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撰稿:纸鹤
这几届独立学院学生有些不安。
有人尚未毕业,所在院校就已停止招生,转设前途未卜;有人当初为了母体学校的头衔光环报考独立学院,然而刚入学不久,学校就酝酿着改名。
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数十所独立学院的转设申请,已在省级教育厅或直辖市教委进行官方公示。
吃瓜吃到自己学校上
当2020届高三学生终于告别迟来一个月的高考,满怀憧憬地等待填报志愿时,一则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将要停办的消息在微博、朋友圈里闹得沸沸扬扬。
知乎上,自称该校学生的网友群情激奋。
网友@呵呵说:“今天早上突然看到有学校停办的消息,当时还觉得是谣言。但是传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像是真的。作为一个吃瓜群众,吃瓜吃到自己身上还是非常害怕的。”
“现在官方有没有确切的回答。希望官方能迅速给出答复。难道一觉醒来,我学校没了?”
截止2020年8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0余人。同时,与杭州师范大学共享师资近200人。图/杭州师范大学
试想将来,学子们手捧证书奔赴热爱的岗位,还没开始996、007之前,HR就抛出灵魂发问,难道你的学位证书在学信网上查不到了吗?
谁也不想成为求职大军一员后,还要费劲和单位解释为什么母校不复存在。
不久之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目前,钱江学院是通过转公、转民,还是终止办学的路径完成转设还没有最后确定。”
钱江学院提及的三种路径,来源于2020年初教育部为全国独立学院转设提供的三种思路。
同样身处转设的迷茫期摸索向前的,还有全国数百余所独立学院。相比起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校友更为幸运。
这所1998年由南京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经历22年的发展迎来“寿终正寝”时刻。
转设完成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融合发展。
官网的情况说明,确认了具体安排:2020年9月,金陵学院停止普通本科招生;2022年7月,迁址苏州办学;2023年7月,2019级学生毕业后终止办学、完成转设。
过渡期内,在校生毕业证、学位证的盖章与入学时的盖章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官网指出“金陵学院校友即为南京大学校友,金陵学院校友工作将纳入南京大学校友工作统筹规划”。
这意味着,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退出历史舞台后,该校学生们能以南京大学校友的身份过关斩将。原二本独立学院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985高校的校友。
运气降临至一部分人身上时,另一部分相似处境的人只能接受不同的待遇。大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后都失去了母体高校的头衔光环。
例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后改名为广东南方学院。至少在名称上,母体学校可以彻底地说一句“与我无瓜”。
该校一名毕业生告诉小新同学,更名不会改变本科学历,但对招聘会有所影响,“因为挂名中山大学,肯定对应聘者来说高大一点。”
曾有独立学院因为改名而催生风波。据澎湃新闻报道,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拟转设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学生对于此次更名提出了异议。
在其看来,“职业”二字多用于高职院校的名称,科院学生宁可不要“大学”二字,也不愿有“职业”二字。他们冲到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对改名一事的不满。[1]
忽如一夜春风来,独立学院纷纷转设。有人欢喜有人愁,或搭上转公、转民列车,或在终止办学的门前艰难徘徊,无论哪种抉择,都有序地碾着历史的尘埃行进。
“分手费”没那么容易
独立学院转设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追溯到2006年。
当时教育部提出,“十一五”期间,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2008年,教育部再次发力,“26号令”给予转设五年过渡期限。按照要求,全国独立学院都要依法通过考察验收,实现真正的“独立”。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被称为教育部“26号令”
然而,当全面转设预想迎面撞上现实难题,转设之路就变得复杂缓慢。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8月,全国有独立学院265所,共有6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63所民办本科高校(其中有两所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同一所学校)。
已转设独立学院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含已转设)的 19.45%。[2]
政策的一再呼吁,没有倒逼转设之路变得顺畅。独立学院的观望、犹豫等来了去年5月份教育部的“最后通牒”。
在独立学院的转设历程中,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产权结构不合理。
最初,母体学校与社会投资方签订合作协议时,只规定合作期间的利润分配,没有议定合作期满后的财产归属。
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资产总值早已远远超过刚成立时的数额,这部分增值资产应当属于母体学校还是社会投资方,往往导致两者之间的分歧。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从收取的高昂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支付给母体学校。
2019年,湖南省发布调整独立学院学费标准通知,规定自该年度秋季开学起,全省独立学院的学费标准为每年1.25万至1.8万不等,而全国公办高校一年的学费普遍在5000-8000元之间。
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三本养一本”之说。转设代表着日后将失去这部分经费补贴,导致许多母体高校态度迟疑。
当独立学院要与母体学校切割,往往需要支付一笔“分手费”,以补偿办学期间母体学校在校名品牌、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是由云南大学、滇池公司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滇池公司为民生教育集团间接持有的附属公司。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杨林校区
根据民生教育集团相关公告,云南大学、滇池公司、滇池学院三方已签署转设协议,一致同意滇池学院申请转设,转设获得教育部批准后,原合作办学协议终止。
其中,滇池公司拥有滇池学院以及转设后学院的全部资产及其产权,但滇池学院(转设后学院)需向云南大学支付补偿款,总计人民币2.8亿元。
高额“分手费”让并不富裕的独立学院焦头烂额,滇池学院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实际上,独立学院想要“独立”,单单有钱还不够,关键还在于基本办学条件,尤其是土地、校舍建筑、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队伍五项硬性指标。具体依据标准是《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当中明确要求,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
如果母体学校收回对独立学院办学土地、师资力量等方面投入,独立学院的转设之路举步维艰。
转设后失去母体高校这块“金字招牌”,面临的招生和经营压力也将不可同日而语。
遭遇“三面夹击”的独立学院
上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国家鼓励高校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办学,形成二级的独立学院,往往以“XX大学XX学院”的组合形式命名。
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里,为培养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第一届独立学院毕业生走出校门算起,至2018 年底,独立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约473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最早创办的一所独立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
这种诞生于特殊形势下的办学模式,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国情的不断发展,渐渐不合时宜,弊端凸显。
论办学实力与质量,独立学院比不上公办高校;论办学机制的灵活性,又不及普通民办高校。
公办、民办两边不沾的尴尬处境使其裹足不前,公办高校、普通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对其形成“三面夹击”态势。
大部分独立学院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重复率高。
例如,重庆市现有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达60%,中部某省独立学院设立的本科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高达90%。[4]
某独立学院本科开设专业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广泛存在着定位缺失或具有随意性,定位缺乏特色或简单复制“母体”,定位缺乏可行性,“贪全求大”等问题。
这些不清晰的定位、不明确的办学目标、不突出的办学特色等都已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5]
去年教育部的转设实施方案中也指出,独立学院存在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正如有人想用二三本的分数,从独立学院拿个985大学的名分一样,那些自身软硬条件不合格、却仍企图捞学生一笔钱的高校,也早该被宣告“没门”了。
参考资料[1]景德镇一独立学院更名风波:有学生反对校名加入“职业”两字,澎湃新闻[2]阙明坤,王慧英,原珂.我国独立学院转设发展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04):52-59.[3]原珂,阙明坤,周禹彤.新时期独立学院规范发展困境及其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52-62.[4]李剑平.独立学院大旗到底还能打多久,中国青年报[5]原珂,阙明坤,周禹彤.新时期独立学院规范发展困境及其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52-62.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纸鹤,编辑秋裤,排版盒子,未标注图片来源网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