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内向或外向”、“自卑或自信”来评价某个人。
我们可以观察到身边很多人都有自卑(self-abasement)的特点,或许显而易见,亦或是深藏于心,但自卑心理确实非常普遍。
那么如何理解自卑呢?在心理学中,自尊(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整体情况的满意程度,自尊有着水平之分,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各种工作、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人自尊水平较高,那些不认可自己能力、认为自己总是比不过别人的人自尊水平较低。
当对自己的否定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具有自卑的特点。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或许非常清楚自己的状况,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下面我们就自卑这一心理问题进行讨论,希望给大家一些启示。
根据艾瑞克·伯恩的人生脚本理论,一个人之所以自卑,就是因为小时候有过这3种经历。
一、单亲家庭中性别化发展受阻
每个人身边或许都有单亲家庭,也可能自己就成长于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对于儿童性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试着观察一下那些学业成绩优秀、性格良好的学生,他们普遍有着完整的家庭以及和谐的家庭气氛,而那些问题学生却多遭遇父母离婚等事件。
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已经观察到了。
那么单亲家庭为什么会对孩子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呢?
首先,对于男孩来说,缺少父亲的疼爱和教导,会让他们缺乏很多男性化特征,例如坚强勇敢、冒险好胜等等。
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这些特征的他们会被同性群体视为“异类”,甚至受到嘲笑和排斥,
这对于他们的自尊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男孩同理心较强,比较温柔体贴,不容易发脾气,这与其从小受母亲影响密不可分。
如果男孩从小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就会缺乏母亲的温和、耐心、细心等女性化特点,可能变得不通情理、固执、脾气差等等。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与女性的各种矛盾与纠纷而形成自卑心理,变得害怕与女性接触。
而对于女孩来说同样如此,缺少了父母任何一方的教导都会让她们变得“不完整”。
其次,在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发生变化。
例如父亲在离婚前就有着很强的控制欲,不允许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将孩子随时纳入自己的“监控”之中。
离婚后,这种控制欲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最终严重阻碍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二、留守家庭中被溺爱或控制
留守儿童指的是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在很多经济落后的乡下地区,为了讨生活,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留下婴儿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抚养。
但老人缺乏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要么极度溺爱他们,把他们教成惹人厌烦的“熊孩子”。
要么施加“高压政策”,限制他们的各种自由,甚至会反目成仇。
在这样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下,孩子无法形成稳定、成熟的自我概念,自尊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
三、校园暴力对身心的伤害
研究表明,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我国调查发现大约30%的学生都曾遭受过校园暴力。
侵犯行为分很多种,但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无论是言语侵犯、身体侵犯,还是工具侵犯、敌意侵犯,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对于那些深陷校园暴力的孩子来说,他们会形成胆怯、畏缩等性格特点,进而形自卑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对校园暴力给予额外的关注,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童年阴影进入潜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以为自己走出了童年的阴影,或是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了父母的掌控、干涉而变得自由,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依旧被童年的经历所束缚着。
例如在追求喜欢的人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害怕对方看不上自己,努力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完美的人,同时贬低自己。
亦或是将对方不喜欢自己、拒绝自己的原因归因于“自己没钱”等外部因素,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与人产生矛盾时,他们要么沉默不语,选择冷淡对待,要么大发雷霆,不懂得好好沟通。
这些情况其实都是自卑心理在作祟,童年的阴影进入了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中,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为人处事。
而反观那些童年时家庭幸福的人,他们普遍有着更好的发展,生活也更加幸福,事业上取得更多成功。
在小时候的经历中,单亲、留守、校园暴力这三种经历似乎覆盖了相当大的人群比例,对于深受其害的人来说,明白自己“缺什么”、“怕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才是最合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