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每年的高考放完榜后,都是一批高中“准毕业生”决定复读的日子。
这里面,有发挥失常的,有期待来年的,有看不上学校所在地的,有不满意录取院校的。
但还有一群人,他们不仅发挥不算太失常,而且对来年也没多少期待。
虽然接到了心仪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却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复读的大军中。
这群人,叫调剂生。
我就是调剂生。
只不过没选择复读罢了。
在那个高考录取结果还是得打电话查的年代,我的录取专业,浪费了我五六次电话费。
因为实在是听不明白专业的名字。
我那个专业,叫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就别说我知不知道这专业到底是学啥的了,就连专业名称是哪几个字,我当时都闹不清楚。
这在当时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冷门专业。
所以即便是入了学之后,复读的念头也一直伴随着我,直到大三快结束的时候。
但我还算是幸运的。
因为这专业就算再冷门,我至少还有那么三十来号人的大学同学。
而那些“真·冷门专业”,不仅能冷到你没同学,甚至还没几个老师…
“没同学系列”,一般出现在硕士阶段。
比较火的,是北大六代单传的古生物学。
不过我查了查之后发现,这专业虽然每年只有一位学生,但师资力量可是配齐了的。
也算是“专业冷人情不冷”了。
而那些语言类里小语种专业,才是真的冷到“没朋友”。
注意,我说的这个“没朋友”,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交不到朋友。
比如说,瑞典语。
咱先不说这个瑞典语学起来难不难的事,就单说瑞典这个国家在哪,你知道吗?
然而,还真有学这个专业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瑞典语专业,每四年才招一届学生。
等于是就那一波老师连轴转完了四年后,然后再无限循环。
应该说从这里走出去的瑞典语专业的同学,都是正儿八经的同门师兄弟了。
不过,瑞典语的应用还不算过于小众。
毕竟使用人数高低也有将近1000万人,而且跟丹麦语、挪威语也相通。
但是如果你被分到了亚美尼亚语专业,你就说你慌不慌?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亚美尼亚语专业的招生频率,虽然也像其他专业一样,每年招一届。
但是每一届,拢共也就招一个人。
与之类似的专业,还有罗马尼亚语、土耳其语、柬埔寨语…
你以为上面这些就是小语种专业“比惨”的巅峰了吗?
错。
上面这些,你至少还听说过说这种语言的国家。
有些专业,你甚至都不知道说这种语言的国家是哪。
比如说,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乌尔都语你听说过没?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豪萨语听说过没?
云南大学的僧伽罗语听说过没?
当然了,你可能以为学了小语种专业,熬过去这四年就能算是业内大佬了。
但说实话,小语种可真不是那么好学的。
学语言,环境最重要。
像英语、西班牙语这些大语种,一般都有英语沙龙之类的活动。
再不济再不济的,也能跟同宿舍的同学练练口语。
但是小语种,你找谁练去?只能自己看教材。
说到教材,这又是小语种同学的辛酸史。
因为这类教材除了学校发的少数几本之外,是真不好买。
有的教材,甚至还是国外的外交使团访华时给捎过来的…
况且,就算是教材充足,你又能保证自己真能看得懂吗?
所以,当你看到一些小语种的同学去修双学位的时候,先别急着感动。
因为他们可能真的是下不了复读的决心,只能再挑个专业,另谋出路。
小语种在就业时,看上去好像是不太容易。
但是在这些年,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反而出现了暴涨的情况。
一方面,小语种专业占了个“专业稀缺”的优势。
全国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总共就那么几所。
而学这些专业的你,也自然早就在意向单位的考察范围内了。
虽然路窄了点,但也总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好。
另一方面,是小语种正在向“大语种”过渡。
因为小语种之所以“小”,虽然跟语言使用的人数相关,但最主要的,还是之前与他们的合作交流相对较少。
这些年,我们在合作上,正在主动向外扩展。
也使得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潜力无限的非洲国家,正在更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合作的前提是交流,而交流的基础是语言。
顺利的话,这些小语种的毕业生,也非常有希望像当年的英语专业一样,变得供不应求。
即便是退一万步说,将来不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那一纸学位证书,也能让你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路上获得入围资格。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报考小语种专业,会是个“捡漏”的好机会。
但无论专业的冷热,走出校门后还是得看自己。
看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能否胜任工作,看自己毕业时所处的状态能否持续学习。
总之,大学只是人生中的另一个开始。
或者说,是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转变的过渡。
不管自己是不是“倒了霉”,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但永远都别忘了,专业应需求而开设,而你的未来,也终将由自己创造。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