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伊始,一些人开始讨论起“年终奖”。某高校教师与一些在中小学任教的朋友聊天时抱怨,说,今年的年终奖可能比去年少好几千,而自己的年底开销计划是按照去年“年终奖”标准制定的,如果今年发的奖金少于去年,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听到这位高校教师的话,那几位中小学教师苦笑着对他说:你应该知足,我们的“年终奖”大概只有几千。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公办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年终奖”与企业单位的年终奖有区别,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年终奖”是指绩效奖励和少量福利,且由地方教育部门核发,与学校关系不大。因为各地的绩效奖励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中小学教师“年终奖”不是按统一标准发放,有些地区中小学教师年终绩效奖励能达到数万元,有些地区中小学教师“年终奖”可能真的只有几千元,或更少。
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年终奖”灵活性更强。高校有一定的财权和自由分配权,教师“年终奖”数量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有学校资金获取能力有关,以及学校各院系制定的分配标准有关。在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校,相同课时量相同级别的教师,绩效奖励会不一样。
一般人看来,高校教师的“年终奖”肯定比中小学教师多,现实也差不多如此。整体而言,本科院校教师“年终奖”普遍在数万元,超过十万元的也不在少数。然而,即便是数万元、十数万元的“年终奖”,对于部分高校教师也算不了什么。毕竟高校教师的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化,按照规定,他们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兼职。一些名头比较响的教授、学者,几场讲座下来,赚的钱就超过了“年终奖”,更别说一些课题或项目经费了。
而几年前,中小学教师“年终奖”是比较寒酸的,一所普通城市城区公办高中,教师的“过年费”,大概只有四五千元。一些农村中小学仅仅把“第13个月工资”作为“年终奖”发放,再外加一张几百元的购物卡或米油等实物。
众所周知,公办中小学教师月薪普遍两三千元(工龄长、职称高的教师工资会高些),算上年终的几千元“奖金”,每年到手收入不过数万元,这与那些动不动就发数万元年终奖的白领,差距甚大。所以很多教师调侃自己的薪水“只够温饱,过不了体面的生活”。
不过,高校教师“年终奖”远超中小学教师,不是一个绝对的现象,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年终奖会与当地高校教师相当,或超过当地高校教师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几年,不少地区公办中小学教师年终绩效奖励已参照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执行,很多教师年底会到手一笔可观的资金,较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当然,与公务员同等水平的年终绩效奖励,不是所有的公办学校教师都已享受到。根据部分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反馈,有些地区并没有足额发放年终绩效。这可能是因为当地财经比较拮据,或许过一段时间,等财经状况好了,会予以补发。
补发也好,不补发也罢,只要中小学教师没有按照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发放年终绩效奖励,肯定会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一改往日“中小学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口吻,强调“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在“工资”之后加“收入”两个字,就是要求年终奖金按公务员标准发放。
需要说明的是,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年终奖”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它们根据自己的办学收益,制定教职员工年终奖金发放标准。高端私立学校,比如中外合办国际学校等,教师年终奖金会比较多,但大多数民办中小学教师年终奖都不高,很多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老板也不舍得年底发个大红包,只是象征性地给个几百元,或发一点水果券。
少数大方点的民办学校管理者,会根据教员对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多少(一般不参考教师职称),发放一定量的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由于民办学校自筹资金、自行决定发放规则,所以存在同一科目、同一工作量的两位教师,发放不同数额年终奖的情况。
有人说,教师不能天天谈待遇,要谈奉献,谈教育事业。这话没错,但前提是教师应能享受到规定的待遇,且这个待遇能让他们过上当地中上水平的生活。否则,所谓的“奉献”,就是别人给教师套上的“道德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