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长学院/全国网上家长学校”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在全国妇联指导下,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信号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公益项目。项目旨在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优质的家庭教育新媒体教育平台,建立满足新时代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传播家庭教育系统知识和科学成果,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学有可依、育有可循。
人来自家,家源于人,人与家休戚与共。家训与家风是人对家庭气韵的规范与传承;而家之于人,也自然生发出深重的情感联结。
在2020年12月29日举行的“新家长学院/全国网上家长学校”APP试运行及名师开讲活动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以“传统家训与家风及其现代意义”为主题的讲座,从家训、家风及其关系,传统家训家风的启示意义两个方面,由古及今,从国内到国外,旁征博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下为徐勇教授讲课纪要)
作为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家训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家训是父祖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教,是前者为后者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规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道德约束。
在内容上,家训分为两类:一是着重于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事之法;二是集中于居家治生,专论居家日用的原则和方法,基本精神是量入为出、用度有准、丰俭适中。
在形式上,家训分为训诫活动的家训和文献形式的家训。前者停留在口头,后者则以书信、规条等形式呈现;前者是动态的活动,后者是静态的文献。如《曾文正公家训》包括给其子纪泽和纪鸿的书信115封,起自咸丰六年(1856)九月二十九日,终至同治九年(1870)六月四日。
在性质上,家训可分为非规范性和规范性两种。非规范性家训,是针对一人一时的训教,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性质单一,有具体的原因、内容,甚至结果。规范性家训则具有普遍意义,不仅针对一人一事,而着眼于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族的世代。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些先人的智慧对于现世的我们,依然有着教化的意义。
家风是一个中性概念
家风即家庭的风气,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气韵,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种气韵。
有观点认为:家风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意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它历经延传而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显现。
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训。家风是长辈长时间言传身教,引导、约束、督责、惩戒的结果。家训可以被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或教学活动,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的成果,一旦形成,便转化为教化的资源,并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无论家训还是家风,对于家中子弟都具有切近的教育意义。不过,家训可以立即实现,而家风的形成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者表现为显性的耳提面命,后者表现为隐性的耳濡目染。
关于“人”的教化
家庭是人最重要的栖息地,是获得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场所。生于兹、长于兹,个人受到的来自家庭的影响,既重且深。家训和家风是形成个人精神风貌与气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一个人所能达到境界和成就的主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家庭依然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可能做出的选择。“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我们嵌入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网络之中,由此影响我们的人生成就。”
家教正面,家风优良,可以使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在家庭环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动。注重家训和家风,不仅能为每个社会成员确立坚实的人生起点,而且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提供源源不绝的丰沛动力。
《戒子通录》有云:人生至乐莫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爱子莫要于能教。人与家关系之重要,可见一斑。
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权威是关键。过去的150多年,无论东西方,家庭教育的态度摇摆得很激烈。从一端的严厉压制到另一端的宽容放纵,对孩子都是有害的。
一条没有岸的溪流只是一片沼泽。权威,在通过爱心而得到平衡时,是引导孩子通过砾石起伏的河流的舵盘。
独立的思考者与勤勉的劳动者,是人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自我约束是值得提倡的能力,但它很少自发形成,它需要由人去教。而人思想方式的形成是父母督促教育的结果,需要艰巨的努力和耐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学”有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觉悟也,从教。”也就是说,“教”是做示范,让人能够模仿;而“学”则是模仿得像教者的样子。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中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每时每刻都是孩子学习的好时机。所以,伟大的教育源自点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来自父母的日常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认为只有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甚至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怎样穿衣,怎样交谈,怎样表示欢欣和不悦,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传统的家训、家风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注重疼爱与管束之间的平衡;进而父母要以身作则、以己示范。
人和家兴,家衍人足。这里的“人”,无疑是公序良俗与道德垂范中“大写的人”,而家便是那个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知己。
来源/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