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从没讲过,孔融除了让梨还有这些事,人设崩塌

自古以来,历史上从来不缺少励志故事。从记事开始,父母、学校老师便会想方设法告诉我们一些美好的道理,鼓励我们去做一个善良的人。

其中很多故事,我们也确实在这些故事的激励下,健康地成长着,并且会一代代又用这些故事去激励我们的下一代。

但是,你是否质疑过,这代代相传的故事的可靠性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伴随着记忆出现,也便有了这个故事。

在公元157年的某一天饭后,孔家的仆人洗好了一盘子鲜美的梨子。但是,既然是自然生长的水果,必然会有大有小。大概孔庙也预料不到,就是这一盘梨子,却成就了某个儿子一生一世的美名。

话说,孔庙喊7个孩子来吃梨子,他让当时只有4岁,却聪明过人,能识文断字的孔融先来选。结果小孔融左看看、右挑挑,竟然出人意料地拿了一个最小的。孔庙见状,便饶有兴趣地问孔融原因。

孔融不慌不忙地告诉父亲了一段话,也是我们后来经常见到的这段经典的回答:因为我比哥哥们小,所以要拿最小的,因为我比弟弟大,所以要把大的留给小弟弟。

和我们一样,孔庙当时也乐坏了,赶忙就抚摸着小孔融的头,连连夸赞他懂事。

这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故事版本,且代代相传,并且也从未想过去追溯其背后。直到某天突然看到另一个版本后,才又饶有兴趣地重新看了这个故事。

有人曾经大胆地去设想过孔融让梨的另一种可能。

自古以来,教育孩子都是一个时代性经久不衰的话题,在达人们眼中,孩子乖巧、谦让、懂礼貌就是最大的教育成功,因而故事有可能是孔融有次吃梨时不经意拿了个最小的,结果被大人用成人的思路一阵夸赞懂事。

小孩子最喜欢听到外界的肯定和赞赏,并按照外界的规范去调整自己的言行,以得到别人称赞,因而,他便在以后每一次吃水果时,都去哪个最小的,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这个道德美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如论以上猜测正确与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孔融让梨的版本,也纯粹是后人所强加给孔融的“道德模范”,李贤曾在《融家传》中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言行,到了北宋以后,孔融事迹又被编入三字经进入寻常百姓小孩课本,但实际上,我们不知道的,却是孔融的另一个样子。

在记载中,多是孔融十岁之前的样子,确实聪明可人,但是在成年以后的言行,却很少听到了,但品行如何,我们通过两件事来看看便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孔融伤心的程度,可谓是伤心欲绝,几次晕倒在地,等人来扶才能起来,周围乡里的人都被他的孝道所感动,都夸赞他的贤德。

之后,在他十六岁时,他哥哥的一个好朋友张俭因为得罪了当朝官员而被通缉,在背着哥哥的情况下,他收留了前来投奔的张俭。最后事情败露之后,孔融大气凛然的说,此事与哥哥无关,窝藏张俭的是他自己。

但是哥哥怎能让弟弟担责,便也以自己为长者为由,要求顶罪。最后在几番争执之下,判决由哥哥抵罪,而孔融又获得了一个“忠肝义胆”的美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表面上看来,这两件事情似乎都很平常,但是曾经也有学者质疑说,孔融更像是一个作秀的、心口不一的圆滑之人。

其实,从现代职场或生存角度来看,孔融这种做法也着实让人感觉不爽,但是生活中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少孔融这样的人,这样的品行,又是否能称得上贤德呢?

因此来看,很多教科书式的故事,其实也是有其局限性的,那么,我们读书的意义,除了学习吸收之外,大概也更需要去动脑思考了,辩证的选择地继承,便是最好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不仅仅是这个故事,很多以前出现在小学课本中的故事,也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其不合理性或虚假性,而被移除了课本。

那么,你小时候还听过哪些和如今主流价值观念相背离的故事呢?

(本文完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