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天才!悲,天才!

提到“天才”“神童”,做父母的都不免眼热。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捷足先登,成为人中龙凤?

总有父母费尽心力地培养孩子走上所谓的成“才”之路,但最终却换来令人唏嘘的结果……

天才?难当!

13岁天才少女,大学毕业没人要

2016年,高考第一天。

年仅9岁,身高不足1.3米的女孩张易文,在父亲张民弢的陪同下,来到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考点,参加高考。

张易文在父亲的陪同下参加高考

一时间,她让在校门口围观等候的一众家长和记者赞叹不已:

人家才9岁,就参加高考,简直是神童!

面对众人的羡慕,她开有培训机构的父亲张民弢,侃侃而谈:

女儿只上了一个月幼儿园,就再未到正规学校参加过义务教育;

跟着父母学习,4岁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

在家中私塾学习5年,拿到了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力证明,参加高考……

非常遗憾的是,2016年,张易文落榜了。

在家中私塾里,她只学了国学,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她一概不会,只考了172分。

显然,这个让父亲张民弢的海口,无处安放的高考分数,已耗尽一个9岁孩子的全部力气。

只是,她不愿接受失败的父亲,依然把她摁到另类而陡峭的求学路上,继续走下去。

2017年2月,距高考还有4个月时,张民弢改变了策略,花钱给女儿报了一个高考冲刺班。

4个月后,10岁的张易文参加了商丘工学院的单招考试(高职高专层次学校的自主招生),以352分的成绩,考上三年制大专。

在父亲的一路快进键中,10岁的女孩,走上了被规划好的人生。

但本应美好的大学时光,张易文却过得异常艰难:

和大龄的同学交流有障碍,又没有机会接触到同龄人,她没有什么朋友,经常一个人独处。

即便很努力,面对大学的课程,她还是感到很吃力;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但没有参加专升本考试,她知道自己无法考过。

没有谁知道,这个以小小的身躯行走在大学校园里的少女,在拔节生长的10岁到13岁,一个人捱过了怎样的孤寂和疼痛。

今年7月,13岁的张易文,从商丘工学院毕业。

与曾经网络上铺天盖地的“9岁考生”“天才少女”“神童”的大肆报道不同,如今,媒体已少问津:

13岁的瘦弱女生,即便取得了大专文凭,也没有单位敢接收。

毕业后,她只能回到家中私塾当助教,辅助母亲批改作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张易文看来,是父母不负责任地,将她带上了一条错的道路,耽误了她。

东方“神童”的陨落

张易文的故事,让人想起湖南省华容县天才少年魏永康。

在母亲曾学梅的教育下,魏永康2岁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

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602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轰动全国,被誉为“东方神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7岁,他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但20岁那年,他被劝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原来,由于生活拮据,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母亲将儿子当成了唯一的希望,为了让他专心学习,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包括洗衣做饭、洗脸洗澡、挤牙膏,甚至读到高中还亲自喂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天才到巨婴,从人人羡慕到人人笑话,从少年得志到郁郁寡欢。

这种巨大落差,摧毁的,不仅有一个少年的前程,还有一个母亲的脸面。

听到一直引以为豪的儿子被劝退的消息,母亲崩溃呵斥:

“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退学回家的魏永康

魏永康一气之下曾离家出走,一个多月后身无分文,被警察发现带回了家。

而母亲终于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带着儿子再次“成长”:

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教他照顾瘫痪的父亲。

请同龄孩子来家里做客,教儿子如何待客、与人交流。

……

在母亲的引导下,魏永康慢慢走出了封闭的小世界,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17年过去,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如果不提起,没人知道他曾经是个神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回过头来想想,被母亲捧上过神坛,又被现实粗暴地拉了下来,魏永康从天才“回归”凡人,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令人唏嘘。

“裸跑弟”超级简历受质疑

魏永康的母亲醒悟了,但致力于把孩子捧上神坛的家长还有很多。

2012年,4岁的何宜德被父亲何烈胜扔在了大雪纷飞零下十几度的美国纽约街头,全身上下仅穿着一条小短裤。他边跑边带着哭腔向父亲求助“抱抱我”,而摄像机背后的父亲只回道“加油加油”。

