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吞下96粒晕车药16粒头孢的女孩,揭开中国孩子说不出的痛

最近,一则新闻吸引了不少眼球:

国家卫健委明确抑郁症防治4类重点人群,抑郁症筛查也即将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

消息一出,不少人长舒一口气:

“太好了,终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想起不久前很火的一则短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嚎啕大哭,边冒着鼻涕泡边说:

“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快乐了!”

奶声奶气说出如此深沉的话来,逗得数十万网友哈哈大笑。

然而如今再回头看这则视频,我心中却不由一震:

我们是不是把孩子的“无忧无虑”想象得太理所当然了?

孩子纯真眼神的背后,真的如我们以为的那样,只有阳光和快乐吗?

事实是,成年人确实高估了孩子的幸福感。

相关数据表明,

8-16岁中小学生中,抑郁检出率为34.57%。

中国约有20%的儿童有抑郁倾向,

其中4%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度抑郁。

令人更触目惊心的是,抑郁在全世界都有低龄化的趋势,还有一些轻度抑郁的儿童不超过5岁。

有调查称,如今全球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

然而,一边是刺眼的发病率,一边却是满眼的岁月静好,似乎每个孩子看上去都如此健康。

不知在万家灯火之下,有多少孩子在阴影中,独自与黑洞苦苦斗争。

到底是我们的孩子幸免于难,还是我们选择性无视?或是无知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或许每个家长都应该警惕,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孩子的心里是否刚刚卷过一场致命又无声的海啸。

不久前,李连杰17岁小女儿Jada自曝严重抑郁症复发,接受专业医疗后才慢慢缓过来。

她说,“在刚复发的时候,自己曾以为过不了这一关”。

看看Jada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俨然一个阳光甜美、富足优裕的女孩子,完全和抑郁症没有半点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不少网友也吐槽道:“这么有钱为什么还会抑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Jada出生于国际影星之家,社会地位、财富、资源都是顶级的。

很多人想不通,躺赢的人生,还有什么可抑郁的?

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个年仅17岁的少女,始终在人们无法想象的泥泞中挣扎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很多父母、长辈也总是以这种心态教育孩子:

小小年纪,吃穿不愁,全家掏空六个口袋供着,这种神仙日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如果这样还成天愁眉苦脸,那就是矫情,都是被惯出来的娇气!

殊不知抑郁症如此“一视同仁”,无论年轻衰老,富裕贫穷,都可能被它“光临”。

当你嘲讽孩子心理素质差、跟风装忧郁时,魔鬼可能正悄悄将你的孩子缠得越来越紧。

2019年6月,呼和浩特六年级学生李某,留下6页遗书称生活无望后,跳楼自杀;

2019年12月,山东10岁女孩重度抑郁后辍学在家,吞服75片降压药自杀;

2020年7月,13岁男孩从24楼跃下身亡,公安调查后确定其患有抑郁症;

……

有一个叫乐乐的13岁女孩,最让人心碎。

原本,她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乐观开朗,然而她却生生被抑郁症掏空身体,

抽干最后一点力气,在微博上写完最后一句绝望,闭眼吞下了96粒晕车药和16粒头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病有多严重。”

“我的父母很爱我,但他们的举动也很伤害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乐乐死前问父亲:“假如我初中退学,以后还有出路吗?”

父亲不假思索地说:“现在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你初中都不上完,能有什么出路!”

他以为女儿是叛逆,却不知道孩子是在发出求助:“帮帮我吧!我真的好累!”

一个抑郁症女孩在遗书中写道:

“就像生活在噩梦里,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点点把灵魂从身体里拖出来,再拖进深渊。”

“那些悲伤绝望的情绪莫名出现,如蚀骨之蛆缠绕着我,无法挣脱。”

一夜夜地失眠,一把把地掉头发,还要装作安然无事,像落水一样,越挣扎越窒息。

事到如今,父母必须明白:

抑郁症和感冒一样,是需要被重视的疾病,无法只依靠自我消化、增强心理素质康复。

如果孩子突然沉默易怒,对一切失去兴趣,或者觉得“活着没意思”,

请别一笑而过或丢下几句嘲讽和否定。

试着重视孩子的感受,或许安静的倾听和接纳,就能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人民日报》指出,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包括个人机体素质与外界不良刺激。

父母的怀抱本该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可是有的父母,却活成了孩子生命里的风雨。

台湾伦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个故事如溺水般压抑。

初中男生阿衍成绩很差,母亲气急败坏,不断用难听粗暴的话对他狂轰乱炸,

甚至把老公家暴出轨,都归咎于儿子成绩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结果,阿衍不但成绩没上去,还产生了学习障碍,一做题就手抖、发慌。

