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有多少女性被残害,没有自由的婚姻,杨荫榆用她的一生来抵抗。1901年的一天,尚在豆蔻年华的杨荫榆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男子,却不想从此开启了不幸的一生。
杨荫榆因为貌丑,自幼不被父母喜爱,作为家中第六个孩子,完全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为了早早地将自己不喜欢的女儿嫁出去,杨荫榆的母亲替女儿找到了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当然,所谓的门当户对也就只是略微了解过男方的家境,对于女儿所嫁之人的品行样貌,杨家是一无所知的。
失败的婚姻,打消了她对婚姻的幻想
杨荫榆怀着忐忑的心情嫁到了夫家,洞房花烛夜,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刻,她深深感到了绝望,那个流着口水,露着紫红牙床的,目光呆滞,一脸呆傻的男人,竟然是要跟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丈夫!
过去的隐忍,此刻的绝望,都成杨荫榆爆发的导火索,她奋起挣扎,新婚当晚就撕破丈夫的脸,第二天就决绝地回了娘家。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挣扎而放过她,她的婆婆也是个剽悍的封建家长,对于儿媳妇回娘家的做法,她没有二话,在杨荫榆回娘家的当天就带着车子去接,可怜的杨荫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无助的她只好被迫回了夫家。
被不幸的命运扼制的杨荫榆没有放弃,她有着新世纪女性追求自由的高度觉悟,所以她又一次逃回了娘家,但是她的婆婆也没有放过她,就算杨荫榆害怕的躲到嫂子房间大帐的后面,还是被婆婆恶狠狠地捉回了家。
杨荫榆彻底没有了退路,受过新式教育的她绝对不能容忍自己与一个傻子过一辈子!她索性与夫家撕破脸皮,她宣称永远也不会再回到蒋家。蒋家人也接受不了儿媳妇三天两头地逃回娘家,便把杨荫榆赶出了家门。
被婆家赶出家门的杨荫榆受到当时人们的唾弃,一个被夫家休弃的女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被婆家赶走,又回不了娘家的杨荫榆从此走上了自己一个人抗争生活的道路,她过上了独居的生活。而这一段失败的婚姻也带给杨荫榆强烈的打击和一生都走不出的阴影,她再也没有恋爱,一辈子都没有再嫁他人。
走上独立,从求学与教书开始
获得人身自由的杨荫榆并没有自甘堕落,1902年,也就是逃离不幸的婚姻的第二年,在兄长的帮助下同二姐一起进理化会学习。求学几年后,又非常幸运地得到公费留日学习的机会,在日本,她学到了在中国没有见过的东西,她如饥似渴地用知识充实自己饥饿的灵魂。
1913年学成归来的杨荫榆马上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时的中国国力十分疲弱,先进的青年学生分子渴望着新知识的浇灌,杨荫榆先后辗转江苏北京两地,为两所学校带来了学术的新风气。将近六年的教学生涯,杨荫榆为学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知识,对于这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老师,学生们也十分爱戴。
所以在1918年杨荫榆赴美留学的时候,许多的老师学生都来为她送行,依依惜别的队伍在当时的火车站引人注目,杨绛后来写文描写过这一情景,“三姑母站在火车尽头一个小阳台似的地方,也只顾拭泪。火车叫了两声(汽笛声),慢慢开走。
三姑母频频挥手,频频拭泪。月台上除了大哭的几人,很多人也在擦眼泪”,这或许是杨荫榆一生中为数不多值得纪念的时候,刚毕业的她有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不负国家重望,又得到赴美学习的机会,对比起后来惨淡的人生,确实称得上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了。
专制的女校长,杰出却不受爱戴
杨荫榆政治立场偏向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1924年2月她被正式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被委以重任的她,极度渴望在工作上有所建树,于是她偏激的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把她从国外学习的知识照搬全抄地运用在国女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她封建家长般粗暴专制的管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不满,她不允许学生参加政治活动,没有理解青年学生心中强烈的爱国信念,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对于参加运动的学生加以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更有甚者,就是1924年秋季开学,南方因受大雨影响,许多的学生没能按时到校,她强制性的颁布条例,勒令这些迟到的学生退学,而又在与自己交好的学生中不作处理,更是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驱杨运动”在女子师范大学如火如荼进行。
为了平复这一次运动,杨荫榆有错误的引进警察强制解散学生团体,警察殴打学生,强化了师生当时恶劣的关系,引发了更大的学生抗议。文学界许多著名人士也表达了对杨荫榆所作所为的不满,鲁迅更是评判她的教育为“寡妇主义”教育,写了许多文章抨击杨荫榆。自此,杨荫榆的教学方法所引起的社会的不满达到了最大化,北洋政府被迫免去杨荫榆校长的职务。
坚持理想,敢作敢为
杨荫榆虽然被免去了校长职位,但是他没有放弃教育的理想。1935年独自一人回到苏州,出钱建立了一所女子补习学校,作为社长继续教书育人。
但是战火很快蔓延到了苏州,日寇的铁蹄重重地踏在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上。侵华日军了解到杨荫榆的能力后要求杨荫榆为日本人工作,这被杨荫榆严词拒绝。
杨荫榆所住的地方生活有不少的年轻女子,充满了兽性的日寇抢夺了不少钱财物品后还掳去了不少女孩,有极高正义感的杨荫榆知道情况后,独自一人来到日寇军官的住处,用流利的日语批判他们强盗似的作为。
日本人被杨荫榆的果敢所震慑,不仅退还了抢夺的物品和女孩,在之后也没有去欺辱杨荫榆。杨荫榆的住处成了当时附近女子的一个避难所,她们为了躲避日军寻找“花姑娘”,都藏到杨荫榆家中,为此杨荫榆还扩建了自家的房子,自愿为她们提供藏身之地。
但是没有人性的日军怎么会允许一个弱女子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在1938年的元旦,两名日军将杨荫榆骗出家门,等杨荫榆走到桥上的时候,从背后开枪射杀了杨荫榆,在杨荫榆中弹摔进河中后,还又补了几枪才扬长而去。
一个替杨荫榆建房子的师傅捞起了她的尸体,用几块简易的木板暂时安置了她,等到杨家人来后,不能将死者移动只好在她的棺木上再钉上了一块厚木板,杨绛对此描述非常形象,那奇怪的棺木好像象征了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斯人已逝,留下值得人思考的问题。一个封建家长制下被压迫的女性,杨荫榆被动“失去”享受爱情的权利,家人的冷漠,让她过早地体会到生存的不易,独自一人的生活也让她养成了冷酷的性格;伟大的女校长,却又因为偏激的教育没有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的教育,不考虑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失去半辈子孤心经营的工作,最后只能黯然离职。
但是她又是值得赞扬的,没有被封建思想束缚,敢于向包办婚姻叫板,争取人生的自由;在百姓危难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用瘦弱的身躯向恶势力抗衡,最后不惜惨死街头,表现了她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气节,她的一生值得人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