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
01 三本学校的出身曾经让我很自卑
从一个三本大学考研逆袭到211大学,中间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女生姚冰冰做到了。就读于西安培华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考研咸鱼翻身一路逆袭到211工程院校西北大学,姚冰冰的这一场翻身仗,打得叫做一个漂亮。
但越令人惊艳的成功,越是面对成倍的艰辛,回忆备考时期的焦虑与挣扎,姚冰冰仍然心有余悸:班级里一共四十多个学生,自己又是出身于一所民办三本院校,她所报考的西北大学专业历年来招生指标只有5个左右。
位于学历鄙视链底端的姚冰冰内心的自卑可想而知,没人知道,为了防止考研失败后被嘲笑,她甚至隐藏起了自己考研的意图,偷偷地学了一整个学期。
或许是三本院校的出身让姚冰冰更加知耻后勇,也更能战胜考研道路上的各种艰辛:最终的她获得成功时,终于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用实力摆脱了三本学生的标签,姚冰冰实至名归。
“三本学生等于学习能力不过关”被贴上标签的,不仅仅是因为一次考试而被歧视的三本学生们。在生活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孩子们被贴上五花八门的标签。
“我家孩子见面从来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这位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贴上“内向”“没礼貌”的标签;
老师看了看女学生不够亮眼的数学成绩,失望地摇了摇头:“果然,女孩子数理化的思维能力就是不行!”;
家长对这孩子不成器的成绩单对这孩子怒吼:“你这孩子永远都这么没出息!”
从家长,老师口中顺理成章地讲出来的话,成为一个个标签,贴在了孩子的成长印记上,可怕的是,家长却也慢慢发现,这些被无意中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就像被施了法术的符咒一般,开始慢慢灵验:
被贴上“内向”“没礼貌”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越来越被动;
被贴上“思维能力不过关”的女孩子深信自己学不好数理化,慢慢丧失学习的热情;
而被贴上“没出息”标签的孩子,越来越自暴自弃。
家长们,要小心,那些看不见的标签可能正在毁了孩子的人生。
02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如此喜欢给孩子贴标签?
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中,成德善是家中的二女儿。她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却善解人意,乖巧听话。
但德善唯一一次的叛逆,却令所有人揪心。因为是二女儿,德善总是受到家长的忽略:
经济困难,每天早上的荷包蛋从来没有她的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生日,总是因为日子相近而和姐姐一起庆祝;爸爸买回来的炸鸡,也总是姐姐和弟弟一人一条鸡腿,作为二女儿的德善只能吃鸡翅。
父母不经意的举动,却对德善来说却是莫大的伤害。德善终于爆发了,哭着向爸爸妈妈诉说自己多年的隐忍。
爸爸妈妈听后也十分惊讶:并不是不疼爱德善,只是姐姐脾气暴躁,弟弟喜欢撒娇,而德善作为最贴心的女儿从来不会发脾气,于是他们就自动地认为德善是不会生气的好孩子。
因为父母给德善贴上的“善良”“好脾气”的标签,却无意中给自己对于德善忽略找到了理由,更让德善默默忍受了多年的委屈。
很多家长孩子在看到这一段时,都会有不小的共鸣,但是像德善的家长这样给孩贴标签的行为,却并不少见。老师也好,家长也罢,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为何总是喜欢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恐怕来自于成年人对于孩子自以为是的理解。
电视剧《小欢喜》中:女主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她对女儿英子爱到了极致,同时也自以为是最理解,最爱她的人。
她自作主张地给英子安排二十四小时严密的学习计划;让她在放飞气球活动上在气球上写下考600分的愿望,甚至严厉阻止英子报考自己想上的南京大学。
母女俩在电视剧中相爱相杀,多次爆发的声嘶力竭的争吵更让不少家长潸然泪下:天下的孩子怎么都一个样,一点不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
宋倩自以为理解英子,但是却不了解英子的爱好是航天模型而不是补习班,不明白英子真正想要的是自己选择未来的自由,而不是妈妈为她规划好的无虞的未来。
所以,她和剧中所有的妈妈一样,给孩子们贴上了“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就没出息一辈子”的标签:因为有“聪明”这个标签所以必须上名校的乔英子;因为有“调皮”“不听话”所以注定没出息的方一凡。
而宋倩又何尝不是现实中,家长老师的缩影呢?
