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对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最热门也最纠结的事,可能就是是否要让孩子离开应试教育,走进国际化学校,从小接受国际化教育,并最终走向出国留学这条道路了。
对于越来越热门的各种国际化学校,各种评论说法也都褒贬不一。父母会觉得:
进了国际化学校,就是英文学得好,文凭好看,不值得那么贵的学费;
孩子到了国际化学校就一定没有压力很开心;
国际化学校太宽松,孩子刚需学科的基础可能会比不上其他公办学校的孩子;
去国际化学校就是为了逃脱应试教育的种种压力……
这么多主观臆断很容易让人对国际化学校甚至国际化教育产生一些偏颇的理解。播播老师身边有好几个朋友家庭,他们的孩子都曾经在国内学校读书,但最终又都转到国际化学校。他们都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在教育这件事上的看法也比较客观。
其中有位妈妈,Lisa,在10年前,当大家对是否让孩子脱离体制就读国际化学校这件事,都还持保守态度时,她就力排重议,把当时在国内中学读书的女儿,转入了一所国际化学校。
当时围绕在Lisa和她女儿周边的声音,有羡慕,也有质疑。一年十几万学费投下去,究竟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些什么?又能给她的成长和将来的就业多少助力?
如今,10年过去了,Lisa的女儿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有3年了。她如今工作得如何?过得怎么样?Lisa又怎么看待当初的那个毅然决然的“大胆”决定呢?
今天,播播老师就请来Lisa跟大家说说,国际化学校的教育,到底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些什么?仅仅是快乐和看着不错的学历证书么?
图源 | pexels
01
从本质上告诉孩子,
到底为了什么才要去学习
我们天天嚷着要让孩子好好学习,但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
是知识?是掌握学习的能力?还是找到自己的内驱动力?
可以说这些都没错。但是在大部分的体制内学校里,我们一边强调着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一边却无奈地看着孩子被埋没在一堆的作业和试卷中。孩子与生俱来的那种对未知的渴望,渐渐被“填鸭式”教育模式消磨得所剩无几。
不禁让人困惑:学习,究竟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兴趣?
Lisa在孩子没上小学前,就坚持对孩子的教育,要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主,而不是强迫孩子去记住知识。
所以当孩子到了初中阶段,看到学校在应试教育下一味追求分数,跟她的理念差别太大时,她毅然把女儿转到了国际化学校。
在国际化学校里,让Lisa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采用跨学科主题式的学习方式:每个单元,孩子们要根据设定的主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再通过各种学习、研究、资料搜索、分析,最后整合成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其实就是眼下国内也开始渐渐引入的一种国际化学习模式——PBL项目制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
PBL,是种风靡美国学校的学习法。它以问题为导向,老师不给予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办法、验证方法、总结、再验证……
比如上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人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孩子们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动手去创作自己的身体器官,通过实验来了解各个器官之间的运作原理,还外出去科技馆实地考察关于人体的知识,然后自己给出总结性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说老师“啥也没教”,全程靠孩子自己来。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却几乎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积极去思考。
Lisa回忆说,当时,孩子每天回来都很兴奋,眼里都闪着兴奋和成就感的光芒,告诉她今天又有什么有趣的新发现,有时候说到的那些知识,连大人都不知道。
这种兴趣探索式的学习,才是主动学习啊!因为当一个孩子内心充满兴趣的时候,探索是从来不会累的。这种对探索的热情,是即使离开了学校,也会持续一生的,会帮助他找到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去年,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曾引发了全世界的轰动。这项成功,得益于全球多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其中就包括了一位年仅29岁的的计算机女科学家:Katie Bouman。
图源:qrius.com
Katie Bouman,毕业于麻省理工,获得麻省理工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现在担任麻省理工的助理教授。
为了让黑洞早日露面,花费了katie和她的团队整整3年多的时间。3年的时间,光是数据量就有500多万GB之多,光是硬盘就有满满一桌子,可见数据量之大。
图源:firstpost.com
辛苦的三年里,没人会相信katie能够成功。但她却带领团队默默奋斗了三年,从不跟人公开谈论细节,最终实现了成像黑洞照片的算法,向世人证明了她的优秀!
这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相信有些父母们一定会想问:这看上去枯燥乏味的研究工作这么累,不会厌倦吗?
答案是,不。当你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当你的梦想能够自由翱翔的时候,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令人陶醉而快乐的,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你下一次前进的动力——这种能够为了理想而去不断探索的人生,这种发自内心感到幸福的笑容,不正是我们竭尽所能地,想让孩子去拥有的吗?
