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教育部首次允许教师惩戒学生,你放心吗?

教育部首次定义教育惩戒概念

12月29日,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实施教育惩戒,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一般教育惩戒包括点名批评、口头及书面检讨、额外教学、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时间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包括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暂停或限制参加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与此同时,《规则》也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

一是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二是超限度惩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

三是言行侮辱贬损,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四是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

五是因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惩罚学生;

六是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

七是指派学生代替自己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历经一年酝酿讨论,规则终于尘埃落定

 

长期以来,“教育惩戒”一直是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由于对惩戒权界限认知不统一,近年来出现过很多“校闹”事件。

19年9月,江西南丰一名15岁女生被体罚后出现血尿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对教育惩戒权的讨论。起因是学生听写不出单词,英语老师罚她做200个深蹲。随后女孩被确诊横纹肌溶解症。事件发生后,当事老师还表示,是学生自己缺乏锻炼,本意是为她好。虽然校方和家属最后达成了和解,表示以后会改正教育方法,但给学生带来的伤害也无法挽回。

仅仅相隔一月,一段15岁学生砸伤老师的视频也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显示,一名身穿便服的男子走进教室后,一名身穿校服的少年用砖头从其背后多次击打其头部,被教室其他学生制止才结束。警方调查时,该名初三学生称,因在校内骑车受到老师教育,心生不满遂产生报复行为,在家父母都管不到他。最后,肇事学生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老师头部被造成严重伤害。

其实上述的案例并不少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看见老师体罚学生过度造成不良后果、学生不满老师教育方式报复老师的类似新闻出现,通过搜索引擎我们也发现相关信息已达上亿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反映出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就是到底应该如何掌握对学生的管教程度?如果选择严格管教,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的话,那么面临的是,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出现严重后果需承担相应责任;以及严格的管教方法会引起不满,招来家长和学生的投诉报复。因此,部分老师只能选择索性漠视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不良问题,这又导致家长们怨气冲天,认为老师越来越不负责任,而老师们也深感委屈。

其实,惩戒本身是教育的一种方式,适当的惩戒和规劝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加以改正,也是孩子们在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只是说教师在进行惩戒时必须要把握好尺度,目的在“戒”而非“惩”。

为解决家校间长期争持的问题,教育部于2019年7月,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育惩戒权,但如何定义惩戒,惩戒的具体范围及不可触碰的红线是什么,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地方,所以《规则》在起草过程中就受到了各方面高度关注。为此,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开展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经过一年的酝酿讨论,才让《规则》尘埃落定,其中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规则》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也给了各方一定的缓冲时间。

如何惩罚?家长老师看法不一

 

教育部发布《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育人。对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适度惩戒对建立规则意识和是非认知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惩戒规则的细化也秉承着尊重学生的原则,为学生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机制,让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惩戒规则也同样维护了作为执行主体教师们的“育人”尊严,避免因惩戒不当引起不良后果。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让教师们在实行惩戒权时有据可依,让不敢管、不愿管的教师重拾戒尺;也为管过度、管错方法的教师标明红线。

此次《规则》发布后,便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相关新闻也一度冲上各大平台热搜,热度居高不下,大家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通过留言区,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对拥有惩戒权并不乐观,认为对实际家校及师生关系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有老师表示就算出台了政策,自己也不敢惩戒学生,因为家长动不动就投诉,老师根本不敢管。

不少老师认为此次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处境将会越发艰难。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教室内站立等处罚太轻,对部分调皮的学生根本不起作用,即使得到上述惩戒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会不断再犯,对其余孩子也起不到警示作用。老师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束手束脚,不听话的孩子将会更加肆无忌惮。

甚至有老师直言“作为老师不知道怎么管了,放养吧”。

不少网友也在评论区呼吁,老师和家长双方都不容易,有针对教师的规则,那是否也应该对家长制定相关规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家长这边的看法似乎也不一致,一方认为《规则》的出台将会有效制止教师滥用惩戒权,超出正常限度惩罚的情况会有所减少,具有一定约束力,作为家长也比较放心。而另一方则持相反态度,认为《规则》实施后,只会让老师更加得寸进尺,且如何监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违规?如果违规,会不会出现校方袒护教师的情况?对教师的惩罚除了构成违法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理外,其余无非是批评教育和停职查看,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是否能够起到保护和安慰的作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规则外又有新隐患,多方配合保障政策落地

 

在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听话的,虽然会调皮捣乱,但被老师或家长指出后还是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类孩子对周围的影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情况下惩戒是有效的。

但是,《规则》的实施依然有不小的难度。《规则》能否真正对教师惩戒行为做到规范,保护孩子的受教育环境?是否又有新隐患出现?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部分。

惩戒规则中仅说明了适度惩罚,但“适度”依然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我国教师群体数量庞大,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老师“师德”缺失,可能给某些学生冠上“莫须有”的罪名,利用规则对学生进行“正当”打压,因此对教师执行《规则》的动机难以把控。

此外,由于监控等相关佐证材料的不完善,学生在课堂的捣乱行为难以被客观公正的记录,老师按照规则惩戒学生后,可能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惩戒行为的合理性,若是遇到无理取闹的家长,老师依旧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缺少合理的监管机制,很多老师还是不敢实际上行使惩戒权,规则能落实多少也充满疑问。

并且,极少数情况下,班级里会有个别冥顽不灵的孩子,他们频繁的扰乱课堂纪律,并且习惯性与老师顶嘴、争吵,这种行为有损老师威信,影响全班的正常学习,而且给班上的同学带来了不好的示范,对于这一类学生,老师用《规则》中的一般惩戒难以实现效果,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也是《规则》的无力之处。

《规则》在后续实施想要落到实处,其实还是需要多方主体的相互配合与支持。

一是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撑腰。在以往发生的一系列“校闹”事件中,部分不明事理的家长一旦知道孩子在学校被惩罚,就不分青红皂白进学校大闹,甚至上诉教育部门或其他渠道,打压涉事教师,这让很多正确管教的教师十分心寒。相关部门若有配套的执行监管政策,教师才敢大胆使用惩戒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是需要家长群体的理解和配合。在独生子女和两孩家庭为主体的当下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呵护是可以理解的,但呵护过度放弃惩戒对孩子成长同样没有好处。孩子得到良好教育是家校共同目标,家长应该转变过度溺爱的心理,放心把戒尺交给老师,赋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发生矛盾时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家校相辅相成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及成长。

《规则》发布的初心是为了规范老师的惩戒行为,给孩子们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也都期待实施后能让教育生态越来越好。对本次《规则》的发布你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标签: 教育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