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拍摄于2001-2002年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在湖北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历时14个月拍摄完成的一部纪录片。
该片获得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王菲也转发过,并且称赞说是这一个好片子。这个片子在豆瓣上也是有8.8分的高分。
通过这个纪录片家长们也会发现,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也是很“波澜壮阔”的,会发生很多的故事与事故。
家长会让通过这个纪录片,认清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幼儿园就是个“小社会”。
恃强凌弱、服从权威——语言暴力
有调皮的小男孩,会特别强调自己的感觉与存在,不喜欢一个小女孩的就是就会凶巴巴地 对她说“你莫跟我坐啊”。
然后同桌的小男孩就会开始模仿他的行为。对小女孩说“你莫跟我挨着坐听到没有啊?”
小男孩发现自己的想法被认同,特别高兴,于是又补了一句“看到都心里再烦是吧?”
一忍再忍、变本加厉——肢体暴力
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趴在桌子上,另一个孩子觉得无聊,于是就打他的头。戴眼镜的男孩没有生气,用夸张搞怪的表情回应着男孩。
结果这个男孩变本加厉,又一次拍打着他。戴眼镜的小男孩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只好假装睡觉。
任由这个男孩拍打自己,希望他能觉得无聊,主动停止打他。
在幼儿园当中,孩子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反抗一直被打,被语言攻击,也会因为一些奇怪怪的理由,或者是没有理由就被孤立。
其实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幼儿园也是一个小社会。
但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其实还都是3、4岁的孩子,对于是非观念、判断、善恶都还没有明确的挂念。
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能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孩子之间总是发生冲突。
那么这样的冲突要不要管呢?
毕竟通过纪录片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很多都是上小班的孩子,到了上中班的时候,孩子之间的冲突就会少很多。
会关心别人,会主动给小朋友剥鸡蛋,会主动把自己碗里的丸子分享给别人。
会安慰别人,会大方地表达自己对小朋友的喜欢。
但是答案依然是当然要管的。
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是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总是受到欺负,性格势必会发生改变的。
第一次不知道如何反抗被欺负,后来没有被欺负,只不过是“打人”的孩子没有再打人了而已,,第二次被欺负的回首,孩子依旧不知道如何反抗。
更何况,当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总被欺负,肯定是要对上幼儿园这件事产生抗拒。
所以说,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面对暴力问题的时候应当如何应对。
以暴制暴吗?
很多家长都会提倡打回去。但是这样只会让孩子认为“打人”这件事是被允许的,很容易从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转变成“施暴者”。
更何况,孩子如果是能够“以牙还牙”的性格,也不至于被欺负。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曾经挨过欺负,被小朋友咬了一口。
王小骞女儿本来没打算告诉妈妈,王小骞再三追问,孩子才说“他是在跟我玩儿呢,玩着玩着就不知道该怎么玩了,所以就咬了。咱们别说这件事了,走吧……”
而后,王小骞没有简单粗暴的告诉孩子“打回去呀”!
而是说:
好孩子,心地纯良,为人着想。但是,亲爱的宝贝,除了替’肇事者’解释和不打扰其他睡觉的小朋友,你也该知道让自己免受伤害是底线,无论对方出于善意还是恶意。
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爸爸妈妈希望你可以第一时间推开他,可以大声制止他,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不是告密。”
儿童安全及心理健康,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幸运的米拉”安全教育绘本》由儿童文学作家,心理咨询师,中国原创绘本领军作家保冬妮创作。
其中行为篇,正是通过小北极熊米拉的趣味成长故事教会3—8岁小朋友行为规范化。
比如《不许欺负人》告诉孩子打人是错误的行为、《我不胆小啦》学会勇敢,释放焦虑、《谁错了》学会承认错误,知错能改……
每本书后面还有教育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编写的相关童谣,朗朗上口,让孩子记忆更是深刻。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内容。
如果你对“幼儿园行为习惯”有什么见解,或者是有什么好的书单推荐,都可以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