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理工的“扫地僧”:14岁上北大,教书30余年,至今仍未评职称

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古往今来,能被称为先生的人,并不算多,而能被称为先生的职业,更是少之又少,其中便有“老师”这一职业。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14岁上北大,22岁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哈尔滨理工大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期间多次带队参加世界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荣获“国际一等奖”,深受学生喜爱,然而30多年过去,他却仍然只是一名“讲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叫王晓琮,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双鸭山,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是“神童”般的存在,14岁那年,王晓琮便通过北京大学少年班测试,入学读书,毕业那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一名研究生,22岁毕业后,便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开始了他平凡却伟大的教学生涯。

说实话,乍一看王老师的外形,确实不像一个大学老师,反而像个烧锅炉的大爷——只见他穿着一双老式凉鞋,身着发旧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俩玉米,他的头发有些乱,一看就没好好梳,嘴角沾着玉米粒,还有一脸大胡子。

这样的形象,确实会给不了解王晓琮的学生造成疑惑,但只要你认认真真听过他一堂课,你便会对这位老师肃然起敬——他上课从来不带教材,因为所有教学内容他都烂熟于心;每一次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他都能精准口算出;他讲课,从来不婆婆妈妈,公式、要点、习题,“刷刷刷”一顿全部写在黑板上,然后转过身来问同学们:“看懂了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懂了,下一题;若是没看懂,王晓琮二话不说,就走到没懂的学生身旁,再说一遍,一瞬间,仿佛他的世界里只有他、题目和那些没懂的学生,有幸见证过这一幕的学生们回忆道:

这时候的王老师,眼睛都是亮的,仿佛浑身散发着光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一刻,所有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后来,王晓琮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慕名而来上他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他被学生们称为“神一样的人物、哈理工的扫地僧”,还被评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不过对于这些,王晓琮并不在意,他依旧穿着那双快要“散架”的凉鞋,那件发旧的T恤,慢悠悠地游走在校园间。这时候肯定会有人问,如此受人尊敬的老师,为啥过得那么“磕碜”?其实原因很简单——王老师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衣服虽旧,能穿就行,不耽误教书,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磕碜”的王老师,多年以来,一直在资助几个贫困学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王晓琮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该竞赛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大范围、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而王晓琮指导的学生,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国际一等奖”,王晓琮也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而这些,不过是他成就的冰山一角罢了。

如此优秀的老师,自然会引起世人的关注,许多媒体都想采访他,然而王晓琮却非常不喜欢这些事儿,被记者弄烦了,他就直接表示:“再有记者来采访,我就辞职了!”这下学校才赶紧拦住各路媒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既然不接受采访,如此优秀的老师,好歹得评个职称啥的吧,以王老师的成绩,当个教授不为过,但他依然选择了拒绝,对此,王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我从来没有多高的觉悟和志向。只求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只求尽能力把事业做好,活得随性、简单、自在,保持本来的样子一直到老。

就这样,30多年过去,他依然是名讲师,继续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说完王晓琮老师的故事,笔者不由得想起庄子那句“物物而不物于物”,当一个人懂得如何驾驭外物(物欲),而不为外物(物欲)所驱使,那么他就能坚守内心的淡泊,王晓琮老师,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先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