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朱老,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师,儿子晓生是定居在美国的博士,还娶了一个当作家的美国媳妇玛莎,生了一个孙子杰米。
退休后,老朱也搬到了美国与儿子一家同住。这一天,儿子和孙子都出门上班上学了。一所不大的房子里,只剩下在打太极拳的老朱和一个整天打电脑写作的儿媳。
两人除了语言不通,毫无交流外,生活习惯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老朱喜欢在饭桌上吃着油腻的台湾卤肉饭,而另一旁的儿媳玛莎却只吃健康蔬菜和饼干。老朱闲来无事打开电视,正看着中国的武侠片,儿媳玛莎却觉得声音太吵,没法专心写作,跑过来要老朱把耳机带上。
老朱觉得郁闷跑到阳台上抽起了烟,儿媳受不了老朱乱丢垃圾的行为,默默跑到楼下的草地上,把烟头一个个捡起来。
白天的矛盾还没解决,晚上的孙子教育分歧又愈演愈烈。
饭桌上,玛莎允许孙子杰米边吃饭边看电视。老朱却看不过去向儿子晓生投诉:“你说吃饭都不专心,做别的事还能专心吗?”夹在中间的晓生两头不是。
这时候,玛莎也以公公老朱打扰自己创作为由,向晓生提出搬出去住的想法,但被拒绝了。玛莎只好与继续与老朱同在一屋檐下,互不干扰。
直到有一天,积压已久的矛盾彻底爆发了。玛莎在家写作,又受到了声音干扰,怎么也写不出东西来,一气之下关了老朱的电视。
老朱感觉家里气氛压抑,便出去走走,可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晚上回到家见不到父亲的晓生,便和玛莎大闹了一场。
后来,晓生也觉得这样下去也是办法,便想把老朱送到老人公寓,却始终说不出口。
直到听到老朱念叨陈太太,晓生才想到了一个既能让父亲搬出去,又不伤感情的好办法。那就是与陈太太女儿事先串通,带上两位老人一起去郊游,借机撮合他们。
陈太太是老朱在中国会馆教拳时候认识的中国老太太,她同样是丧偶后到美国子女身边住,并在中国会馆教人包饺子。
老朱刚认识陈太太没多久,她就搬到另外一个会馆去教了。老朱像丢了魂一样,整天在家等电话,转天又给陈太太送上自己的书法。
虽然两位老人都互有好感,但知道是儿女们为了摆脱老人才想出这个主意后,两人都不想为老不尊,就不了了之。老朱当夜就给儿子留字条,独自搬出去生活。
他在一家餐馆打工洗盘子,手脚不够麻利被老板挖苦谩骂,还找来了小混混威胁他。老朱不得不使出太极拳绝技,结果打伤了小混混被关进了警察局。
晓生和玛莎看到电视新闻的报道后,赶到警局要求老朱回去与自己同住。可心灰意冷的老朱只是要求一间公寓独立生活,有空再去看看孙子就好。
而陈太太也另租了公寓单独出来住,两位老人在新的教太极拳的地方相遇后,也感叹一番也无可奈何。
以上这个故事来自李安执导的《推手》,虽然这部片子已经上映了近30年,但片子中反映出来的两代人的家庭矛盾,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片中老朱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却被儿子晓生“赶出家门”,主要还是因为:
01价值观不同
老朱是中国传统观念下的老父亲,而玛莎是接受西放教育成长的儿媳妇,中西方文化差异,由此导致了非常严重的观念分歧。
比如吃饭的时候,老朱拿着筷子吃着红烧肉,而美国媳妇玛莎却拿一副刀叉只吃了一点绿叶子沙拉。
父亲不明白为什么媳妇不荤素搭配,平衡养生;而媳妇同样不理解,为啥晚上还要吃那么油腻,就不怕长膘吗?
02对家庭主导权的争夺
老朱作为一个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的家长,理所当然认为家庭秩序中儿女都是从属于父母的,所谓“百善孝为先”。
因此,老朱自认为从来就拥有对家庭的主导权,包括对孙子的教育等。可儿媳玛莎却认为自己才是这一家的女主人,怎么教育孩子是她和丈夫晓生的事,老朱无权过问。
两个人都想要分享这种家庭主导权力,甚至独占这种权力, 矛盾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03隐忍方发生转变
既然双方矛盾存在,并且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但就必须出现隐忍的一方。
在中国传统家庭里,一般媳妇都是隐忍的一方。但在片子中,老朱却选择了成为隐忍的一方。
其实也可以说是,儿子晓生在“过去”与“未来”中,选择了未来。正如老朱说的,以前在国内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到美国却如此孤独,正所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所以,老朱才会被儿子“赶出家门”。
说到底,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很复杂。既有新旧价值观的冲撞,也有对家庭主导权的争夺。而最为难的就是,其中还夹杂着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结。
但我们又必须在这复杂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太极拳中,推别人及被推之间,有个力量的平衡点。而片子里的平衡点就是儿女成年后和父母分居的那一步。
其实,我也非常建议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有条件都自立门户。两代人之间毕竟有代沟,难免有矛盾。分开住时常互相探望,反而更想亲热,有助于加深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