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三百多万考研生走进考场,为梦想拼搏。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报名人数达到了377万人,再创历史新纪录。
当然,报名的考研生,不是都走进了考场。有机构做过抽样统计,发现成功缴费的考研生中,有10%左右的考生不会走进考场。按照这个标准,今年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377万考生中,或有三十到四十万考生临考前选择了放弃。
除了这些放弃考试的考研生,还有极少数根本没有报考研究生,却假装备考研究生的“假考研生”。比如陈同学,没有报考研究生的他,为了不让父母起疑心,赶到了考研现场,在周边转悠了两天。他说:“我骗父母说考研了,但其实我在考场外晃荡了两天”。
陈同学一直对深造没有太大兴趣,想早早进入工作岗位。一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搞科研的细胞;二来是他已经对接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单位,若签约待遇不差,没必要考研。可他的父母却不这么想,父母希望他考研深造,为此多次跟他沟通,每次打电话给他都要强调这个事。
父母辛苦把他带大,他不想与父母直接对抗,让父母伤心,于是选择“软性不合作”,假装同意报考,并做出了一些样子。他认为,等考研成绩公布,就跟父母说没考上,这样父母就会死了“让他考研”这条心。
“假考研生”小陈苦笑着讲:“若不是父母疯狂逼我,我也不至于骗他们”。
陈同学有他的苦衷,他骗父母自己报考了研究生,出发点是不想与父母对抗,让父母伤心。表面上看是为了照顾父母的情绪,不想激化家庭矛盾,实际上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让问题越来越复杂。
首先,无论是好意还是歹意,这种行为都是一种欺骗。欺骗就像一个魔鬼,它一旦被启动,就好像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会发芽、成长,然后吞噬个体。今天你可能是出于好意欺骗父母,明天你的欺骗可能就会出于某种不纯动机,只是你会拼命编造各种理由掩饰自己的不纯动机。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有能力把“欺骗”这个魔鬼扼杀的萌芽阶段,以后不会再欺骗父母,当年没有参加考研的事情,也会成为你永远的噩梦,如鲠在喉,直到你向父母坦白,才能得到解脱。
其次,假装报考研究生,会让自己的形象变得非常负面,同学会对你的人品产生严重怀疑。在大多数眼里,一个敢于欺骗父母的人,道德上一般没什么底线,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有很大风险,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对方给出卖了。
事实上,纸是包不住火的,没有参加考研就没有参加考研,父母迟早会知道真相。所以在考研这件事上,孩子和父母应该要有良好而真诚的沟通,不想考研,个人可以向父母说明具体原因,寻求父母的理解,若父母不理解,可以选择冷处理。
而作为父母,也不能一味地逼孩子去考研,孩子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家长不应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只要孩子不违法不乱纪,在正道上奔袭,家长都应给予最大的支持。但不管怎么讲,即便父母有一定的责任,这不应成为个人欺骗父母的理由。
我们通过跨过高考,进入高校大门,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此后的生活就应该由我们自己做主。考研,我们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父母有建议权,但没有决定权。不过,站在大学生的成长角度看,经历一下考研的流程,绝对不是坏事。
考研是高强度的学习,参加考研的学子们,大多过“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自习室或图书馆)、食堂。他们在三个点之间来回奔波,没有周末,没有娱乐,几乎与整个社会脱钩。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之压力,当别人怀疑他们的实力时;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考上了研究生,而自己仍奋战在考研一线时;当备考研究生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时,他们仍不言放弃,依旧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备考复习。
压力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他们越战越勇、越战越强,他们的信念愈加坚定,他们的行动愈加坚决。这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每个成功者所需要的吗?可以这样认为,能吃下考研的苦的大学生,更有可能登上事业的顶峰。
因此,倘若有机会,真正体会下考研,感受一下全力拼搏的氛围,对以后的成长会有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