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当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校园霸凌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校园霸凌不光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有校园霸凌的新闻爆出时,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视频,人们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揪起来。
当细究起校园霸凌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表现地都是“软柿子”类型。人们本以为天真善良的孩子们竟然会毫不留情地欺辱同龄人当中的“软弱者”。弱肉强食这个观念在人类文明中依然残留着影子。
便利贴女孩是怎样诞生的?原来是因为背后有这样的父母
24岁的女孩灵灵刚刚步入职场不到一年,但是得到了一个外号“便利贴女孩”。这个女孩总是因为害怕自己拒绝别人而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所以即使让自己多受累,也会帮助同事完成一些任务。她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虽然同时对于灵灵一致好评,但是灵灵过地却十分辛苦。
也正因为灵灵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所以同事们也觉得他好说话、好欺负,什么事情都想让灵灵帮忙。灵灵虽然忙得要死要活,但是最终的工资却不会上涨一分,然而有时候因为分身乏术而遭到了同事的埋怨。
灵灵一味讨好别人的老好人形象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在她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父母一直给她灌输一些不恰当的思想。灵灵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所以总是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思想。有的时候灵灵在学校被欺负了,回家告诉父母,父母也只会劝她忍耐。久而久之,灵灵不敢和父母分享,也不敢和父母抱怨,逐渐养成了不敢维护自己利益的讨好型人格。
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孩子为什么容易变成受害者?父母灌输的这些思想不容忽视
当校园霸凌层出不穷的时候,那些受伤的孩子只能躲在后面默默的舔舐伤口,他们的痛苦是怎么造成的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中看到父母的影子。有的父母一辈子都安于本分,不想招惹是非,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也采用一种极其保守的方式,告诉孩子能忍则忍。
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有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孩子由于太过软弱而被同学欺辱,再加上自己一味的忍,同学们就会变本加厉。回过头来看,有些父母给孩子灌输的这些思想反而造成了孩子们的困境。
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奉行传统中庸之道的人的处事原则。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惹事上身,都会用这句话去告诫孩子。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并不全面,所以会把家长的话记得很牢。
有时候,在学校虽然被其他同学欺负了,但是他一想到这个话,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还是不要给爸爸妈妈和老师找麻烦了。”于是,他就选择了自己退让。有的时候退让惹来了更多的麻烦和欺负,这就让弱小的孩子陷入了校园霸凌的漩涡当中。
2)“一个巴掌拍不响”
有的小孩与同伴发生矛盾,去找家长或者老师评理,反而会得到这样的回话:“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完美受害者的理论。当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本来应该为自己做主的家长却说出这样的话,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家长这样做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安全感,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反而不敢向家长求助,这更是把孩子推向了校园霸凌的危险当中。
明智的父母,不会逼迫孩子善良,否则容易养出“软柿子”任人拿捏
在现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一味的忍让和退步并不会换来永久的和平,只有直面问题,然后努力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让事情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家长想要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养出软柿子任人拿捏。
1)教会孩子说“不”
学会说“不”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这个花花世界诱惑太多,如果面对所有的事情都选择接受和顺从,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反而会被花花的大千世界迷了眼睛。家长教会孩子学说不,就是帮助孩子掌握了一个保护自己的武器。当同伴做了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时,孩子们可以选择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拒绝,这样既可以避免伤害人际关系,也能保护好自己。
2)教会孩子有力量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带有锋芒的善良才有力量。如果善良失去了锋芒,那么也就变成软弱。家长想要保持孩子的童真和善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给这份善良增加一份锋芒。只有孩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之后,她的善良才能够被别人感知到,她的善良才真正具有力量。
3)教会孩子明辨是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极其重要。在平时一言一行中,家长对于孩子不要过分宠溺,而是要慢慢教会孩子如何明辨是非。当孩子能够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善与恶时,他就会本能地远离那些恶的因素。“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明辨是非的孩子会学会保护自己,也会自动抵触那些喜欢霸凌别人的孩子。
善良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题目,人们对于善良的歌词不惜奉上最华丽的辞藻,这说明了人类对于向善的追求。可是,家长在教育孩子向善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这样才不容易培养出“软柿子”。
PS: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