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节目《奇葩说》第一季有一期,奶茶妹妹的前男友,被誉为“清华男神”的清华博士梁植说自己在清华读了本科,又读了硕士博士,向高晓松请教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好?
结果,高晓松很失望,鄙夷的说:“你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我对你今天的表现很失望,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去谋求一个职业,否则和蓝翔技校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蓝翔人自己却没有高晓松想得那么不堪,相反,蓝翔技校认为自己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完胜清北”。
2014年,蓝翔校长荣兰祥曾在毕业典礼上痛心疾首地敦促学生:“同学们,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脚踏实地”与“胸怀天下”之争的段子就在网络上火爆了一阵,成为当时段子手们的热门话题。
2017年,经过山东省教育局的批准,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升级成为山东蓝翔技师学院,虽然已升级成为学院,但蓝翔技校的名号仍然是享誉中华大地。
蓝翔技校有多牛
提到蓝翔技校,大家一定会想起“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可以说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中国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不均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那个年代,蓝翔技校和新东方烹饪学校被称为技校界的“双子星”,在国内各技校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等同于高校的清华北大。在职业技术学校江湖中两校齐名,堪比“南慕容,北乔峰”。后来又有人整理总结出中国"四大名技”分别为蓝翔、新东方、北大青鸟和南京万通,也曾名噪一时。
除了国内洗脑广告成功以外,外媒的《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又神助攻帮助蓝翔反向扩大了其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几年前,《纽约时报》曾经发表一篇报道,称谷歌曾受到可能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目的是窃取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随后,美国网络安全专家,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调查员介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根据IP地址追踪,有两所中国教育机构被追查到与一系列针对谷歌公司和其他几十家美国公司的在线攻击有关。这两所中国学校是上海交通大学和蓝翔技校……蓝翔,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是一所由军方支持建立的大型职业培训学校,为军方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
蓝翔技校黑掉了谷歌,一个培养挖掘机司机、厨师、美容美发、汽修工人的普通技术培训学校干掉了美国高科技公司,再一次令蓝翔声名鹊起。
后来,尽管蓝翔辟谣根本不存在什么“军方”背景,计算机培训也只有制图等基本应用技术,根本没有教授过什么黑客技术,而所谓IP地址是蓝翔的也很可能是IP被第三方盗用所造成的结果。尽管最后谣言得到了澄清,但是《纽约时报》的”免费广告"又一次让蓝翔技校成为了网络调侃的新梗,经久不衰。
于是,就有了诸如:
1、计算机很强,但其实不是蓝翔的王牌专业,蓝翔的四大王牌是数控、汽修、挖掘、电焊,计算机排五到七位,但在国内高校里已经无敌了。顺便说一个银河计算机其实是我们造的,为了保密,我们送给了国防科大。
2、国家考虑过让蓝翔加入985行列,但中央军委不同意,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蓝翔也有很多老师不同意,对于蓝翔这样私密以及水准的学校,成为985,跟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这样的鱼腩学校摆在一起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
3、蓝翔有八个专业:数控、其实是高达控制专业。厨师、其实是化学武器制造与防御。汽修、其实是高达与重型战争机械制造。挖掘机、其实是异型高达进阶。美容发,其实是伪装与战略忽悠。电焊,其实是激光武器与高能粒子武器设计。无线电,磁电声光波探测与预警系统。计算机,不做解释。
4、这两天看到南有上交,北有南翔的说法,我们很多同事都感到深深的羞辱,这两个学校从来就不是一个档次,南翔的眼光,只偶尔瞟一瞟剑桥、牛津、哈佛、耶鲁。不知道还有其它大学。当有人说道南有上交,北有南翔时,我们一个教导主任,眼泪都流了出来,苦涩地道:算了,算了,谁叫我们一直潜伏成一个技校呢......南慕容,北乔峰,南上交,北南翔,也就这差距了!
5、新版中国最有影响力学校排行榜:1、山东蓝翔技校 2、新东方烹饪学校 3、北大青鸟 4、北方汽修学校 5、成都金鹰职业学校 6、西山文武学校 7、珠海中特文武学校 8、新华电脑专修学院 9、清华大学 10、北京大学:惜清华北大,凤姐独享;复旦科大,稍欠张扬。一代天骄,上海交大,只识击破防火墙。俱往矣,数一流学校,还看蓝翔......
