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网上有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叫“如果取消一门课,你希望是哪门”。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英语。
但我不太一样…
我没那么高的要求,不至于想让哪门课直接取消。
但是如果能把语文中的作文给取消掉的话,我的学生时代就谢天谢地了。
回想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一看见作文纸上的“格子”我就犯晕。
为了提高我对写作文的兴趣,我妈甚至还给我买了五颜六色的格子纸,让我挑喜欢的颜色写。
虽然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作文纸是挺好看的。
但是说实话,你上面就是印出花儿来,我该写不出来还是写不出来啊。
然而,我依然还是逃脱不了语文老师的“支配”,不得不投入到那永无止境的重复题材。
是的,重复题材。
“历朝历代”的语文老师,可能都在不同的年级,不止一次地让学生写过一些“如有雷同,纯属杜撰”的题材。
比如说《我的妈妈》。
这个题材的作文,一般情况下写作要求都是这样的:
语句通顺、符合实际、富有真情实感、不少于300字。
看起来,这要求是不算高。
所以你以为自己写出来后,即便是寥寥数语,也会是这样感人至深的。
但是当你到了老师已经不再让你写这个题材的年龄时,你才会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达到过上述的全部要求。
因为低年级的时候,语句通顺就很难做到。
所以写出来的以后,都是类似于这样的。
当然了,刚开始学写作文,写个错别字,闹个语病什么的,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只要标点符号用得别太离谱,一般也没事。
除非…
到了四年级左右的时候,这些问题基本就不存在了。
但语句是通顺了,“符合实际”这方面又成了个问题。
因为在这个年龄,小学生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眼中的“实际”,能给母上大人的内心带来多沉重的“暴击”。
比如说这样的,就纯属瞎说大实话。
我目测,这孩子的妈妈将来再去参加家长会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尴尬。
当然,如果她还真能硬着头皮去参加的话…
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再去要求刻画人物外观形象,已经略显“青涩”了。
而且就算是之前不知道怎么帮妈妈遮掩的小学生,这时候也该被“教育”会了。
所以这时候,老师会要求你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去寻找“真情实感”。
按理说,和母亲在一起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最容易体会到的。
毕竟从小到大都在一起,而且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母亲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但总有那母子关系“不是特别和谐”的小学生,会继续秉承着“实话实说”的优良传统,去走进妈妈的“内心深处”。
或者,还有这样更直接的…
说实话,其实我觉得这些还都算是好的。
虽然从立意到文笔都不咋地,但高低还占了一个“真”字。
而我的同学中,还有人玩过“偷梁换柱”的。
比如说一篇老舍先生的课文,叫《猫》。
你要是想不起来内容的话,原文我给你找出来了。
这位哥,愣是能从标题到内容,把所有的“猫”改成了“我的妈妈”,把所有的“它”改成了“她”,一字不差地当成作业交了上去。
知道这事后,我都惊呆了…
也不知道这位哥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反正,他好像有大半个礼拜没来上课。
在语文老师看来,《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这类题材的作文,基本上就是个“内定”了的“煽情文”。
毕竟母爱伟大,师恩难报。
但是到了小学生的笔下,那“惊悚”的感觉,你就感觉这恐怕是为了“解恨”来的。
当然了,咱也不能说对这样的作文,上来就给个低分。
因为这些作文“异于常人”的另一面,也说明了小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可塑性还都很强。
在这个阶段,其实正是他们观察和思考的最佳年龄。
相比于聚焦于写作能力而言,或许多看、多听、多想、多读书才是更重要的。
因为这是一个逻辑梳理的过程,素材收集的过程,也是情感整理的过程。
等他们具备了相对成熟的逻辑,积累了更加丰富的词汇量后,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将会在层面上高于那些只精修篇幅的同学。
要是只沉迷于所谓的“技巧”的话,那把作文写成这样,可能也就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虽然我的学生时代,从来都不喜欢写作文,但坦白地说,作文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篇凑满了格子的文字,更是反映学生认知和表达水平的一面镜子。
写作文的同时,也是个主动思考的过程。
所以无论你是否喜爱写作,或许都应该仔细地去在每一篇命题作文的背后,深挖自己尚未发现的思维潜力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