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班的时候,我途经一个小区门口,听到了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儿子,好冷吧?
儿子:嗯,真冷,我都冻屁的了!
我打眼一看,是一个小男孩,十岁左右,穿着小学生校服,缩成一团,挤在妈妈怀里。
妈妈骑着一辆电动车,车前面装了防风罩,但零下七八度,冷风刺骨,这个防护也相当于形同虚设。
那统一购置的校服,不但样式老土,其防风抗寒功能也不大令人放心。
妈妈扑哧一笑,对儿子说: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上班就开小轿车,天再冷也不怕了。
儿子说:那我们家没有小轿车,是因为你和爸爸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吗?
妈妈揉了揉儿子的小脑袋,宠溺地笑骂:臭小子,让你好好学习,倒嘲笑我和爸爸起来了。
母子俩嘻嘻哈哈地进了小区。
此情此景,让剑客老师忽然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人最大的教养,是接纳父母的平凡。
眼前的这个大约十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与人比较自己的父母,但总有一天,他也会知道,自己的父母只是很普通的劳动者。
到那时,如果他还能像此刻一样,并不在意父母的平凡,那他就真的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男子汉了!
不过,话说回来,人们总要求孩子长大的时候,能够接纳父母的平凡,把这称之为成熟、教养,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一开始都不能接受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呢?
02
希望孩子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是家长的天性。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值过高,与孩子的现状一比较,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这种差距越大,问题就越大,矛盾就越尖锐。
人们总是在现实面前灰头土脸的时候,才会反思设定的目标是否大而不当,难以实现。
家长在孩子身上的这种期待,也会随着对孩子、对环境、对客观世界逐步加深认识而发生改变。
来看网上的一幅“中国当代父母对孩子前途预估变化”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1,学龄前,父母觉得孩子是天才,将来会肩负改变世界的重任;
2,刚入学,小学一年级,父母认为孩子是精英,只有哈佛、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才配得上;
3,到了三年级,父母觉得孩子就算不能跻身世界精英,在国内成为尖端人才也未尝不可,视清华北大为囊中之物;
4,小学毕业时,父母发现孩子离清北似乎仍有差距,于是,下意识地改变了期待,不能做金字塔顶端,至少也要在头部吧。985、211成了可以接受的选项;
5,到初中毕业时,忽然发现,孩子只能在中部游荡了,便开始寄望于能上个本科;
6,到了高三,暗暗祈祷,有大学可上就行,什么本不本科的也不重要了;
7,上了大学,父母开始担心,孩子在大学里虚度光阴,别挂科挂到连毕业证都拿不到,不能顺利毕业;
8,大学毕业后,父母巴不得孩子赶紧找份工作,赶快结婚生娃,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03
拿国内近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还真是这么个理儿。
高考录取金字塔图,给中国式家长狂热预估孩子前途,浇了一盆冷水!
上图是2018年全国高考录取情况金字塔分布图。可以看到:
1,全国高考适龄人口1771万,但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只占55%,约一半人没有参加高考;
2,全国本科录取人数422万多,考生录取一二三本人数加起来为报考人数的43%,10个人当中有4个考取本科;
3,全国一本录取人数139万多,考生中100人只有14人能考上;
4,全国211录取人数47万多,考生20人中仅有1人能考上;
5,全国985录取人数为15万多,考生50人中紧巴巴有1人能考上;
6,清北这两所顶级名校,更是只录取了6847人,意味着参考人数中,10000人当中才有7人能够考上!
2019、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均超过了1000万,高考录取比例却没有明显增高。清北等国内顶级名校和其他知名大学自主招生人数增多,实际上通过高考上名校的机会对于众多考生来说,某种意义上反而在缩小。
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尽如人意,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化。
考研读博、出国深造,成了不少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资重点。
04
前些天,有两件新闻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着看:
1,国家某机关招收3名合同制司机,均为985、211本科生,2名服务人员,均是硕士研究生;
2,山东某考研点门口,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来感受氛围,为5840多天后的考研做准备。
剑客老师小结一下:
1,平凡的父母们,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现实,不要对孩子抱太大的教育期待,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
2,培养孩子具有完善的人格,比只要孩子考上更好的学校更值得去做;
3,唤醒孩子的自我教育,要从家长身教开始,家长持续进步,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前途预期,在高考录取结果面前,能否由狂热回归清醒呢?请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