这是两人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何烈胜将对儿子的这种教育方式称之“鹰式教育”。一时间,视频热传,争议不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外界的质疑并未让何烈胜停下“育才”脚步,反而愈加“发扬光大”。

不久前,何宜德又因自己“夺目”的个人简历被推上风口浪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简历上的每一条“成就”,足以令大多数成年人自愧不如,但其真实情况却离不开父亲何烈胜的“自圆其说”和夸大渲染。比如:

参加国际帆船比赛时,4岁的何宜德甚至连船都推不动,被媒体拍到崩溃而泣的照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谓的学历,也不过是通过了南京大学专科的自考,与普通人理解的“大学毕业”有一定差异。

但越是质疑,何烈胜越是不服,他又喊出了另一个新目标:如果孩子15岁前没进世界前五的名校,我就承认我是失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何宜德似乎就像一件“产品”,何烈胜用最快的速度设计和制造“产品”,不断刷新着“第一”,并且是“年龄最低”的第一。

但这样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值得以违背成长规律为代价,去追求所谓“天才”“神童”的头衔吗?其实,答案早已自在人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中,有的父母选择"快乐教育",有的则是选择"应试教育",甚至有家长选择了"超前教育"

我的孩子必须领先别人一大截,他必须是“天才”,是“神童”!

而事实上,真正的神童却在父母的努力下,活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

华裔陶哲轩,曾被公认为“智商最高的人物”,他的IQ高达230,远超爱因斯坦、牛顿、霍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他还是个2岁孩子的时候,父母就发觉他极具数学才能,并意识到儿子可能是人们口中的神童。

但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却做出了一个决定——不急不慌,放慢儿子的成长脚步。

陶哲轩按部就班地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 每到一所学校,父母都会和校长商量,给陶哲轩全面的科目安排与正常的校园生活,但只要孩子愿意,他随时可以优先学习任何高阶的课程,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跳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著名数学家埃尔德什在检阅10岁的陶哲轩写的论文

跟那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成年人推动着前进的神童相比,陶哲轩无疑是幸运的,他成为一个按自己的节奏成长的天才。

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

14岁时进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学就读,两年取得学士学位,一年取得硕士学位;

17岁进入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读博,21岁博士毕业,24岁即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31岁那年荣获麦克阿瑟基金会颁发的“天才奖”和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陶哲轩成长经历中的每一步,也在不断印证着他的天才之名绝非过誉。

他自己却明白,聪明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因素,明智的家庭教育才真正帮他拼出了那份迈向成功的拼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世上有一种难,是承认孩子平凡。

天资过人的神童,向来很少。但焦虑而控制的父母,向来很多。

像张易文、魏永康这样聪颖的孩子,以伤仲永式的悲剧提醒着自以为是的父母:

在只顾冲刺“天才”的跑道上,很容易让孩子遗落一些重要而美好的品质,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全面成长,渐渐被同龄人追赶、超越,甚至最后掉队。

而那些被刻意包装出“天才”假象,终有一日会被时间揭穿,社会的赞誉和众人的艳羡也终将如烟花般转瞬即逝,繁华过后独留苦果自食。

惟愿这样的悲剧,能让更多父母看见:

●平凡人家的父母,要有定力让孩子随大流吃苦。

让孩子按照学习和成长规律,与同龄人一步步,从小学到大学,收获经历,收获人生。

这样缓慢,但也最好。

●父母的意义,不在于强教,而在于陪伴。

放手不管的父母,是不够合格的,但管得太宽的父母,也等同于谋杀。

为人父母,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事实的真相都是:单凭我们一己之力,不可能给孩子完整的教育。

孩子要回到学校里,回到老师身边,回到同龄人中,才能更好地成才成人。

父母的意义,不是把孩子变成另一个自己,而是在守望中看他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成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人。

不可否认,竞争激烈的当下,节约时间成本,让孩子走上快车道,搭上顺风车,快速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心。

但,如果仅仅以学业和成绩,衡量一个孩子,未免过于单薄。

一个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串数字,而在于它本身的质感和重量。

所以,请让孩子做好孩子,让父母做好父母,让不凡的归天才,让平凡的归人间。

来源 | 首都教育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