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人在世界最高科学技术发明领域的首次骄傲性突破,却也是对中国应试教育的莫大嘲讽。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即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她只是一名50年代北京医学院的普通大学毕业生,那些头顶硕士、博士、院士、教授、博导头衔职称的“大师”们没有取得诺贝尔奖,现在却由一个北医毕业的老太太棒得这一代表世界最高科学荣誉的奖项,不啻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有力嘲讽。
屠呦呦85岁高龄成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人。说到这点上,那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又来了,“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出不了大师级人物?”中国的现行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的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应试比赛中年年蝉联第一,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却从未领取过诺贝尔奖,这是为什么?
有人回答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不鼓励创新。这本来是大家通过争论获得的比较一致的认识,但现在又有人通过中西方教育对比和中日韩教育得出另一大跌眼镜的观点: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
平民子弟吃苦受累了就能问顶精英阶层吗?驴是怎么累死的还不知道吗?社会存在腐败,教育不公平,有的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表面上是同一起跑线,有的人徒步跑,有的人站在汽车上跑,拿狡兔与蜗牛赛跑,除非兔子睡着了,不然结局可想而知。社会上升的渠道早已被堵死,脱离中国国情、社会现实去谈论中外教育的比照,那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在中国的研究生考试依然将外语设置为必考统考科目,可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依然是哑巴英语,把一些高分低能的应试高手放进研究生院,把很多具有专业潜能的学子拒之门外,搞不清楚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打造应试高手。
据说屠呦呦获奖后,中国A大学官方微信居然挂出“热烈祝贺A大学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媚俗横幅。国人心知肚明,北医是十几年前才并入A大学的。A大学作为中国最高等学府和最高端的学研机构,几十年来不主动去反思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创新技不如人,不去解答国民困惑已久的“钱学森之问”,反而蹭热度去沾一个85岁老太太的光,我替A大自己感到害臊。
学术最忌媚俗化、官僚化、行政化,难怪有人批评A大是“一流的学生,三流的教授”。中国的最高学府尚且如此,其它星罗棋布的各地高校就更不在话下了。
曾经网络上还出现了“屠呦呦旧居被改造成高档商品房,标价1.5亿元”的新闻。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看来官媒和国人又开始了造星计划,要把中国的老科学家屠呦呦打造成明星。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科学家不值钱,曾经“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而中国娱乐圈的明星超值钱,一次出场费或广告代言费几十万几百万。“戏子上位”,比科学家更有市场和地位;戏子当道,英雄落难。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
现在中国还有个“学位房”现象,中小学生就近上不了学,父母为了子女教育迁居或争相购买重点学校附近的第二套房产,搞得学位房价格水涨船高供不应求。家长们也没办法,这些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涌向城里,人口急增,公办学校又大多是麻雀学校,学位紧缺,优秀的教育资源越来越稀缺,导致城区中小学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人满为患。
房地产一家独大,中国经济将会空心化,科技创新将会沦为一句空话。没有教育现代化,实施办科教兴国战略则是空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能不能让国家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房地产行业直接为教育让路,扩充校园容量增加学位数量,提供充裕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家门口就近入学,这是关系到能否成功进行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是目前摆在官方和政府部门案头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教育是科技的基石和先导,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没有先进的教育,那来现代化的科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没有发达的教育,怎么衍生出一个个的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