玩笑归玩笑,蓝翔技校确实当时名动江湖,不仅引来网友恶搞,也带来了巨大的人气和吸引力。
蓝翔的变迁其实也是中国教育的镜子。曾经在“唯学历论”的大环境下,去蓝翔学技术还是大家心里的兜底选项,高考失利上不了好大学,大家才会选择蓝翔。
当社会提出“高分低能”的质疑,蓝翔却在“黑客摇篮”的段子里,从草根变身人生赢家,连山炮味十足的挖掘机,也开始变得高大起来,添油加醋以后,蓝翔更是成为“神一样的存在”。
在全民大学生的时代,不少人呼吁:我们需要更多的蓝翔。在2016年“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冯小刚导演就强调电影圈也需要蓝翔技校式的人才培养,认为这是一种“工匠精神”。
前段时间,美国网红郭杰瑞有个综艺vlog《三宝中游记》,其中一期郭杰瑞去蓝翔技校学挖掘机。他说如果我以后不拍视频,不种咖啡,我可以去美国开挖掘机,在美国可以一年赚7万美元。三个外国人在蓝翔学挖掘机很土嗨,蓝翔教练一脸正经说在中国开挖掘机一个月赚一万多,令三个老外惊讶不已。郭杰瑞说在美国学职业技术非常的贵,厨师一年学费要20-30万人民币,而且需要高中毕业才可以学。在美国,曾经以技工学校出名的史蒂文森高中,可是是一度比哈佛还要难考进的学校。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事实上的蓝晓技校学校到底如何?
首先,蓝翔技校走的是职业专业技能教育之路,而不是本科之类的精英式教育。蓝翔里设有汽修、美容美发、烹饪、电脑、挖掘机、电竞等八大专业100多个工种,教的都是最切实实用的技术。
一般进蓝翔学习技术的除了学习美容美发、电脑及烹饪等少数专业有女生就读外,其余大多数以男生为主,主要学也是诸如维修,挖掘机,塔吊,钢结构焊接等专业。走在校园里,其实感觉和走在清华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因为放眼望去都是男生。唯一有一点不同的是,你旁边会时不时出现两个厨师,让人以为这里是新东方。
1、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
这个专业是蓝翔女生密度较高的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无数中国未来的Tony老师。
教室里,站着两排学员正在理发,一排可能是初学者,剪的是假发,另一排显然技术过关,已经开始剪真人了。还有一个发际线有点高的男子正在来回走动,这位就是理发班级的老师,是最高级的Tony
据说蓝翔全校师生都可以自愿来美发课上剪头发,学理发的学子们也会互相剪头发。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相互牵制,恶性循环,如果今天你给我剪的头发很丑,那明天我就把你剪成老师那样。
而在形象宣传广告里,在明星的衬托下,美容美发专业是这样子的。
蓝翔对学校的宣传包装一点都不比其他任何名校差,相反,更懂得如何吸引年轻人。
2、烹饪专业:
烹饪专业也是蓝翔的王牌专业之一,不是所有”遇到新东方厨师的就嫁了吧“,其实“丈母娘”还是可以考虑一下蓝翔厨师的。有了这个烹饪专业的加持,他们自己就能完成用挖掘机炒菜的壮举,这个新东方绝对干不了。
烹饪学院有4楼。每一楼主修的专业都不一样,比如这一楼的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在制作猪大肠。
学生做完一道菜,就会给老师品尝,老师在作业本上打分并告诉哪里可以改进。
而另一楼是雕刻区,学生坐一排仔细地雕萝卜,各式刀具在工具箱里摆得满满当当,雕花是门技术活,需要极好的耐心和技巧,不是三五天功夫就能熟练练成的。
3、电竞专业:
蓝翔拥有非常与时俱进的前沿意识,他们最近几年兴办了电竞专业,让爱玩游戏的孩子来这里交钱玩游戏,既可以打游戏将来又可以谋生混饭吃,再不济玩腻了还可以顺便戒掉网瘾。
学校还开设了电竞俱乐部,有王者荣耀俱乐部、绝地求生俱乐部等,配置都很高级,还专门在黑板上研究战术打法。虽然“最初”、“进攻“、“防守”、“火舞”都写错了,但丝毫不影响战斗的效率。
听老师说,这里的孩子努力学一年后就会成为电竞高手,没成为高手的同学就会在老师的暗示下明白自己并没有打游戏的资质,从而主动放弃电竞之路,然后转型学PR剪片子之类的,进而为视频行业输送人才。
4、挖掘机专业:
这是蓝翔的招牌专业,在蓝翔的宣传广告里,是这样的画面:上百亩的黄土地上整齐地排列着上百个蓝翔挖掘机,他们整齐划一,铺陈在整片黄土地上。
但是,蓝翔挖掘机专业真正的实操现场属于施工现场,挖掘现场远没有广告里那么恢宏大气,实打实的艰苦环境。但是百来台挖掘机密密麻麻整齐排列在学校边上还是颇为壮观的。
每一台蓝翔挖掘机背后毕业走出的学生,可都是未来月薪过万的人啊!
