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条上看到一篇阅读量45万,评论3400多条的爆文,作者是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38万粉丝的大V詹国枢,文章题目是《7万硕士送外卖,大学你还读不读?》
先来简述这篇文章
文中先援引了在某报道中的一组数据,引出了一个令其十分吃惊的话题:竟然有7万硕士在送外卖!
詹国权叹息道:
难道他们不知道硕士送外卖是人才浪费吗?
未必他们不晓得硕士送外卖有些难为情吗?
叹息过后,詹总编又想到了硕士送外卖的两条理由:
1,硕士也不好找工作。
明年大学毕业生900万出头,加上今年因疫情等因素未能就业的,以及国外回来的,求职的大学生超过1000万,这将占到全国新增城市就业人口的90%!全国每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约1200多万,出现了很明显的供大于求局面。
2,外卖小哥的收入不错。
詹总说,近10万的年薪对于刚毕业的硕士来说,还是蛮有吸引力的!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既然连硕士生都有可能送外卖,那么大学还有没有读的必要呢?
对此问,詹总的回答是确定的,当然还是要读!
至于原因,詹总的解释比较简单:
一是打了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开车有危险,还得考驾照学驾驶;二是大学生素质肯定要强于高中生,多读书总比少读书好。
但是,詹总紧接着指出,人们的观念要改了,大学毕业就有铁饭碗好工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文章的最后,詹总还想象了一个场景:
他在家中码字,一个年青小伙上门送外卖。他正打算问一下小伙是不是硕士,小伙已经飞快离开。毕竟人家可不像他,时间上耽误不起啊,要不这一单就白送了。
说实在的,读完这篇文章,剑客老师心里不是滋味儿。
1,我的孩子也在读大学,明年也要在读研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
按我的想法,可以考虑回本地考个编,公务员也好,事业单位也成,先找个落脚的地儿吧。
但是儿大不由父母,他有自己的规划,而且为推免所做的努力目前看来已有些眉目,我们还是要尊重他的选择,默默地支持他,不能用自己的视野、阅历、经验来框定他的发展。
2,詹总抛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却只给出了一个敷衍的回答。
要不要读大学?詹总给出的是早让人耳朵听起了老茧的陈词滥调!没有身为资深媒体人的深入思考,也缺少对这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反而,在文章的最后,以戏谑的口吻开涮,这对艰难谋职的大学生来说,并不见得友好和同情。
詹总确然已经从一个严谨的传统媒体人转型成功了,在自媒体的世界里游刃有余。什么逻辑、结构、论据、遣词造句都不用再仔细斟酌了,随便涂鸦,能带动读者情绪就行!
网友的评论更精彩
1,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值得赞美
2,社会在进步,人的层次也在提高,学历高将会成为趋势
3,文凭与背景哪个更重要?
4,人才与普通人总会显出差距
5,社会分工而已,没必要过分解读
6,读书的意义不仅是谋生,不要再炒读书无用论的冷饭
7,硕士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搞科研,正当的职业都可以干
可以说,关于硕士送外卖这个话题,网友们思考得更深入。
有人指出,硕士送外卖多不是固定工作,而是临时兼职居多,属于过渡性的工作,有些还确实是社会实践类的尝试。
没人跟风附和读书无用论,也没人把高学历看得无比神圣,大家觉得读书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这与择业谋职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
人们也不再觉得职业要分出三六九等,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
好比詹总可以惬意地在家里的大书房里敲键盘,一篇文章便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收益,外卖小哥顶着酷暑严寒跟时间赛跑挣那每单几块钱的收入,并不能说明詹总的工作就比外卖小哥的工作高贵。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心,可以同理共情,而不是站在高处,施舍怜悯。
硕士送外卖不可悲,可悲的是有人还在贩卖读书无用论!
关于7万硕士送外卖这事儿,你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