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撤稿,这是比较平常的事,是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但如果一下子撤稿199篇呢?这恐怕没有人能够淡定地面对吧!要知道,差一篇就是200篇了。一本大型期刊最多也就能刊登四五篇论文吧。这200篇,四期的刊物容量啊。我想看到这样的一个现实,恐怕都要拍案惊奇了。——要知道,这一次可是突破了中国学者论文被撤稿的最高纪录。
面对着这样的尴尬,有人站出来,指出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的风评并不好,认为它的影响因子并不高:2019 年的影响因子为 3.024,5 年影响因子为 2.451;它的自引率较高,超过标准(20% )达到6%;明目张胆地收取出版费用,一篇论文的出版价格达到1800 欧元(约 1.44 万。
这样看着,这本杂志确实不怎么样,我们不应该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就是,但是现实却又再次打了我们的脸——2017~2019 年间,国人一共贡献了 2717 篇论文,占总数的 82.7%,其中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发文量较大。看着数据,你是不是有些难过呢?要知道超过八成的论文都是我们国人贡献的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象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学术论文太重视了,重视到了有些不正常的地步,不管是普通的教师晋级职称,还是教授们课题结题,还是院士的评选,论文都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给自己拿到有分量的论文就成了优先考虑的问题。
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论文的产出尽管数量众多,但是影响因子绝大多数并不高——这是为人所深深诟病的。而现在,就是这样一本影响因子并不高的杂志,我们的专家学者不也趋之若鹜吗?恐怕发在这上面的论文,绝大多数也是用钱刊登的吧。尽管我们无法核实,但是这样的情况绝对存在——它都明码标价了,那些“有心人”还会不逐臭吗?面对着这样的局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反思呢?
现在,我们尽管提出了不再把论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但是只要它是标准,就会有人挖空心思来钻营。如何来堵住论文造假的漏洞,还论文一个晴朗的晴空,是我们当下需要深入思考的事。
其实,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发布的24期撤稿的信息,我们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从中找出那些学术不端者,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堪行径付出应有的代价。可以说,这件事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利用呢?我们可千万不能,只是神经被刺痛了,却不能从中得到获得我们进步的给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