5、其他专业:
蓝翔还设置了数控机床、汽修电焊等专业,老师都像工厂里的老师傅手把手的给学生授课。你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认认真真地盯着机床做水平运动。
或者是盯着机床做旋转运动。
总之,蓝翔学子们的动手能力都非常强悍。如果学生动手能力稍差,很可能来蓝翔参加完入学考试就被劝退了。正应了蓝翔校长说的那句“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的学本事,那和清华北大又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所专业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蓝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很有针对性,设施设备也比较齐全,蓝翔的三周理论、三周实践教学制度,能够把学生上课所学的东西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蓝翔技工一般寒门学子居多,80%生源来自农村地区或城市中考不上大学和没经济能力上大学的社会底层。而身为掌舵人的荣兰祥也一直对外标榜,除了必要的学费之外,蓝翔技校几乎对他们不设门槛。而且,学校对设立的专业设置极为重视,并紧跟时代脉搏。通常遇到部分专业,就业不好的、工资不高的,就会砍掉,保证学生未来毕业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并拿到理想的报酬。
一直以来,这所培养未来蓝领阶层的学校在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产品”拥有更高的“出厂率”。在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面临就业窘境的当下,蓝翔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
1999年后高考逐年扩招,到了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达到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和大学热门专业扎堆,使得就业难问题一年比一年突出。而蓝翔以其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在就业难的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用人单位甚至需要提前为蓝翔学生预付订金。
在一部分人看来,普通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既无法创造实用的价值,也没有能力为这个社会和国家思考未来,耗费了巨大的教育成本反倒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反观蓝翔,学生们无论最后是操作挖掘机还是焊接电器,这都是在做实事,是真本事,与无法量化的“素质论”、“潜力说”相比,至少蓝翔学生学成后能有一技傍身,蓝翔显然更实在一些。
蓝翔一直强调的学生动手能力,如果动手能力太差,上蓝翔恐怕毕不了业。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折射出了当代高校教育体制下的另一个弊端,就是高校长期的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我们经常黑蓝翔拿它来开玩笑,其实背后不如说是在黑我国高校扩招后与社会脱节的高校教育体制。
中国制造成就了蓝翔,中国建设成就了蓝翔。
作为技工学校也好,技师学院也好,能培养出合格的技工、技师就是好学校,也是中国工业立国的基石之一。
今天,我们一直讨论工业立国,制造兴国的话题,本质上是中国的产业工人的培养问题和用工制度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职业前,过去我们一直走的是英美式精英教育和职业培养模式,高校教育范专业化,很多专业并不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什么行业热门就扎堆设置相应专业,导致每年大量的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这些学生毕业后又往往是专业不对口,所以经常是学校出来就业工作的专业和所学的专业经常不一致,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根本如同白纸匹配不了实际工作,造成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不仅高校如此,其他职业高中、技术学校都有这样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教育体制问题。
就业后,英美式的职业模式也存在严重问题,美式的高管高工资与工人的低工资往往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待遇差距太大造成心理不公平的不平衡感,影响了产业工人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制造业工人的大量流失,转向从事金融、房产等工资高的行业,而缺乏高技术的蓝领工人则彻底沦落到底层。贫富差距加深,从而最终形成美国把研发留在国内,把低端制造外包出口的产业局面。
中国现在也正在步这样的后尘,制造业工人的单价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以苹果、富士康等企业为例,对这些企业来说,裁撤中国工人根本不需要犹豫。在他们眼中,只能做低级加工的中国工人与东南亚工人并无区别,哪里工人更廉价,就在哪里开设代工厂。
在这些制造业工人中,除去少数文化不高的打工仔,大多都是毕业于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专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专生、大专生。全中国每年有1000万年轻人毕业于职专,全国7000万工人中,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就占到47.3%。正是这群不入流的职专生,撑起了中国工业的最底层。正是他们造就了让国人骄傲却又被外国人嘲讽质量低劣的当前的中国制造业,这些被社会轻视却又被国家倚重的制造业工人,他们在同一条生命线上,苦苦挣扎。
人们经常拿蓝翔技校来取笑,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对蓝领工人的歧视。那些嘲笑蓝翔技校的人,其实正在亲手扼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对于实现工业制造来说,技术和技工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现代化用工体制中除了英美模式,其实还有其他模式,比如德国。
德国之所以技术领先,技工培养走在了前面是原因之一。
向德国学什么
先看德国制造业的历史。
大概140年前,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70年大清洋务运动开始,1871年德国统一,那时中日德的总体工业发展都处在各自起步阶段。
