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娃“莅临”考研现场
2020考研已经落幕,不过,一则“妈妈带5岁儿子体验考研气氛”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刚瞄到这个事的时候,我理解是这样的:这位妈妈来考研,然后顺道带着5岁的孩子一起来感受下“大考”的氛围。
但一想不对啊,她在考场考试,孩子一个人怎么办呢?
看完了整个过程,原来是这样:李女士带着5岁的孩子,在寒风凛冽中,在考场外站了一个多小时,美其名曰“体验考研氛围”。
她还说,孩子还有16年,大概5840多天就要考研了,带他体验考试氛围,对孩子成长是有帮助的,希望他以后能好好学习,考研考博。到时候,她也会来陪孩子考试的。
5岁的小朋友说,是妈妈带他来的,他志向也很高远,将来想上清华大学。
看到是这么回事,笔者(超人爸爸)很无语。
5岁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就要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来“体验”考研的氛围,可能连清华是啥都不知道,就说我想上。
咋看咋无厘头。
然而,操心5岁娃的未来前途,还不算早的。
几个月前,网上流传奶爸担心自己1岁的奶娃考不上211,因为据他的推算,18年后出生人口是现在的三倍,到时候竞争会比现在还激烈得多。
有时候,不是孩子们如何,而是大人太着急,过度焦虑了。
别把孩子当成人看待
就像很多网友说的,孩子才5岁,这么小能懂得什么,可能根本就记不住,过几天就忘了。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世界,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把小孩过早地拉入残酷的成人世界,是对孩子的伤害。
之前教育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公开成绩排名,我写文表态支持,认为起码小学阶段不宜公开排名,初中因为有中考,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有不少人冲上来就骂:作为学生,连成绩排名都不能接受,长大以后还能干啥?
这时我就想举另一个例子,小学时家长不都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吗,为啥不让孩子自己走呢?
套用他们的句式就是:学生连自己上下学都不行,长大以后还能干啥?
这其实就是混淆了概念,成人能做的事,要求孩子也能做到,成人能接受的事,要求孩子也必须接受。
问题是,这可能吗?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不是爱,是伤害
李女士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对孩子期望过高。
孩子才5岁,她就希望孩子将来考研考博,儿子自己也以“想上清华大学”为目标,当然了,这肯定也是他妈教的。
上清华、考研考博,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考上211大学,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不论是让孩子5岁就体验考研氛围,还是担忧1岁奶娃考不上211,都属于父母的过度焦虑,对孩子期望过高。
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才5岁、1岁),只是盲目用自己心目中的“高标准”,去“严要求”孩子,不仅不能对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无形中会给孩子压力,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孩子小时候,他可能会为了迎合父母,而形成讨好型人格。不自信、自卑、一味迎合别人,丧失自我。
这个小男孩,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在可能不知道清华是哪个大学,考清华到底有多难,要考上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以及很多人再努力都考不上这些事实的时候,就开始说“我想上清华”。
在父母的压力下,小时候孩子只能迎合,但当年纪渐长,身高、体力都可以和家长对抗的时候,他们可能就要进入让很多家长倍感绝望的所谓“叛逆期”了。
韩国著名校长李柳南,就曾在书中记录过她的“绝望时刻”。
作为学生、老师,她一直都非常优秀,以优异的成绩拿了硕士、博士学位,当老师的时候,只要是她教过的班,必然是第一,无数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到她班上。
也为此,她对自己的一子一女,要求极高。在她如影随形的跟踪、控制下,两个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也从小一路优秀,都就读于韩国名校,儿子还在高三的联考中拿到了全国前一百的成绩。
可是,眼看高考在即,如此优秀的儿子却提出了退学,上高二的女儿也紧随其后退学,两个无比优秀的学生,就宅在家里,完全不和妈妈说话,只自顾自地吃、睡、通宵打游戏,如此持续了近两年。
后来,李柳南反思,是自己对孩子要求太高、控制太严,对孩子的成长过多干涉,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
希望我们很多父母,不要重蹈覆辙。
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我刚开始看到李女士带5岁儿子体验考研,首先想到是她自己要考研呢?因为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做榜样,这是我早就默认的。
而李女士的做法呢?都是“我让孩子如何如何”。
我带孩子来体验考研氛围——我自己是不体验的。
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我自己是不学的。
将来考研考博,我到时也会来陪他考——我自己是不学、也不会考的。
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完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从未想过,自己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所以有网友说:
家长自己的心愿,没必要强加到孩子身上。
真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正确的姿势,不外乎就是:
爸爸/妈妈带头学,还要比孩子学得更好。
今年6月,母女同时考研被录取上了热搜。
这位妈妈,已经50岁了。
她是看女儿前两次考研失利,第三次又不在状态,于是萌生了给女儿做榜样的想法。
我也报名,陪你考,看看谁考得好,谁能考上。
妈妈放出话后,女儿压力倍增,两人比着学习,最终双双被录取。
像这样父母为了带动孩子,一把年纪还坚持自学的新闻,这几年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在这些父母思维的“起跑线”远远领先的时候,另一些家长却在不断鞭策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你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咱家的未来就靠你了”,殊不知,从你这样做开始,就已经输了。
同样是30岁的妈妈、5岁的儿子,李女士是“30岁妈妈带儿子体验考研氛围”,下面这个是:30岁妈妈带5岁儿子准备考研:
一个要求别人,一个要求自己,这其间的差距,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你想做哪一类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