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文|俞立中
谢谢主办方邀请,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
我把话题缩小一点,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角度来谈一点自己的想法。谈到大学的本科教育,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课程、教材以及专业课程体系。但是大家也马上会意识到,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同样一门课程,使用同样的教材,最后达到的效果会不一样。而教师和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学生培养模式下实施的,学生培养模式又是由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引领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大学的教育理念。
有几个问题,尽管我们的大学一直在讲,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或者还没有想明白。
第一,大学的核心功能和价值。
大家知道,大学的使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等。如何认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在哪里?很多人并没有完全认识,在实践中有误区。我认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应该是人才培养。大学需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但所有这一切应该围绕着人才发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功能。这样才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
第二,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体现了大学的价值。我看到很多报告里在强调大学的社会功能,如何培养各行各业的接班人。大学教育的社会功能确实很重要,因为大学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人才。但千万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把人的发展、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放在第一位,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才能真正体现立德树人的功效,教育的社会功能自然就实现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关系还是摆得不正。我认为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人,尤其在今天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是越来越重要。当然,我们也必须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对于不同人才的培养,会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千校一面”,“千校一面”一是体现在办学模式上,评价标准上;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强调办学特色,强调人才培养特色,因为每个学生有个体差异,如果大学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适合不同孩子发展要求,就是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样,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有领袖型人物,技术性人才,需要有金融家、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技术工人、农业行家等等。如果各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更多样化,那么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就比较成熟健康了。我想,这对今天大学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刚刚讨论了大学教育三个理念问题。同样,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高度关注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去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培养模式。大家都有这个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未来的人才发展、人才培养,不能仅仅着眼于今天,应该着眼于长远。因为学生最后走出校门以后,社会的变化会很大。
面对今天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里涉及到一些严峻的挑战,就是教育观念的挑战、学习方法的变革、培养模式的创新。
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书中列举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为了考察我们智商和能力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大家可以看看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面对挑战、面对变化、面对机会时,两者不同的态度,它们分别是:规避挑战,欢迎挑战;痛恨变化,拥抱变化;老是关注限制,总是寻找机会;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凡是皆有可能;不接受批评,珍视反馈、主动学习;喜欢呆在舒适区中,喜欢探索新事物;有时觉得努力无用,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认为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我们要培养年轻一代、孩子们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呢?我想大家毫无疑问会说,需要培养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如何培养呢?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更应该考虑构建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平台。因为今天孩子们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需要学会选择,学会思辨,学会终身学习。
如果仅仅把学习认为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是有限,但在线是无限的,社会也是无限的。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在课堂里面学习,而且要学会利用网络的资源,并通过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尽管任何创新人才并不是教出来的,但人的创新素养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孩子创新素养的发展呢?根据上海纽约大学的体验,我概括了以下几方面: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好奇心;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把实践看作重要的学习途径,勇于探索和试错;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素养;跨学科基础;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今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该关注的因素,重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科交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
过去的八年,我担任了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只是今天多样化办学模式中的一种类型,刚才许教授讲到的西湖大学又是一种类型。就是已有的10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在探索自己不一样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改革、创新。不是为了多办一所学校、多招几个大学生,而是探索全球化时代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模式,探索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块试验田里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所具有国际水平,有学位授予权和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它是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一所国际化大学,同时也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交融、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型大学,探索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和教育的合作,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所以我一直强调关键是探索、改革、创新。