“你就是个白眼狼!”
“你就是个脑子笨的孩子”
“你性格不好,哪里会有小朋友喜欢跟你玩?”
“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
家长、老师自以为比孩子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更喜欢从自己所谓阅历丰富的角度给孩子们匆匆下一个定义,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来给孩子们的人生过早地留下一个答案。
这些标签贴上去很容易,实则更是家长老师们逃避教育责任的好借口。“你不听话”“你天生就是自私鬼!”比“我没有教育好你”说起来更加容易,家长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容易逃脱。
03 贴标签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经典电影《卖花女》讲述的是通过对一位贫穷的卖花女进行体态言行举止方面的训练使她进入上层社会的故事。
当贫苦的茶花女出现在荧幕上时,她举止粗俗,即使是女神奥黛丽赫本来扮演这样的角色也很难让人认为这是一个美女;当经过训练并且不断地接受“我是淑女”洗脑的卖花女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她落落大方的举止,优雅的姿态让人们不得不惊艳她的美貌,认为她就是来自上流社会的淑女。
“你当她是个什么人,她就是个什么人!”给出身底层的贫苦女孩洗脑,给她贴上上流淑女的标签,最终就真的成为一名淑女。而现实中,家长老师无意中给孩子贴上的标签,也具备这样大的“魔力”。
1.你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孩子
教育学上曾经有一个经典案例:美国一所高中根据学生入学前测试的智商结果进行分班教学:智商水平高的进入优等生班,智商水平一般的则进入普通班级。
进行分班活动的教师却在偶然情况下将智商与分班结果颠倒了,导致智商水平一般的学生进入了优等生班,而智商水平较高的孩子却被当成普通学生来对待,进入了普通班级。
结果却出人意料:那些享受着精英教育,总是被老师校长鼓励为聪明孩子的普通班学生成为了年级中学习成绩最好的班级;而那些实际上智商高却被当成普通孩子对待的孩子却在课堂上表现平平,成绩一般。
心理学上存在着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而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给孩子贴上的标签会引导孩子向标签规定的内容践行,被指责笨的孩子会变的越来越笨,而被夸奖鼓励的孩子则会向越来越优秀的方向发展。
2.贴标签影响孩子自我认知
去年的黑马电影《哪吒》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被称为“魔丸转世”的哪吒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混世魔王”:村子里的大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孩子们孤立欺负他。
性本善良的哪吒,被人误解很久后,也选择破罐子破摔,顶着烟熏妆,唱着无奈又凄苦的歌谣:“我是小妖怪,杀人不眨眼!”
就像电影中说的:“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可怕的是,贴的标签也会成为阻碍孩子自我进步的一座大山:标签,定义被讨论得多了,他们也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就像标签所表达的一样。
而这就会造成孩子无法对自我形成全方位的客观认识,造成心理失衡。
3.贴标签会让孩子发展受限
女明星郑爽,曾经回忆自己从事艺术工作的原因:自己的妈妈从小喜欢跳舞,但是无奈条件环境不允许,没能实现自己成为一个舞蹈演员的梦想。
于是从小漂亮的郑爽被妈妈给予厚望,妈妈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也必须成为一个舞蹈家,代替自己实现未完成的梦想。
小小的郑爽尚未成年就被妈妈送进寄宿制的舞蹈学校,经历与家人分别,小小年纪独自在外求学的孤独;还有因为外地口音不断被同学嘲笑的童年。
被父母推着走的郑爽一路跌跌撞撞进入娱乐圈,如愿以偿舞蹈学成归来成为妈妈心中的艺术家,但是生性敏感细腻的郑爽真就适合娱乐圈,顶着巨大压力站在聚光灯下吗?那倒未必。
只是,当童年的她被妈妈满怀期待地贴上“舞蹈家”“艺术家”的标签时,她向其他方向发展的道路已经被无情斩断了。
贴标签让孩子发展受限,让孩子可能拥有的不一样的未来的机会泯没。
04 家长应该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标签?