图源:Katie Bouman的Facebook
02
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告诉孩子
永远不必把自己的价值,困在分数里
很多人都说国际化学校的考试,往往都不看重分数,也不做排名,这样虽然孩子没压力,但根本不知道孩子是怎样的水平,到底学得如何?
但是Lisa说,其实国际化学校不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缺乏评估,而是用了比分数更具意义的评估方式——老师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考试情况和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每一个学科出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
比如英语,就会从孩子的阅读能力,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拼写能力,写作的通顺和思考等等很多方面进行详细评估,每一个方面都会分成“超过预期”、“很棒”、“能够达标“、”部分达标“、”未能达标“这几个标准,整个评估体系非常系统,并且老师还会给出一段整体的建议。
老师也从来不会拿哪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做比较,更不会当众表扬谁考得好,谁考得差。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间都没有那种比较的概念,老师也会鼓励孩子,跟自己比较,给自己设定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
听到这里,恐怕很多妈妈,会和播播老师一样由衷发出感慨:这样的成绩评估方式多好啊!
弱化结果,从学习过程上去对问题做细致的分析,只为帮助孩子做进一步的提升,这才是考试的本质目的!
当学校是客观地对孩子的学习优势以及不足做出评估时,孩子通过结果,能更直接地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会把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一个冰冷的分数挂钩在一起,更不会因此而惧怕考试——这才是真正站在尊重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学习应该秉持的态度啊!
这让播播老师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节目。节目是对心理学家贺岭峰做的一次采访,谈论的是他对女儿的教育观念。
图源:《此念》节目视频
贺岭峰的女儿卓尔,在高中阶段,就能在实习的动漫公司独立负责项目。对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非常清晰。工作起来投入、努力,在专业上很有自信。
但卓尔并不是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的“别人家孩子”,在上四年级时,有一次曾拿着59分的卷子回了家。
结果贺岭峰对女儿的一番话,让播播老师记忆深刻:
“你知道吗,将来你长大了,到公司里边去工作,你的同事、你的老板,不会有任何人在乎你小学四年级的某次考试是考59分还是考95分,这件事不重要。”
图源:《此念》节目视频
是啊!长大后,谁会记得你小时候曾经考过一次59分!
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好坏”的评判,圈在一次某个学科的分数上?为什么把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建立在一个数字化的成绩上?所以你看,从国际化学校出来的孩子都会比较有自信,这种自信就是来自周围的环境没有压迫和比较。
一个用不着把自己的价值,和分数挂钩,用不着把自信,建立在比较和排名上的孩子,自然对生命有着更从容不迫的态度,对未来有着更美好的憧憬,更不会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从小到大一路的各科成绩捆绑在一起。
他对自己价值的评判,早就建立在对内心更真实、更本质的探寻上,而不是一个分数或者排名带来的评价。
03
用更开放的态度,
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无论上课还是考试,通常每一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孩子们都必须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才能考出好成绩,而跟标准答案不同的就一定是错的。
在这种教育下,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想着获取那个“正确的答案”。
正如约翰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中所说:
“在学校每件事都要求做得完美,而且每个问题都必须有正确答案。如果你有一大堆报告要写,你就不可能浪费时间去思考,然而我们都让小孩养成一种只使用一部分思考能力的习惯。”
这就是所谓的“低度使用智能”。
但在大多数国际化学校,却恰恰更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并表达出你的想法。比起用最高效的方法解答出正确答案,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才是错的!——而这种对思维的开发锻炼,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Lisa说她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历史考试,有一道题考的是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典故,试题是: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你觉得他做的对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那次考试,女儿的回答的是:她觉得隋炀帝做得不对,因为他搞得百姓民不聊生。而这道题,老师认为她的答案里恰恰缺少了“说说你的想法“这部分。因为这道题的目的并不要孩子们表达书本里既有的观点,而是要讲讲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说出观点,就都是正确的。
在国际学校里,这样的考试题目非常多,孩子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观点,并用自己所累积的知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去学会思考和表达。
比起体制内的学校,对孩子进行统一的标准答案背诵,绝对不允许写错一个字,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允许孩子对事件进行更深度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可以让思维自由翱翔,鼓励表达的教育观点,对天生就喜欢问东问西的孩子来说,真的太可贵了!
