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这样的困惑吗?孩子小的时候还挺听话,可越长大越难管!
前段时间,上中学的男孩Shawn在家玩手机时被爸爸劝阻,Shawn没有理睬继续玩自己的,爸爸一怒之下把手机从窗户了扔下去……从此,家里便陷入了冷战状态,Shawn很久都不再和爸爸说话,直到爸爸终于忍不住了,向学校寻求帮助。
Shawn所在的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新府学”)的老师在与Shawn深入沟通后发现,孩子并不是所谓的“长大了叛逆了”,而是与父母之间长期问题的爆发。
“我觉得他们跟我所说的任何话都只和学习有关,根本不关心我的其他,我就是他们的一个学习工具,我学习好就是为了让他们有面子。”这才是孩子的心声。
了解到真实原因,Shawn的父母才开始反思自己,尝试与孩子聊聊兴趣爱好,探讨人生感触,家庭关系慢慢有了改善。
如果没有学校的沟通,Shawn的父母可能都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叹:“看过海量的育儿书,听过许多专家讲座,却依然做不好父母。”
为什么这些家长看起来已经很努力了,很多时候在教育上还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看过海量育儿书,却依然做不好父母?
新府学的运营校长姚宇堃说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家长没能跟上孩子的成长节奏。在不同的场景下,父母和学校需要以不同的角色来帮助孩子成长。孩子在小一点的时候是相信权威的,他需要权威来给他带来安全感。小时候父母是权威,进入学校老师就是权威,如果孩子认为的权威与权威之间出现了冲突,孩子会变得茫然,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
新府学运营校长姚宇堃
姚宇堃校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修发展心理学,曾任北京市理科集训队总领队、国际数学竞赛北京队教练、“胡润百学·国际学校百强榜”评审委员。作为顺天府学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联合创始人、运营校长,他擅长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融合到教育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独特的自己。
在新府学,学校愿意跟家长分享教育的规律,家庭和学校有共同的目标,教育就会实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新府学从建校来就开始实践的“家校共育”理念。
更人性化、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家校共育体系,也成为新府学除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双向可逆”的发展路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等硬核竞争力背后的“软实力”,建校4年多以来,收获了许多家长的好评。
“恰到好处”的家校关系是什么样的?
在体制内教育中长大的八零九零后父母们,对家校共育的印象大多是“除非自己犯错,成绩以外的事老师很少会和父母交流。”当他们的孩子来到了新府学后,这里刷新了他们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新府学一年级女孩Iris的妈妈分享了女儿在学校的经历:
“我女儿性格比较内向,对环境敏感。上学前班的时候,对外教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总是在上外教课的时候哭闹,这期间,老师不厌其烦地对她进行安抚和关照,班主任邱老师都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游校长还亲自陪着孩子上课,让我特别感动。老师还特意传达给我一些安抚孩子的方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英文水平也有了进步。”
Iris妈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打动自己的细节:“校长和班主任,基本上可以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孩子见到老师和校领导,也没有距离感。”
孩子刚入学时是家长最焦虑的时候,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担当,无疑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
这种让家长感到“被帮助”,孩子感到“被关怀”的家校共育氛围,离不开新府学对“幸福教育”的追求。
姚校长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幸福教育’是我们的大方向,首先老师、校方和家长要形成对‘幸福’的正确认知,幸福教育不是享乐教育,也不是以完全回避痛苦为目的的教育,伤心、挫折、痛苦、难过都是我们健全人格、幸福人生所必需的的情绪要素,孩子必须体验过、经历过并和其他的教育角色们一起分享、疏导过这些情绪才能真正在人生中获得幸福。”
新府学一直在构建一个成长型的家校共育体系。通过开设家长课堂、组织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分享等,邀请家长走到学校中,同时以心理学的模型来界定家长与学校的不同角色,姚校长介绍了新府学家校共育的指导工具“行为主义的教育三角理论”:
“行为主义是很成熟的心理学概念,适用于家校沟通的惩罚、奖励、说理这三个维度,通过学校的梳理,成了均衡的三角。”
姚校长同时强调:“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在0~3岁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是奖励,母亲要给他/她建立安全感;当孩子进入小学时,要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规则,就需要这三个维度相对平衡的状态;孩子上高中和大学以后,可以出现像导师一样不依赖奖励和惩罚,通过说理也能引导他/她的角色。”
通过对“指导工具”的灵活运用,帮助家长理解不同的行为是怎样影响孩子的。
这套“家校共育”的实践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新府学的每一个家庭。
三年级学生Jordan的妈妈说:“自己在家如果遇到与孩子意见不合的情况时,我们也基本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们愿意倾听引导,孩子也愿意表达和接受。”
一年级的Iris妈妈也提到:“孩子与我们的关系很亲密,每天放学的路上都会和我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睡觉前也会倾听她的想法,我们的交流很平等,会给孩子建议但不强制要求,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也会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孩子有点粗心,我反复和她强调也没有什么效果,就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就会告诉我在家的时候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
在学术上,新府学老师也根据每位孩子的不同情况,分享给家长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引导家长用错题本帮助孩子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指导家长怎样在家里带着孩子预习和复习。
在新府学,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是高频又恰到好处的。“老师有事的时候会主动找家长沟通,无事不打扰,大型家长会期中期末各一次,集体和一对一的都有,完全满足家校的沟通需求。新府学是一所懂教育的学校,愿意给家长和孩子创造亲子关系培养的新方式。”Iris的妈妈说。
家校共育怎样分担家长的焦虑?
作为一所IB候选校,家校共育也是新府学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府学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家长会、家长开放周、校长Tea Time、亲子活动心理讲座等方式展开。
姚校长说:“选择新府学的家庭都比较注重家校沟通。我们希望和家长保持一种开放的沟通状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核心还是为了形成更好的配合,彼此在教育理念及行动上达成一致,教育的功效才会事半功倍。”
新府学一位转校生的妈妈说:“来新府学一年多的时间里,孩子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刚来的时候沉默寡言,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上台表演紧张到哭,一动不敢动,经过老师们的不断鼓励和各种活动的锻炼,她现在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上课敢主动发言,在开学典礼上还落落大方地表演了英文诗朗诵。”
除了性格上的转变,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变得广泛起来,“原来她特别好静,喜欢自己读书,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比较弱,来新府学的第一个学期,她就变得爱画画爱做手工了,提升最明显的是运动能力,体育老师和我反馈说女儿体能进步特别大。”
学术上更是突飞猛进,“去年入学之前,孩子的英语基本是零基础,只能听懂几句日常交流,现在可以阅读英文书章节,单词量也剧增,敢主动找外教老师说话,还会用我的手机给外教发语音交流了。”
这样的学生案例在新府学不在少数。新府学还有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持续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一系列优势的养成,都得益于成长型的家校共育。
姚校长表示:“一个孩子的学术能力培养很重要,品格及习惯的培养更重要。” 在新府学,家长更多的关注点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品格、价值观的养成,关注孩子长远的发展,关注过程而不执著于眼前的成败。
这一切准备,都是为孩子将来“双向可逆”(学生完成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内容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划选择中考回到国内重点公立高中参加高考,或者选择考入优质国际高中为留学做准备)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姚校长说:“我们尽可能地培养孩子适应不同的成长路径,适应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评估体系。” 当家长和学校有了共同的目标,一切阻力都有了双倍的力量来解决时,孩子的成长路上就会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从容。
*本文为新府学定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