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随着多台挖掘机集体发出轰鸣声,2020年深圳市第三批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其中就包括备受外界瞩目的坪地高中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2.9亿元,一期规划建设3所高中162个班,新增8100个公办普高学位,计划2022年9月投入使用。
全面缓解深圳学位紧张、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人们充满期待。
目前学位建设进展如何?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深圳教育如何更好地先行示范,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如何对标一流,以高质量发展成就民生幸福标杆?
日前,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详解上述问题。他透露,未来五年,深圳将全力攻坚硬任务,打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民办教育规范提质“三大攻坚战”,切实解决市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将锐意探路新教育,计划实施九大工程,加快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创新,努力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示范。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
南方日报:学位建设问题备受市民关注,有市领导曾说“千好万好,学位不够就很难说好。”前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印发基础教育学位建设重磅文件,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对这项深圳教育史上最强“超级工程”,您如何看待?
陈秋明:深圳教育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学位保证是根本,没有学位保障,一切都是空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基础教育累计新增公办学位64.1万个,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学位建设的高供给遇到了适龄人口入学的“高需求”,学位建设的压力和挑战依然较大。
在党和国家赋予深圳“双区”建设重大历史使命下,深圳必须要根据先行示范要求,坚定不移地打造教育民生幸福标杆,奋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深圳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高位谋划,对标先行示范,出台了《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规划至2025年全市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100万个,其中包括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公办普高学位11.8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建成后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将接近翻一番。
上述举措被市民们称为深圳教育史上的超级工程,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贴切。可以这么说,随着这项超级工程的推进,5年之后,深圳的学位紧张问题会得到根本的缓解。
南方日报:外界也非常关注目前这项“超级工程”推进情况如何?如何保障其加快落地?
陈秋明:为了推进学位建设加快落地,市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一,在领导和组织保障上,成立了以陈如桂市长为组长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以及以分管副市长为总指挥的工作专班,来统筹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位建设。各个区也要参照这样的规格,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第二,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意见》被分解成71项具体任务,且每项任务都有明确的牵头单位、协助单位以及完成时限。目前建设任务已经分解到各个区,各个区正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要建多少所学校、每所学校落在哪个位置、何时建成等。
第三,要强化资源保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空间资源优先布局基础教育,目前已规划的359块教育用地全部梳理、抓紧实施,此外还要新增一批教育规划用地。这是以超常规的资源投入保障学位建设。
第四,要加快速度、提高效率。目前深圳正在制定专门办法开辟学校建设的“绿色通道”,推动学校建设驶入“快车道”,确保学位建设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第五,要形成合力。应该说在学位建设上,各区、各部门都表现出了极大地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形成了强大的学位建设合力。市政府对于学位建设也会进行专项督导,确保每个学位建设任务都能够按期完成,打赢打好这场学位建设攻坚战。
南方日报:解决“有学上”的同时,市民对于“上好学”也有更高的期待。在这方面,深圳教育有何举措?
陈秋明:深圳教育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不仅要解决好“有学上”的问题,也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而要做到优质均衡发展,我觉得要实现“四个优”:
一是硬件设施要优,就是说我们的学校建设标准、设备设施配置标准等,要从高从优,新改扩建的学校要坚持“办一所、优一所”;
二是师资队伍要优。师资水平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会全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等工作,全面提升深圳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是内容要优。这实际牵涉到课程建设,也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系统化落实。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多样化实施校外课程,这是我们要加强落实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要推动课程向项目化、生活化转型。
四是形式要优。我们要大力倡导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趣味当中掌握知识和本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南方日报:那么,深圳如何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来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陈秋明:学前教育方面,将通过提升师资水平,实行集团化办学、优质园办分园、组建学区联盟等模式,实现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方面,将深入探索学区化管理,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不断发挥名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校长、师资配备等方面重点打造新建学校,推动一大批新开办学校“高开高走”,快速成长为新优质学校。发挥智慧城市智慧教育优势,打造“教育云”,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师资、优质课程等资源共建共享。
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方面,通过“名校+新建校”、“高校+附属学校”等办学模式,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一批高品质高中学校,比如我们引进广东省实验学校、东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合作办高中,而且布点在原特区外,促进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目前我们还在陆续与全国知名高中商谈,希望能够引进更多优质资源来深办学。
总之,我们的理想是要推动深圳教育整体质量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家门口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
南方日报:今年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南科大附中、深圳艺术高中等新建高中已建成投入使用,校园环境设施确实可以说让人惊艳。在新改扩建学校的硬件配置上,深圳如何筑牢高水准线?
陈秋明:我们很多新建学校都非常“高颜值”,当然“内在”俱佳,已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这得益于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也是深圳教育事业超常规投入、以最优标准建设的成果。
我们希望新改扩建的每所学校都能建成“百年老校、世界精品”。所以提高了学校建设的标准,目前深圳公办普高目前的建设标准已经超过了8000元每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已达7500元每平方米。我们特别期盼每一所学校都是其所在社区的标志性建筑。
在配备指引上,深圳优化实施《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配备标准指引(2020年版)》,我们做了一些比较,在全国算最先进的标准之一,将来所有新建的学校,都要按照这个《指引》来落实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
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智慧教育优势。深圳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接下来会继续实施智慧校园建设迭代升级工程,实现智慧教育和智慧管理,要打造有“大脑”的学校。此外,我们还将学校办学理念、特色项目融入学校环境设计,使得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的文化特质。
南方日报:对于一所新学校,硬件设置很重要,高水平的师资更为关键。我们也关注到,近些年不少名校高学历毕业生选择来深圳从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深圳未来有何举措?