世界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为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未来的孩子必须拥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学生从小就被要求谨言慎行,问了“低级问题”就会感觉羞愧。
图源:Campus-Visit
一位在哈佛大学读了7年的研究生、博士曾说,在他辅导过的学生里,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略显安静,相比起其他踊跃发言的外国学生,他们显得更“谨言慎行”。于是,他询问了这些中国学生,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
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浅薄的表现;
从小父母老师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让这位哈佛的导师,感到很惋惜。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勇于走出舒适圈,不断去成长的孩子的。如果连自己的意见都不敢去表达,也缺乏自主的思考,不仅仅是将来的工作,甚至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掌控,都会变得无力而被动,又何谈去行走世界呢?
而这种习惯于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意见的学习态度,一定是要从小在一个耳熏目染的环境里去培养起来的。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待成年后到了社会上想要再去改变,要付出的的代价就无可估量了。
与其长大后才懂得这个道理,才辛苦地要去改变。不如在青少年的阶段,就给孩子一个适合的环境,从小教给他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个能够拥有自主思想和强大思考能力的孩子,才会在未来赢得自己的人生。
04
不打鸡血的家长群
和热闹非凡的学校社团活动
因为受不了压力重重的家长群,父母主动退群的新闻,近期也时有耳闻。
前阵子,江苏一家长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退出家长群”的视频引爆网络,在妈妈圈里也是引起一阵热议。
图源:澎湃新闻微博
但Lisa说,自从把女儿转入国际化学校后,她一下子就从各种打鸡血的家长微信群里解脱出来了。
相比国内学校热闹无比的家长群,她说国际化学校班级微信群一般都由家长自发组织,没有老师的参与。
而家长一般在群里就是会发一些学校的通知,聊的也多是学校校车、午餐等状况和建议。老师一般不会在群里耳提面命地去关照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国际化学校的老师们,都坚持孩子的学习要以学生本人为主,老师和家长则更注重在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家庭的教育上。
而在另一方,国际化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却异常地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学校不主张单一地以主课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从来不认为只有学习刚需学科,才会获取知识——相对的,国际化学校更注重学生个人性格的发展,无论你是爱唱歌、爱体育、还是爱演戏,都可以去自由地追求所好!
甚至,有些国际化学校,会把戏剧课作为必修课程,请来了全职的专业戏剧老师,孩子们会从最基本的戏剧体验学起,后来,就会开始自编自导自演。
她说很多孩子为了排演自己的剧目,自己写故事,改编成剧本,分配角色,自己设计道具和服装,然后排练,还要配上背景画面和音乐等,最后还要上台表演。
老师们也从不会要求学生要演得多完美,而是更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的知识和真正的进步。
说真的,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的过程啊!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学会一种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际化学校的老师们,用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带领学生们回归到学习的本质上,着眼于孩子自身对知识探寻上——这在当下以追求“最好的结果”为导向的主流意识下,对孩子们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片能让梦想自由发展的天地啊!
图源:pixeles
跟Lisa聊完这些,播播老师真的深有感慨。
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模式的选择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成绩或者升学机会,而是让他们看到一个更开阔的世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多元化的国际学校中,孩子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人,充分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拥有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只有这样,当孩子在面临机遇和挑战时,才会更加从容自信。
那说回开头的话题,如今Lisa女儿如今在干嘛呢?
——她在一家国际化创新教育的公司里,做一名课程部专员。
这个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心里一惊:花了那么多的学费,最后就只是做一名职员吗?
但Lisa说,女儿虽然如今工作很忙碌,经常要飞往世界各地出差,但是每次回到家,都非常地开心,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给Lisa看她这次出去又有了什么令人惊讶的新发现——就和小时候一样。
因为女儿的工作,是要去世界各地,为孩子们去探寻走在世界前沿教育资源,从美国到英国,从新西兰到日本……她非常热爱现在的工作,每次出去她都能接触到世界上各种有趣的人,和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说,这就是她从小立下的梦想:自由地行走在世界各地,探寻这个世界的各种不可思议。
这种活力,这种对知识的好奇心,对美好生活的激情,说实话,是很多从国内学校里走出来的孩子,所缺失的,所渴望的,而很难再去获取的。
这让播播老师非常地认同。如今,有远见的父母,都已经意识到,衡量一个人人生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得到了什么光鲜的工作,赚着多高的薪资,而是关乎他本身,内心是否富足,是否快乐,是否有独立面对未来,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早已回归到对人的本质上,而我们的目光,是不是也应该放得更长远些呢?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切实地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去选择,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或许,你的孩子也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