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一个星期了,但对于很多考生而言,似乎依然沉浸在考研的世界里,没有拔出来。
这两天,我带的一个考研学生告诉我,说前几天一直在核对网上公布的答案,计算自己的各科成绩,再计算自己可以获得的总分,算来算去,感觉都不太高,越算越心里觉得没谱,甚至会担心自己过不了国家线。
这个学生本科来自郑州大学,学习能力较强,备考期间也比较努力,报考的是一所财经211的金融专业,按照我对他的实际水平的评估来看,初试是有可能高出国家线50分左右的,考研最后成功进入第一志愿学校的可能性也很大。
就是这么一个准备比较充分,成功希望很大的考生,参加完初试后,依然感觉自己“心里没谱”,考完后心里依然七上八下,更不用说情况不如他的那些考生了。
实际上,这种考完后一直心里忐忑不安的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
现在的考研,已经是一个竞争极大的大型选拔性考试,难度、竞争情况和影响面,已经完全不逊于高考了。对于考研生而言,除非备考极为充分且报考的目标并不是很高的少数人,可能有胜券在握的感觉,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自己没把握,感觉“很悬”,即便是那些最终考研获得了成功的考生,在初试后,绝大多数人依然有这种感觉。
这种“很悬”的感觉,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考试临场表现的自我评估和感觉,很多人往往感觉“考得不太好”;二是来自考完后核对答案后的相对更客观一些的评估,结果往往也是不太好,总感觉自己在答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失误,为此感觉心痛,并由此越来越感觉“心里没谱”。
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不过,虽然正常,却不能陷在这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因为这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甚至否定的情绪,对身体、对心理的健康都很不利,也会影响后续的复试准备。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考试中的自我评估和感觉,还是考完后对照网上的答案的估分,这些行为本身都不是很靠谱,不能当作是否考得满意的强有力依据。因为感觉可能会有误,而网上答案也并不标准,由此计算出的分数,根本就不准确,只能是一个大概的参考依据。
另外,考得好不好,不但在于自己本来能够获得的分数,还在于试卷的整体难度。试卷偏简单,分数高也不见得把握大,试卷偏难,分数不高也不见得就没机会,所谓水涨则船高,水落则石出,正是这个道理。
按照今年的考研初试的试卷情况和考生反馈来看,公共科目中,政治难度一般,英语两套试卷难度则明显较大,数学三套试卷难度也不小,这表明,今年试卷难度不低,很多考生也反映考得不好。
既然如此,考生们又何必太担心呢?
再说,已经考完后,尘埃已经落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个虽然还没公布但已经确定的结果,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