当时很多的德国制造的产品在英国人眼中也只是廉价低质的山寨货的形象。
但统一的德国政府出台以下四项举措,使德国的制造业真正崛起:
一、抓教育,多建蓝翔技校,而不是清北:
特别是1884年后,德国把职业教育由教育部主管转移到贸易部主管,并在之后的20年里,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大批优秀的一线产业工人(蓝领)成为德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二、1926年成立国家标准化协会:
工业制成品需要标准化,就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最常见的A4纸就是德国制定的标准。
做企业,第一境界是做规模,第二境界是做技术,第三境界是做标准制定者。
三、制造业隐形冠军多:
所谓的隐形冠军,有三条标准:一是在本行业处于数一数二的领先位置;二是营业额在20亿美元左右;三是在其专业领域尽可能做到鼎鼎有名。
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企业在德国大约有1400多家,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它们不仅拥有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而且还掌握着说一不二的定价权。
四、售后服务:
1906年,德国在殖民地青岛建立啤酒厂,没错,就是今天的青岛啤酒。当时修了一部电梯,博物馆里现在陈列着。在2006年时,青岛啤酒收到一封德国某企业发来的Email,写道:根据协议,我们需要问下这个电梯还在没在运转?
这四项举措的长期执行,让德国制造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并影响至今。
德国品质世界所公认,中国的制造业是否可以通过德国的模式创造出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品质呢?那么,德国的制造业模式是什么呢?
德国制造业的基础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学徒制,一个人从十几岁开始学手艺,学成后得到国家认可的学历(这一点十分重要),然后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同一件工艺,精益求精,再将自己的技术一代代薪火相传。德国工厂的车间里,处处可见五十多岁还在流水线上兢兢业业的工人,工地上随处可见六十多岁还在开挖掘机的师傅。这些人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门手艺中的一个环节,他们的经验对于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工匠精神。
制造业的技术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中国的制造业尚处在起步不久的阶段,然而我们没有办法仿效德国的学徒制度。这种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德国式的精细化管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提到德国式的管理,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德国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他的劳动分工,委任制等等的管理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但是有一条相对特殊的,一直被德国高端制造业采用到今天,简单来说就是员工有固定的薪酬,逐年涨薪,在不犯严重错误的前提下员工不得被解雇。同时管理人员统一由上级委任,不进行选举。
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的忠诚度和服从度。员工没有后顾之忧,终身服务于一个企业也会让员工在他的工作领域当中全力奉献,主动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高层员工和底层员工的收入差距也并不大。
当然,这样的管理模式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
其次,所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德国建立完善了强大而公平的社保和福利体系,让年轻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可以踏踏实实扎根手艺,无后顾之忧。但是,建立社保和养老体系是个复杂的工程,一旦不稳健,美国底特律的下场就是最好的案例。这一体系如今对于德国人也已经是一个负担。
中国的制造业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我们缺乏有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的发展我们对于基层工人的需求又越来越小,同时我们又没有一个培训体系来弥补这中间的断层,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护工人职业生涯的可延续性。有人说没关系我们还有蓝翔,可是蓝翔尽管挖掘机技术再好,但是蓝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低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很难让让一个学生安心挖掘几十年的。
我们缺技术工人,缺制造工程师,尤其是本土的民营制造企业,无论是待遇还是管理制度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都非常弱,很明显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不在制造业。这对于正处青年时期的中国制造业这确实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德国人是如何处理人才矛盾的?德国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国度,在人才制度上长期以来奉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或者叫“不承认非科班制”,求职时非本专业出身免谈(甚至非师范毕业都不许当老师),这样的门槛显然可以有效地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技术的可延续性,对于制造业来说,设立这种门槛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因为制造业本身的从业门槛,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分工事无巨细,不信任外行完全可以理解,类似“一个外语系毕业生创造一个互联网帝国”这种事在德国人眼里是难以想象的。当整个社会都已经习惯这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才体系时,金融业就不会去抢夺大量的优秀工科毕业生,工科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工程师,他们往往也会心安理得地在同一个岗位上一做几十年。
