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钟南山表示抗疫让年轻人感受到医生价值#话题冲上热搜,在广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钟南山院士表示,经过九个月的抗疫洗礼,很多年轻人懂得人生的追求是为老百姓、为国家做贡献。据他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广东省今年报考医学类专业的高考生大幅度增加,同比增加了3778人。他说到:“学医的能赚很多钱吗?不能。他们是感觉到了当医生的价值。”
此前,钟南山曾呼吁年轻人学医,中国现有医护人员数量太少了,希望更多年轻人投入医学事业的发展中来,造福更多的老百姓。从今年报考医学的人数上看,抗疫楷模们给了年轻人强有力的鼓舞!据了解到,今年多所医学院校线上生源普遍报满,像报考清华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的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了近30%。今年,深圳大学医学部新生人数也首次破千!
坊间总流传着“医生都劝自己的孩子不要学医”“学医人数逐年下降”等传言,学习难度大、学医周期长、工作后辛苦,这些是事实,但近年来的招生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情况。
●医学专业招生稳中有进
教育部数据显示,2005-2019年,全国医学类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人数从2005年的147726人上升到2019年的293119人,增长近一倍。
2012年起,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类专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的比例较此前有较明显上升,为我国医疗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提供了保障。
今年的“强基计划”中也出现了医药类专业的身影,共有八所高校的“强基计划”包含了医药类专业,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基础医学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科学专业。
●护理学专业开设学校最多
目前,我国共有11个医学专业类别,分别是医学技术类、药学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中药学类、中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法医学类和基础医学类。
从具体专业设置来看,开设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三个专业的学校数量最多,分别有281所、242所和191所。此外,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康复制剂学等专业也受到不少高校青睐。
此外,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强调,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另外, 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
● 虽然辛苦,依然热爱
今年受疫情影响,医学类专业受到了更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高考填志愿那段时期,有关医学类专业的信息量逐渐增多,有关医学专业咨询的讨论较去年同期上升50%。
夸克搜索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7月,该搜索引擎上有关“医学生”“报考医学”“医学志愿”“医学入门”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环比增加93%。临床医学、心理学、口腔医学都跻身全国热门专业前十位。在全国各地考生中,湖北考生最喜欢搜索医学类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最受追捧。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医生这个职业带来的危险和辛苦,但这却激励了更多年轻人学医,要相信年轻人怕的从来不是劳累,他们更想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创造自我的价值。
● 张定宇现身母校开学典礼:我的生命早已不仅属于自己
今天上午,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张定宇在言将期间多次被现场掌声打断,一句话更让网友泪奔……
张定宇讲述患渐冻症经历时说,自己每晚都会因抽筋的剧烈疼痛惊醒,却仍坦然面对。“每天晚上我都会抽筋,非常痛,得起来用体重压住,(病情)重的时候需要用热水才能缓解,但是(病痛)并没有压倒我。”
“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为什么不让生活更丰满呢?”
“希望在大瘟疫肆虐的时刻,我能用残缺的身体燃烧出的微弱之光,疗愈世间的伤痛!”
张定宇说,有人问我,身体状况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这么拼?生来乐观的我笑道:“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现在不歇,在漫长的以后,我会一直歇着,很久很久。歇不住,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的生命早已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它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网友:瞬间泪奔
●学医意味着什么?
学医的“初心”:或自愿或机缘巧合,但都被救死扶伤的使命所激励
“1979年恢复高考,我是一心填报医学专业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刘中民教授回忆,自己之所以一心学医,是因为在当知青期间,切身体验到基层群众缺医少药的困难。
那是一个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下雪天,年轻的刘中民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高烧40度,当地的村医束手无策。他躺在运粮卡车的稻草堆里,经过一天的奔波才被送往县城医院,万幸“捡”回了一条命。从那以后,刘中民就开始自学医术,将当时能找到的赤脚医生手册翻了又翻。
“有一次,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半夜腹痛导致休克,我就用书里介绍的手法给孩子按摩了一夜,天亮时孩子病情好转。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刘中民说。
与刘中民不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梁朝朝年轻时喜爱文学,原本想报考中文专业。“1984年高考我的成绩很好,但长辈们都建议学医,我就填报了医学院。”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虽然学医不是我最初的兴趣,但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分量和医学的重要性。这份激励至今仍在我胸中鼓荡。”梁朝朝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出身于医生家庭,是在妈妈的建议下选择学医的。“1985年高考那年,我才16岁,本来报的志愿是天文学。当时改了志愿,心里还很不乐意,三天都没怎么吃饭。”
“父母特别开明,学生时代就鼓励我有广泛的兴趣,但唯独在对我职业选择上很坚持。”李海潮说,做医生的父母在当地很受人尊敬,这份伴随成长的尊重之情,让我理解并接受了学医,并最终领略到“临床医学自带的美丽”。
学医意味着什么?有“酸甜苦辣”,但从没想过报酬值不值
“学医意味着精益求精,需要认定目标、不断进取。”刘中民说,考入镇江医专之后,正由于白天学习,周末和晚上还常在解剖室“加练”,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刘中民在镇江做住院医生期间,手术门诊连轴转、熬夜看护病人是家常便饭。
“当时奖金一个月只有六块七毛钱,但是我们这些年轻医生依然很有工作激情,没有想过报酬值不值。”刘中民回忆,1994年,科室为抢救一名二尖瓣狭窄导致心脏肿胀的病人,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接力做了一台长达几十个小时的手术。最终手术成功,整个团队精疲力竭,但大家都十分兴奋。
“我们去医院附近小弄堂里的老虎灶,为庆祝大吃了一顿油条、豆浆,觉得特别美味、特别满足。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那个味道。”刘中民感慨,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和风险,但救死扶伤的强大信念、技术上的自信和社会对医生的尊重,让当时还是年轻医生的自己内心很充实,才在遇到各种争议、挑战时能支撑下去。
在专业选择上,李海潮同样经历了“先结婚后恋爱”——慢慢才爱上了呼吸科。“学医路上,换位思考和共情是医者的基本能力。其次就是进取精神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这对医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也关乎医学的突破和进步。”李海潮说。
直到现在,已当了院长的梁朝朝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几年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刚引进国内,他马上就加以学习并在泌尿外科用这一新技术开展手术。
更令他欣慰的是,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也选择了学医。“女儿偶尔也会向我诉苦,我就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当医生是一辈子的事业,为了对病人负责,就是需要终身学习,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最后,通过一组帅气的医学生毕业照,共同祝福医学新生们早日披上白大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 | 晶报APP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