陈秋明: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深圳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说总体上深圳的师资队伍水平是非常高的。
目前,深圳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学历高、职称高、年轻化、素质好等特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数量全省第一。2019年,全市公办中小学共招聘了3900多名应届毕业生来深从教,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81%;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占43.2%,“双一流”A类高校毕业生占36%,这显示出深圳这座城市以及深圳教育的魅力和吸引力。
未来五年是深圳新建学校的高峰期,也是引进优秀教师的高峰期,我们将优化师资引进、储备和培养的全链条管理,继续高质量引进优秀毕业生。我们还将抓紧制定基础教育高精尖缺人才管理办法,大力引进骨干教师。积极推动筹建深圳师范大学,加强与知名师范大学“订单式”培养合作,为深圳培养教师。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分类分梯度的培养体系,进一步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另外,我们还正在积极推动深圳教师优待办法,要在深圳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的氛围,让在深圳当老师的每个人觉得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荣誉感、生活上有幸福感。我们特别希望在深圳能够实现“让最优秀的人来培养更优秀的人”。
南方日报: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呼唤更多创新型人才,深圳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
陈秋明: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时代所驱、社会所需,也是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使命所在。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互联网+”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上,基础教育组别设置的20个最高奖项中,深圳就取得了4个,占全国的1/5,排在全国第一位。
为培养具有创新力和未来胜任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我们将加强创新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新型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深圳高科技与产业优势,研制创意编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航空航天教育等特色课程,有效提升深圳中小学生信息素养、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面向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变革,支持各学校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的创新型学习方式,推进开展探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索;打造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制定实施校长、教师创新素养、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
此外,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扶持政策和机制。在专项经费、科创实验室等方面构建有力保障,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和学校协同培育机制,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筹建深圳创新学院,将联合清华以及深圳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纵向链条打通,同时把学校和企业横向的链条融通,整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南方日报:高等教育对于一座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深圳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陈秋明:高等教育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圳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必须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发展。过去8年,深圳新建8所高校,可以说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目前深圳共有15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近些年无论是我们本土的深圳大学、南科大,还是合作举办的高校,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未来深圳高等教育如何发展?我认为要紧紧围绕“数量规模适中”、“内涵特色至上”两句话做文章。
未来几年,我们还要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建4-5所大学,使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万人,这个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一线城市当中,比较适中。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推动现有高校内涵特色发展,争取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实施“深圳本土支柱产业+深圳本土高校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计划,针对深圳支柱产业来培育本土相对应的一流学科。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为试点,加快建设产教研深度融合的一流科教城。
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深圳高等教育的贡献在哪里?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目前我们已经实施的大学治理模式、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等,都在引领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未来我们要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真正落实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激发高等教育内在活力。
此外,深圳还要积极与教育部对接,真正落实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这也纳入了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深圳加快引进境外优质办学资源来深办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我们还制定了留学深圳计划,希望未来在深圳的高校有一大批国外留学生、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深圳提升国际城市竞争力影响力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南方日报:当下,国家正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深圳如何打造一流职业教育,助力“双区”建设?
陈秋明:职业教育对国家和城市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深圳共有职业院校31所,在校学生13.1万人,总体规模虽然不大,但发展质量很高。
为服务“双区”建设,争当先行示范,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教育部、广东省政府支持,共建深圳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制定了《部省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明确深圳未来将瞄准“高精尖缺”,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下一步,深圳要按照最新的产业业态和技术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造,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用最新技术为教育教学方式赋能。我们将大力推动深圳职业院校与大中小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职教联盟、产业学院,推动深圳职校产教融合。同时,将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职教合作,搭建一系列平台,在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并推动深港共建特色职教园区。
此外,深圳也将继续支持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展境外办学,组建深圳国际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等。积极推动设立“深圳工匠节”、职业教育深圳奖等,不遗余力推动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国家和世界职教事业贡献“深圳方案”。
南方日报:作为民生领域的重头,深圳教育在未来如何先行示范,更好地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也是外界普遍关注的,对此,深圳教育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陈秋明:一流的城市必须要有一流的教育。我们认真谋划深圳教育未来的发展,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总书记对深圳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落实;二是深圳教育的问题在哪里; 三是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深圳教育如何应对,或者说深圳教育如何利用上述机会,实现变道超车。
围绕这三个方面,我们对深圳教育认真进行了谋划,组织研制了《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2020-2035)》、《深圳教育“十四五”规划》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4项配套行动方案,已经多轮征求意见、委托专家论证,准备报市里审定。
未来五年,我们一方面将全力攻坚硬任务。聚焦教育发展的短板和重大突破的问题,打好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机制改革、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民办教育规范提质“三大攻坚战”,切实解决市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另一方面将锐意探路新教育。计划以实施“九大工程”为重要抓手,即未来教育探路工程、创新教育工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工程、高等教育卓越工程、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国际教育示范工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智慧教育建设工程等,加快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创新,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示范。
我相信通过上述三大攻坚战、九大工程,深圳教育一定会迈上新台阶,初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目标。
【采写】孙颖 徐峰
【摄影】朱洪波;王玮
【作者】 孙颖;朱洪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