可是等着他的没有一丝一毫安慰,只有更加沉重的辱骂和责打。

阿衍的内心像一根被压弯到极限的弹簧,要么断裂,要么反弹,一触即发。

最终,他竟然靠虐杀小猫泄愤,靠自残博同情,却只换来母亲的冷眼相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下没有父母成心折磨孩子,只是很多时候,爱总是包裹着倒刺,把孩子伤得体无完肤。

作家伍绮诗说:

“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就越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我们总是以为,羞辱能激起自尊,苛刻能鞭策上进,压力能挖掘潜力,

但现实却总是适得其反:孩子更抗拒,更反叛,更不可理喻。

别等到最后才悲哀地发现,自己竭尽全力,却养出一个“仇人”,一个“废物”。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多少抑郁是父母导致的”,有个高赞回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是猪脑子还是眼瞎啊?”

“这都做不好,真白养你了。”

“你好日子过多了,净瞎想。”

父母这些话,像刀子一下下划在心上,时间长了或许会遗忘,但伤痕永远都在那里。

其实口无遮拦的责骂,尖酸刻薄的比较,不过是父母在发泄无能为力的愤怒,

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甚至种下“致郁”的火种。

孩子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心大”,有时甚至脆弱如玻璃,一句话就足以摧毁。

有一则公益广告很发人深思,同样的字,组成了截然不同的话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样的话,说出口的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的质量,也决定了孩子对待人生的态度。

《中毒的父母》说: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心头。”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养孩子需要费口舌,时刻离不开动嘴教育。

但动嘴前必须先动脑,多说鼓励、接纳、理解的话,

少说苛责、羞辱、比较的话,必要时闭上嘴不说话。

因为只有强者学会了闭嘴,弱者才有发声的机会,才更愿意表达真实的困境与需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个人的生命都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一个人进阶的修炼。

但是,如果孩子长期沉湎于悲伤丧气之中,父母就有必要引起重视,绝不能袖手旁观。

1、看透“问题”行为,听见孩子的呼救

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得抑郁症,而是明明病了,父母却以为这只是叛逆。

朋友的女儿二年级,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吃饭不说话。

父母气得砸门骂她“不乖”“古怪”,结果孩子愈演愈烈,学也不上,还用头撞墙。

后来父母才知道,女儿的心理状态早就出了问题,自己却浑然不觉。

其实有些看似叛逆的行为,不过是孩子表达压力和情绪的方式,

比如逃学、离家出走、要求转班转学,乃至自杀等。

一味斥责或是挖苦不能起到疏导情绪、纠正行为的作用,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才是为人父母的义务。

2、合理归因,培养正面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感到无助或是绝望,是抑郁症的来源。

教会孩子合理归因,正面解释世界,是避开抑郁情绪的方式之一。

就像《美丽人生》中的父亲,他给了儿子一件坚不可摧的“武器”,即便身处集中营也安然无恙,

足以抵御世界所有疾病、饥饿甚至死亡的残酷,

那就是乐观、幽默、永不言败的态度。

有了这样的心态,人生不过游戏一场,一关不过再玩一回而已,何苦之有?

3、适当吃苦,体会人生的真味

现在的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物质极其充实,灵魂却容易空虚。

而极度的空虚和无意义感,是很多人抑郁的根源。

北大学生中流行过一种“空心病”:

明明条件优越,却依然感到强烈的孤独和无意义,迷茫于生命的价值。

说到底,人一旦长期沉浸于自己的世界,缺乏与真实世界的链接,就会活成一座孤岛。

孩子就像鲜花,必须扎根于泥土,迎击过风雨,才能迸发出厚重的生命力。

歌德曾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霍启刚夫妇深谙此道,因此虽贵为豪门,仍舍得让孩子洗车栽秧,接接地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放手让孩子做家务劳动,照顾长辈,参加公益活动,将教育根植于生活,

将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孩子才能切实感受把控人生的力量,生命才会愈发丰沛、充盈。

曾看到一个网友分享:

“五六岁时问妈妈:我的宝物是这个彩色的弹珠,妈妈,你呢?

妈妈说:我的宝物啊,是你哦!

后来长到20多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甚至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我都会想:

怎么能死啊,我可是妈妈的宝物啊!”

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精美的食物和玩具,也不是学区房和名校,

而是能够受用一生的包容、理解、信任和关爱。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孩子不再害怕黑夜,不再畏惧未知,跌倒了也不怕疼。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

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一起扎根,互相给予氧气与养分,自由呼吸这世间的清风明月。

标签: 抑郁症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