这样一套体系自然维护了德国制造业的发展传统,但同时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对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早已不是只有"科班出身"这一条华山道。德国的这种人才培养的传统大大限制了人才流动的活跃程度,在工作上也会体现出固执古板的一面从而体现在互联网科技之后,德国的创新能力不如中美两国。
前面提到,德国的毕业生愿意加入制造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制造业的收入与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并无差距,而中国的制造企业,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追上与新兴行业的这种薪资待遇上的差距,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为什么德国的制造业与新兴行业收入差距不大呢?这就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德国创新活力不如中美的原因了,正是德国的用人制度和传统,造就了德国保守的传统性格,所以德国的金融体系相对保守稳健,对于互联网技术政府有严厉的监管和投资保护政策。德国对于新兴产业的投融资行为和开放程度远没有中美两国那样风风火火。由于新兴行业本身没有疯狂的资金流动,从业人员的收入相比传统行业没有太大优势也可以理解了。德国保守的金融风格则深刻地渗透到这些企业内部,中小企业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乐意承担风险,因此不热衷于投资扩张,也不用担心被外来资本吞并,他们得以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努力在自己的细分领域中做到最好。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这种“闭门造车”的成长土壤,他们从诞生伊始就深陷全球化的大潮,面临着来自各个工业强国的市场竞争以及资本侵略。中国的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做大做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不被踩死不被吃掉。所以他们用低价打开市场,迅速积累资本,专注于销售,拼命扩张的战略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当然有许多值得中国制造业学习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然而德国传统制造业成功的模式中可以拿来给中国企业借鉴的其实并不多,我们还是必须要在新形势下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如果非要借鉴德国什么的话,可以整理罗列以下几点:
1、对房地产的控制:
中国房市是不逊于美股的大泡沫,而德国号称唯一没有出现过房产泡沫的国家。那里保障性住房和租房制度都相当发达,房产交易的监管更是异常严格,所谓土豪囤房炒房,不存在的。中国的房价抑制了多少消费能力,人所共知,在中国当工人,就现在的薪酬体制,工作一年连厕所都买不起。 从宏观层面讲,同样是广场协议,日本陷入房产泡沫最终崩溃,德国却依然持续发展,因为制造业老板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卖套房,谁还愿意继续投入做实业。
2、对中小企业的扶植:
德国的“隐形冠军”所向披靡,提供大量就业也打出了德国制造的赫赫威名,背后离不开政府扶持,甚至不惜压制大企业在国内的触手。日本安倍经济学吹的天花乱坠,其实就是照顾财团欺负小企业,小企业半死不活,安倍放多少支箭都是白搭。
3、公平和差距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德国完善的用人制度和薪酬福利体系是保障工人能在公平合理的心态下选择就业和技术深造,所有工作的目的无非就是钱和今后的保障,如果把这两项做到位,相信任何的企业都能留住人,而不会出现“用工荒”。德国的高层员工和底层员工收入差距不大的薪酬模式,值得考虑,这也是德国和日本能长期保持工业强国的重要基石之一。当然,有人会觉得这样会抑制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创新意识的减弱,我觉得这个问题仁则见仁,智则见智,薪酬福利的公平与鼓励创新是可以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的。
4、技术沉淀和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天下无双,不仅有职前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还会有再次职业培训的机会,也就是说,一个产业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持续不断的接受良好的技术培训,而且这样的职业再教育体系一直贯彻到其退休为止。这样的教育体系,用工制度和薪酬福利制度,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专研技术,为企业积累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用户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当然,这一切反过来又更进一步造就了德国工人极强的“工匠精神”,自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品质一流。反观国内,现在对国内的培训和技术积累几乎是退步的,过去的学校和师徒培训体系现在已经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传帮带的作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令技术新货传承成了美好的传说,对青工的培训和比赛现在很少有人提及。工人一茬茬的换,质量就越来越难保证。
所以如果以上几点如果没有重视并加以吸收学习的话,无论再多的蓝翔技校,培养再多的蓝领工人出来最后都是去送外卖,问题是,送外卖能实现中国制造吗?
总结:
总之,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培养工匠精神首次在国家层面进行了阐述,这也是为了支撑实现中国制造计划,因此,在战略方向的制定,人才培养的重视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说已经开始了向德国学习,中国制造业现在需要的是在国家整体战略的支撑下,全社会形成对技术工人重视的氛围,无论从工资待遇还是培养氛围,都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既需要更多的蓝翔技校,更需要完善合理的用工制度,只有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才会有良好的土壤,中国制造才有实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