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琦
“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这是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在18年前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时写下的肺腑之言。
知识改变贫穷、知识改变命运的切身经历和深刻感悟,让杨国强在率领碧桂园跨入世界500强的同时,也一路关注教育扶贫,并影响和引领女儿即碧桂园集团董事局联席主席杨惠妍也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
18年间,杨国强和杨惠妍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先后分别捐资2.6亿元、5亿元和3亿元,设立了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和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等三所针对贫困生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学校。除了捐资建校,国强公益基金会还设立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惠妍教育助学基金、国华杰出学者奖等二十多项教育助学专项基金;另外还捐赠支持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展,助力国家科教兴国。
国华“寒门”学子:同时登上“福布斯”“胡润”两大精英榜
杨国强捐资兴建的国华纪念中学,全国唯一的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全国招生的民办高级中学,已经成立并成功办学18年了。
其免费不只限于高中阶段,而是承担了从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全过程;免费的范畴包括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18年间,这所中学共接收了3260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寒门学子,并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已经毕业的2582人中,硕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国深造108人。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近年来网上广泛流行的一种说法和观点。暂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单就其论断的依据来看,是因为“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首先是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钱,其次是“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除了课本外,课外书籍少,孩子阅读面比较窄,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比如高考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接触少甚至没接触过等等。
不知杨国强当初捐资创办国华中学时,是否也有过对寒门与贵子这一命题的思考,但专门以寒门学子为招生对象的国华纪念中学,却实实在在的打破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魔咒。
王永锟,国华纪念中学的2009届毕业生,斯坦德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2019年同时上榜“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两大30岁以下精英榜。入选者都是30岁以下活跃在中国的创业和行业创新者,“他们是未来的新星”,福布斯如此评价上榜者。
王永锟是2006年进入国华纪念中学的寒门学子,他是从黑龙江省鹤岗市考入国华纪念中学的。
“在我15岁那年,我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美好奇妙幸运的事,那就是国华。”这是他在研究生毕业后写给杨国强的一封信中写道的。他在信中讲述了他因家庭贫穷而艰辛曲折的求学之路,以及国华纪念中学如何改变他的人生和命运。
因家庭贫困无法就读国立高中的王永锟,是寒门学子中的幸运儿,从寒冷的东北来到南国佛山,不仅在这里免费完成了高中学业,还受益于国华纪念中学的素质教育,在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担任了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队长,率队获得过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亚军,成为国内首批工业级SLAM技术研发者。
王永锟的成功,既有其个人的努力,也是得益于国华纪念中学的教育方式。杨国强办学之初就明确提出,必须摒弃只知追求考试分数,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陋习,学校的办学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考上大学,让那些尚在贫困中挣扎的优秀学子早日成为站在时代前列、既融贯中西文化又富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以奉献社会为终生目标的卓越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才是国华纪念中学的教育追求。
为精准扶贫捐建职业学院:“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2014年,杨国强父女投资设立了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学院同样是对贫困学生全额资助:学费、教材及学习用品费、食宿费、服装费、床上用品及生活日用品费、寒暑假往返学校路费等;对非贫困优秀学生则颁发全额奖学金。
对于为何成立职业学院,杨国强认为,职业教育也是精准扶贫,职业院校就是“授人以渔”,“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因此,职业学院的招收对象依然是贫困生为主,学院创办6年间,超过80%的学生是建档立卡贫困生,他们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吉林、陕西、甘肃等全国各地。
不过,毕业后能否就业且高质量就业,是“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按照杨国强“倾集团之力支持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战略要求,一系列创新举措纷纷出台:成立“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让“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有了校企产权本质一致的基础;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等等。
目前,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基地就多达134个;碧桂园还选派了273名高管、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71门;酒店专业有82位企业导师为学生讲授服务质量提升、主管岗位、管理领导力、自我修养、收益管理、预见客户需求等30多门课程。
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的一体化,让职业学院的学生“一毕业就到岗”、“一到岗就到位”,就业率100%,且还是高质量就业:成为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占76%,有的初次就业月薪就过万,还有的上岗后很快又获得职务晋升。目前贫困毕业生中有近一半实现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目标。
特别是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就业受冲击较大,但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今年的408名毕业生,在6月上旬就已100%就业,且专业对口率达98.3%。
在2018年、2020年广东高职院校满意度排行榜中,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连续两届获第一名。
公益传承:每个毕业生都要签署一个“道义契约”
2019年7月18日,碧桂园又一所慈善学校落成——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是由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资近3亿元创办的,揭牌暨招生启动仪式选在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举行。今年学校已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550人,计划三年内招2000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一切费用,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为此,学校首开的都是就业热门的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汽车美容与装潢、物业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会计专业。
国务院扶贫办督查专员海波介绍说,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稳定就业,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深度贫困地区,将近一半的贫困家庭孩子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直接进入了低端的劳动力市场。贫困地区要改变产业落后的现状,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的技能型人才,他希望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能够给贫困学子创造更多机会。
教育扶贫、公益慈善,几乎伴随着碧桂园迈入世界500强的全过程,已成为碧桂园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公益文化、公益精神也在碧桂园文化中代代传承。从创始人杨国强到杨惠妍,父女接力致力公益;从碧桂园慈善学校走出去的学子,也从当年的被救助者转型为公益人。
据介绍,每位国华学子在毕业时,都会签署一个“道义契约”——学生承诺在未来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偿还本金,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虽然这是一纸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但仍有不少学子把它紧记心中。
2016年6月26日,国华纪念中学校友会、校友基金正式成立,校友会成立之际,600多名国华学子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参加校友会成立大会。校友会基金第一期也筹到了60多万的款项。
目前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医务部负责医疗运行和管理的2007届的张强,是校友会的副会长。“道义契约虽然是说道德契约,但是更像是一种道德的警钟。也许不履行契约内容,对个人而言没有具体的责任,但是它能无形的提醒你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你朝正确的方向走”。张强如此解读“道义契约”。
教育扶贫只是碧桂园扶贫行动的其中之一。立业至今,碧桂园创始人及集团累计参与社会慈善捐款已超87亿元,并主动参与全国16省57县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已助力49万人脱贫。2018年5月,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结对帮扶9省14县3747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截止2020年11月,已助力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责编 | 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