三本学生学习太差?姚冰冰通过自己的努力撕掉了这个令她自卑的标签;
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普通家庭出身的刘媛媛完成了从县城中学里垫底到北京大学研究生;
还有澳大利亚天生患有重度残疾的尼克胡哲,一路过关斩将靠着自己的幸福乐观哲学成为演说家,畅销书作家。
每个人都逃不过被贴标签,被judge,被审视的经历,但是重要的是,明白标签并不代表一个完全的自我,标签是他人而非自我的定义,努力撕掉标签,打破偏见,人生才有逆袭的可能。
而作为家长,鼓励孩子从被贴的标签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是必要的责任。
被贴标签不是被贴上符咒,还有绝地反击的机会,让孩子正确面对身上的白蛾前,不如试着引导他们这样做。
1.让孩子明白:人无法实现单一维度的评价
人不是一张扁平的白纸,而是多棱镜。让孩子摆脱身上标签的束缚,就要让他们明白,那些标签并无法概括一个人全部的内涵,自己更不应该被那些标签轻易定义。
格斗场上的铿锵玫瑰张伟丽,在2020年上赢得了中国UFC冠军。很多人看到一身肌肉,又顶着格斗冠军的女孩张伟丽时,都会下意识地想:“这样剽悍的女孩,估计男生都打不过他吧!”“一个女孩,怎么能挥拳头呢?”
人们从张伟丽的经历,外表上,给她贴上一个“母老虎”“凶狠”“man”的标签,但殊不知,脱下格斗手套,走下格斗场的张伟丽亦是个害羞腼腆,喜欢美,喜欢打扮自己的爱美女孩。
被人贴标签又怎样呢?张伟丽明白,格斗上上下都是她最真实的模样,不论在哪,她都能勇敢做自己。
让孩子明白人无法从单一的维度进行评价,也就不会在意被贴在身上的,带有刻板印象的标签,因为那是不负责任的评价。
当家长引导孩子能够正确客观,不带偏见地认识自己,孩子也就越不容易受标签影响。
2.不去评价孩子身上的标签是好还是坏
他人贴上的标签,有时并不代表着世俗里的好坏。标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些标签。
歌手吴青峰出道至今,因为阴柔俊美的长相与柔美纤细的歌声无数次被人开玩笑说“娘”。但吴青峰却始终泰然处之,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在意别人如何定义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从心里,他不认为“娘”是具有侮辱性质的词语。
“娘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否定词?它不就是最伟大的词语——母亲的意思吗?”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伊能静的儿子。伊能静与庾澄庆的儿子在个人社交平台上po出一张身着女装的照片,本身是从艺术角度的纯分享,没想到却引来了舆论的攻击:“一个男孩子为什么要那样打扮?”“男扮女装,是不是心里有什么问题?”
面对舆论的热议,伊能静非但不觉得丢人,反而站在儿子的一边。她曾经说过:“我会给他所有的自由,让他成为自己。”
吴青峰与伊能静面对自己与孩子身上的标签时,并没有选择反击,而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从没有从世俗的角度来评价那些标签的好与坏。
不论他人贴上标签时的动机是如何,是否善意,而关键在于,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
无法避免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自己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标签:“娘”可以代表温柔,“内向”可以说明性格细腻敏感。
当家长让孩子正确认识了这些标签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他们就能更加勇敢地做自己。
3.他人没有定义自己的权利与资格
在《奇葩说》中,一位躁郁症女孩分享对于自己所患上的疾病躁郁症的态度转变:“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在乎。”
“当你认为自己也有病,那你就失去了自愈的机会,你就是真的病了。”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对被定义的自己,被贴上的标签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才是正确面对,继续朝着方向努力的动力:他人的叽叽喳喳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意他们的叽叽喳喳。他人没有定义自己的权利,用行动,用实力来证明自己,才是撕掉标签,将刻板印象踩在脚下的关键。
白岩松曾经说过:“比男和女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是拥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人。”不论贴标签还是被贴标签,比起纠结这些标签代表的真正含义更重要的是,是否用欧撕掉标签,拒绝被他人简单定义的勇气与能力。
当家长能够从多方面,多维度,以一个独立客观的态度与认知来评价孩子时,就能够避免自己对于孩子的过度控制,从而让孩子真正去寻找属于自己成长的方向。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