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青:16岁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沦为低保户

"读书改变命运"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考上一所好大学,往往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更上了一个台阶,好的学校不仅能够接受到更加系统而先进的教育,而且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与见闻,人脉与平台是高校最具优势的地方,同时在找工作的时候,高校的学生们往往也会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如今高校扩招的情况下,重点大学的学生都同样吃香,更别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还没扩招时,能够考上本科的学子有多出色,道一句人中龙凤一点都不过分,国家甚至包分配工作。

不过每个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些惊艳绝伦却与社会大趋势格格不入的人,我们常人最看重的钱、房、车、工作等,在他们的眼中毫无价值,他们心中有着坚定地梦想,人生道路就是逐梦之路。

但梦想是那么好追逐的吗?今天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筑梦人士。他的成绩异常优秀,16岁就考上了哈工大,之后却因为追寻梦想而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学业。有人说他是个傻子、疯子,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晓,他就是刘汉青。

刘汉青是江苏一户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打小起数学成绩就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他的父母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感觉出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某些过人的天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考恢复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开始正式步入正轨。当时参加高考的人可不止是应届生,积压了那么多届的考生们终于等来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他们摩拳擦掌誓要考出个好成绩。

但当时高校名额少,报考人数多,再加上没有扩招的时候录取人数非常稀有,那个时候别说大学生了,考上个大专生都比如今的普通大学有排面,因此考生们压力非常大;不过对于刘汉青来说,高考却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汉青16岁就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工大录取。当消息传回村里,村民们一听说咱村出了个大学生,家家户户都争着杀鸡宰羊来款待这位大学生,叮嘱他将来过上了好日子后之后可千万不能忘了提携乡亲。

只可惜刘汉青最后并没有升官,更没有发财,反而在毕业前夕被学校辞退,灰溜溜的赶回了老家。刘汉青大学所报考的专业是建筑材料专业,在当时就业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毕业,国家肯定会给他安排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刘汉青在大三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篇有关陈景润的新闻报告,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当时陈景润因为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被中科院授予了院士头衔。刘汉青好奇之下对陈景润的生平进行了一番了解,一下子就痴迷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但哥德巴赫虽然提出了这个猜想,他自己却无法用公式证明;不仅他无法证明,连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至死也没能证明。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内容比较多,这里如果全部放出则将成为一片数学科普文,所以我们大致了解下这是怎么回事就成。陈景润在1966年的时候通过证明"1+2",确定了"陈氏定理"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地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深入了解过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刘汉青彻底点燃了对数学的兴趣,在短时间内将图书馆中所有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书给统统翻阅了个遍。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刘汉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充实。他的同学回忆到那段时间的刘汉青经常凌晨四点起来看书,看到痴迷之处,甚至会忘记了吃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汉青终究是个大学生,他在学校还有相应的作业和考试等着他去完成。但沉迷于数学的刘汉青却管不了那么多了,每天研究数学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心思去准备课业呢?不交作业,不上课,不考试,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学校忍无可忍将他开除。

回到村里的刘汉青却觉得无所谓,他人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一门心思埋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也不出去工作,因为他觉得工作这种东西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会严重影响到他畅游数学世界,全靠父母养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几年以后刘汉青的父母相继去世,他本人又不出去干活赚钱,最终沦为了一名吃低保为生的贫困户。

有人可能想问,那么刘汉青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去证实哥德巴赫猜想,那他成功了吗?并没有,他的论文曾得到过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的指点,但潘承彪先生表示,这份论文中主要的5个论点都没有得到证实,这种情况下继续研究只是无意义的行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刘汉青却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心血"被认为如此无用,他觉得只是权威人士不能理解自己的思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