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主曰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我的诞生是为了世界的爱与和平。”
“为了满足最多人需求,我诞生了。”
这是赵薇导演,杨幂主演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收官之作《完美女孩》的台词。
小爱,编号:NOVO300080,是为了迎合他人需求而产生的服务型机器人。
从身材到头脑,都为了取悦他人而定制。
24小时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且完全不会反抗。
甚至能够承受任何“暴力”。
这是杨幂饰演的AI。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也可能是我们身边一些人的真实心理现状。
透过完美女孩“小爱”的故事,正是现实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的映射。
那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看,其具备5个基本特征:
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喜欢主动道歉
会迎合他人
不懂得拒绝
没有原则和底线
简而言之,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掩藏自己情绪,非常害怕起冲突,所以她们会压抑自我的需求。
这是一种时刻带着面具,无法真实袒露自己,面对他人的典型人格。
知名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坦言,自己是个“讨好型”的人。少年成名的蒋方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所有的赞美与荣誉中成长;直到有一天,朋友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
她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会表达真实情绪,在最亲密的爱人面前,也不想让对方不高兴。
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扮演着讨好别人的角色。
我们难以想到这样的天才少女会是讨好型人格,可在普通平凡如我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在职场,可能不少人性格随和,甚至有点“言听计从”。
不会拒绝同事下班约会前突然扔过来的工作任务;
不会拒绝自己出差中其他人需要帮忙做的报表;
取快递、拿外卖或者端茶倒水那更是家常便饭了。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
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一味地讨好别人累吗?当然累。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一味地讨好他人呢?
复盘导师杨蕙宁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一个人的外在语言和行为,都是他内在意识的具体表现。而内在意识,又深受基因与童年的教育相关。
讨喜人设无法吸引真正欣赏你的人。
讨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在生命六大基本元素理论中:我们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底层逻辑。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满足安全感,多样化,价值存在感,人际关系,延展性,分享。
不断的讨好和迎合他人的人,本身并没有较高的价值存在感。
而这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
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
一类是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
他们一方面会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讨好别人获取生存,一方面又言传身教许多讨好的模式。
甚至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会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需求。
这种孩子,长大后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别人。
另一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着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否则,父母就会通过指责、批评、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渐渐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而成为只依赖大人评价的傀儡。
孩子变得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同时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因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种养育模式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讨好型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或者被剥夺了价值存在感。
“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价值存在感的渠道。
为了获得这种自我价值感,他们才会不惜自我牺牲、自我压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的去满足别人,以交换到别人对自己的满意和好评。
虽然看起来,喜欢帮助别人、性格温和,被当做好人似乎不像什么坏事。
但是,我们不能总当一个讨好者。
过度讨好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一个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讨好者的行为是基于对别人感受的揣测做出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所以不能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这会增加你的自我消耗,也限制了自我成长。
讨好者的人际关系是靠着一味的迁就和取悦建立起来,一旦面临冲突或是取悦的戛然而止,人际关系就会不堪一击。
同时人际关系会更加脆弱,社会存在感更加薄弱。
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评价不好,害怕被孤立,害怕不是同事眼中的“老好人”。
长此以往,他们摸透了你的逆来顺受,知道你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你毫无底线和原则的默默忍受,只会助长他们得寸进尺的肆无忌惮。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不是真正的朋友,而他们在你心里,又是什么呢?
诚如蒋方舟所言: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最后,跟大家分享席慕容《独白》里的一段话: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那么如何认知自己是否是价值存在感低,自己是否是讨好型人格?
我会取悦别人,我是不是讨好者?我是不是一个低价值存在感的人?
我在哪些方面会有无意识的讨好行为?
如果我是个讨好者,我该如何改变?
PS:生命六大基本元素测评是建立在人体生物基因学,人格心理学,神经语言程序学等基础上,由美国人性底层逻辑研究导师Michael larson与多位个人成长领域研究者编制而成。本测试在美国已应用2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