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本科‘双非’,硕士清北也没用”

12月27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落下帷幕。

无数考生为了这场两天的考试,奋战已久,“一生所学,只为此刻”。读研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由于就业压力大,想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认为毕业学校不好,想提升学校层次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但他们可能没料到的是,想要靠“考研”改变命运,并没有那么容易。

“10年过去了,我还在为当初不给力的高考买单”这话,出自一名武汉大学博士。

“不好意思,我们只看第一学历”

一档电视求职类节目曾记录下北大硕士当场被拒的场景,当当原CEO李国庆直言:对于应届毕业生,当当只看第一学历,而选手的第一学历是个二本院校,即使是北大硕士,他也只能说句“抱歉,我们只看第一学历”。

截图自一档求职类节目

北大硕士都无法“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更别说其他学校的硕士生了。

2020年10月,一篇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学历的信号机制:来自简历投递实验的证据》,作者通过发送简历的通讯实验,研究了硕士学历毕业生是否因不同的第一学历受到招聘方歧视对待的问题。实验结果明确显示:硕士学历毕业生中,第一学历为非"211"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学历为"211"大学本科的,在初次就业中会收到显著更低的简历回复(低41%)

早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就进行过一项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7.5%的被调查者感觉到招聘中存在学历“查三代”现象,而且认为这种现象在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最为严重。

读研本就是为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不少人因为高考失利等种种原因,没有考到心仪的院校,于是早早就在大一做好准备,为的就是读研后能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而如今的种种歧视似乎如同裁判对你下的“判决书”:即使你先到达终点,作用不大,别人中途跑得比你要快!

依靠不懈努力提升学历的大多数,前进之路就这样被堵死了吗?

从学校层次来看,“双一流”也终究是稀缺。争夺名校研究生名额本就是“僧多粥少”的战争,即使你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考上了,说不定还得忍受自己学校“根正苗红”学生的鄙视。据说,考上北大研究生后,最常被问的问题是“你本科是北大的吗”?

虽是玩笑梗,也从侧面反映了第一学历的鄙视链确实存在。

就算你熬过了这几年“隐形”的歧视,以为可以离开“血统纯正”北大人的环境,也去社会上做一个“北大人”,却被招聘方翻出了老底,“对不起,您的第一学历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一名上海交通大学学硕转博的毕业生也在“第一学历”的问题上惨遭拒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源:网络

无数类似的案例都真切地发生在求职圈。所以真的是“一考定终身”,硕博都白读了吗?

遭受的不公,何止就业?

除了找工作碰壁,“第一学历”甚至还成了相亲、租房这些生活因素带来难题。

近期,“985相亲局”在网上引起热议。“学历”成为年轻人通往婚姻一个重要的通关秘钥,每个人都被明码标价,用光鲜的履历寻找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优质对象。甚至在豆瓣上搜索“学历”二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大城市的“高学历单身交友小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截图自豆瓣

他们将自己标签化,“挂牌”出售,寻求一种学历的“门当户对”。遵循着极端的进化论,两个学霸共同培养的下一代,一定也是个学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甚至还有人给相亲对象列绩效考核表,而本科学历就是具重要决定作用的砝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源:新世相《985相亲局杀死了年轻人的爱情》

有人说“985相亲局,杀死了年轻人的爱情”,婚恋也成了内卷的其中一环。更奇葩的,还有租房前房东对租客本科“第一学历”提出要求。似乎无法想象,一套房子有无数的租客在竞争,而优秀的学历可以成为脱颖而出的理由,这一切正在真实地发生,逐渐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房东提出的租客门槛

尽管上图的房东说明了这些门槛不是对学历的歧视,也许不是初衷,但终究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本科是985、211,成了“明文规定”的宠儿,而本科不是985、211,似乎还成了原罪。

“跳板”无用,一棒子打死?

一名二本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本来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事,他付出的心血努力和坚持非同一般,能够做到这一点本身就足够可以肯定这个人的能力和品格。但如今的社会却苛责这个人本科学历还不够优秀,“金本银硕”似乎成了正道。

对于个人,残忍

如果本科能上“双一流”,自然是更有优势。但若不是,那全国那么多“双非”学子就不配努力向上了吗?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未免过于残忍,这无异于否定了一名研究生在硕博深造阶段所做的一切努力。“第一学历”不够光鲜不假,但何至于成为“黑历史”呢?

更何况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存在一定差距,考研对很多人来说是继高考之后一次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唯一一次可以触及到顶尖教育资源的机会。

各省份因为教育资源、竞争人数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名校招收各省的新生人数差异较大。就拿清华大学为例:有媒体计算过,北京每万名高考报名学生中,有47人可以入读清华,而河南则是北京的三十分之一,每万名考生中仅1.6人入读清华。如果说清华在北京是百里挑一,那在河南则是六千里挑一,河南考生考去清华的难度不亚于登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源:知乎

数据来源网络,不代表软科观点,仅供参考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高考失利而本科没有上名校,他们要么选择高考复读,要么只能通过考研再扳回一局。如果说清北的硕士不如清北的本科,那不是让人无路可走吗。

即使本科出身不利,也有人“逆风翻盘”。

2019年华为高薪招聘的“天才少年”中,其中获得最高的201万年薪的张霁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与另外几名本科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少年相比,张霁本科毕业于武昌理工学院(当时仅为三本院校),而且他还是一名复读生。

想要进入华为工作并不简单,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更绝非易事,数轮的招聘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遭到淘汰。如果拿一些用人单位在“第一学历”上设下的门槛来卡张霁,他也未必能去华为,但他终究是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华为的青睐,一纸文凭并没能成为阻拦他的理由。

对于企业,高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之所以如此重视本科第一学历,也不无道理。研究生在学人数从1949年的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学历“通货膨胀”和第一学历标准的提高也成为必然趋势。

好公司往往人才扎堆,HR要在成千上万的简历中筛选精英,考虑到时间和成本,查看第一学历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方式。因为如果大家都是名校研究生,在同样的情况下,只能顺着往本科上看,择优录取。即使因为一刀切可能会遗漏个别人才,但从概率来看,这样的方式是更加高效且相对公平的。

而且从选拔方式来说,高考是相对更加公平的。大家都是经过十二年基础教育毕业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加同一场考试,一考定胜负,简单粗暴。高考给了全国考生一起竞争的机会,也给阶层的流动打开了一点儿小口。而考研,则可以选择参加统考或者推免,方式更为多样。

“第一学历”,是既成事实。不管外界的评价标准是否合理,怨天尤人是无用的。

如果担心因为研究生学历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那就努力提高自身其他价值和职业技能。同时,不忘谦逊和上进。毕竟不管第一学历有多闪耀,都不应该是待人傲慢和存有偏见的理由。

此外,今年考研已经落幕,相信有很多后来人已经在准备下一年的“登场”。如果你还在担忧“研究生学历是否有用”,请记得:

如果条条大路可通罗马,人们不会傻到都挤独木桥。

[1]真的存在第一学历歧视吗?一项实验证据

https://mp.weixin.qq.com/s/PaDOr-TVbFbNryy_WL2NYw

[2]李国庆:虽然你是北大硕士,但当当只看第一学历,本科非211的不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97988011/

[3]华为“天才少年”张霁:本硕“双非”,凭啥斩获最高年薪201万

https://mp.weixin.qq.com/s/UPZAsyNUduwuyae6gm5TJw

[4]租房也要被面试?房东:本科211以下勿扰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fdcae6eb15ec03904548506&f=huangli

[5]从清华大学各省新生人数看高校招生的地域不平等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848211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