寓暴雷事件”,更是以一己之力让无数使用信贷服务的年轻人的生活变得鸡飞蛋打。 不给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孩子长大后也只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韭菜,任人宰割。对“黄奕们”来说,给孩子买多少把瑞士军刀都不是问题,但她们依旧懂得,要从小就给孩子正确的教育,不能让孩子养成伸手就要和攀比消费的习惯。
别人都有,你也要有,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别人有的,我都要有,这是孩子对父母的苛求。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精致的生活,然而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离不开我们的合理消费行为。 我们可以做一个精致的人,让自己的衣着更得体,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但却不能做一个精致的穷人,扒掉那件金玉的外衣,内里全是败絮。 最重要的是,为人父母,我们应当让孩子明白,外在的物质不能够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与成就,真正能够代表一个人的是他本身的见识,我们都应该:不以华服加身而骄傲,不因平服朴实而羞赧。与其打压孩子虚荣心,不如教孩子如何使用金钱 有人说,生活累,一方面源于生存,一方面源于攀比。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有一颗与他人攀比的心,这很正常,也很必要,因为攀比心理也是一种不错的内驱力。 我们要拒绝的是盲目攀比和盲目虚荣,孩子看见别人有玩具就想要的时候,与其打压他,不如教会他正确看待和使用金钱。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呢?我父亲从小是这么教我的,我称之为金钱三分法:三分之一用于生活开支,三分之一用于学习娱乐,三分之一用于储蓄。很多人觉得,让孩子学会勤俭,就是给孩子很少的零花钱,从源头上控制孩子的零钱使用,这样孩子想买什么贵重一点的东西,就得攒上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方法过去很适用,但现在根本行不通。
因为这种情况下,孩子每次用钱都是用掉所有,而且从小需要任何东西都被延迟满足,过量的延迟满足会让孩子日后特别容易沉醉在超前消费和信贷消费带来的即时满足的快感里。
而且让孩子只懂存钱不懂花钱,也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没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等到成人后,孩子可能拿到一大笔钱就傻住了,不是一下子把它花光就是当个守财奴,让钱失去了它的价值。 其实吧,孩子也有自己花钱的需要,比如小朋友过生日,总要表示一下,所以我们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不应该是“正好合适”,而是“点到为止”。
要让孩子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多余的钱”,并从小引导他使用金钱三分法,在无形中学会理财,学会储蓄,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