我们借鉴了纽约大学博雅教育的传统模式,但我们不是复制,而更多是借鉴和发展。如:构建了以创新和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21世纪通识教育模式;首先探索设立了交互媒体,数据科学等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全球视野、多元文化、跨学科、中国元素,充分利用当地的学习资源。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本科教学中,实施了小班化教学、互动式学习、全英语授课;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组合形式;加强原著阅读、讨论和写作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和表达能力;强调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自我组织的科研和社会实践;重视科研实践,推进学科交叉,强调学术规范;尝试设计制作引领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等。
所以我讲,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借鉴和发展,我们开设的一些新专业也已经被引入大纽约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特别强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的社会价值。第一学年末,就可以申请本科生科研基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学校在课程考核上,关注全程、动态考评、强调规范、重视实践、设计创作,充分强调了参与教学过程的理念,改变了传统以知识考试为主体的考评方式。学校还通过一系列课程,把学生的创意创想和实践动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和国内传统培养模式比较,上海纽约大学在这六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1.主动学习模式;2.全英语教学环境;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4.推迟选择专业;5.跨学科基础;6.在全球教育体系的流动。和纽约大学培养模式相比,上海纽约大学更强调四点:1.全球视野;2.多元文化;3.中国元素;4.创新与创造力培养。
这是学校在探索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加入的新内涵。上海纽约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雷蒙在首届学生入学的时候讲过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很好体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说: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大学教育不只是给你们前人的智慧,不只是要给你们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大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出色的学习者,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懂得如何去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不断向学生提出非常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应该教学生怎样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看到别人用同样精深同样独到的方式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综上所述,上海纽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突出了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学会选择。在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的选择机会很多,而且很多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的选择。学校非常重视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给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第二,学会学习。摆脱听课考试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无所不在的,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学习。
第三,学会思辨。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设标准,强化阅读、思辨、表达的训练。这就是上海纽约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贯穿的核心内容。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来自80多个不同国家,多元文化融合、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培养的共同基础。学校以培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全球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在宿舍安排、社团组织、学生会、课程教学、项目活动、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为多元文化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在华东师大、上师大都担任过校长,因而在上海纽约大学担任校长的八年里更能体会到和体制内高校的不同之处。这里,我就讲三点,这些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第一,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学校校园格局;
第一,如何区别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差别,坚持学术民主管理;
第三,学校的行政权利如何下放,实现扁平式的管理。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实践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让孩子们打开视野,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认同多元文化,关注全球问题,提升全球胜任力,积极参与全球复杂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认识真正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在兴趣驱动下的主动学习,面向问题、重视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至今为止,学校已经毕业了四届学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国青年学子在多元文化环境里结成的友谊,在全球教育的模式下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创新和创造力。
这是中外毕业生的一些感言:“在上纽大,我们一半的同学都是国际生。所以你每天都在学习不同文化。这个城市对你来说是陌生的,但即便你对上海熟悉,每天在课堂内外也都可以收获新的体验。我从中获益良多,我的很多上纽大同学也有同感。上纽大带给我们全球视角,我想获得真正传统的中国视角,所以选择了继续在中国攻读硕士。”“和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在一起,一定会有一些挣扎和困难,但最终的收获不仅在学业上而且也在生活上。我不认为这是我在美国的高中同学会有的经历。在专业方面,我学习了全球中国研究,辅修了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交互媒体艺术。所以我的重点是了解中国,但不是仅从一个学科的层面上,我的硕士项目也得益于这样的学科交叉。”“你会意识到上海纽约大学是如何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同时让我们拥有落地的能力,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在蒙古一家投资银行工作,它非常有趣,因为当地的金融市场非常不发达。那里有很多监管机构,来确保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是准确的。因此,我必须不断努力去了解当地经济及其运作方式。”“大三去海外学习,我选择了捷克首都布拉格。我的理由是,可能在我一生中去一个欧洲城市生活四个月的机会并不多。每天醒来,都有一种去探索城市的冲动。我认为纽约大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鼓励我们去探索。纽约大学在布拉格的教学点位于布拉格主广场的中心。每天上课时,教授都会带我们走五分钟到达主广场的标志性建筑,然后开始解释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是非常有趣且独一无二的经历。”“当我身处上海、身处中国所体会到的东西,是我那些外国朋友没有办法或没有机会体会到的。而这是非常重要的感受,可以想想我们每天要听到多少次‘中国’,每天要听到多少次关于中国的新闻。我订阅了《纽约时报》,每天都会有新闻推送到我的邮箱,‘中国’几乎每天都要在报纸里出现至少五次。我觉得在中国生活,从中国的内部理解这个国家,是个很好的机会;同时对中国学生而言,也可以了解来自外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了解中国,因为你在中国,你可以学习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从来自各国的教授那里以及从这个学术共同体学习到各种观点。我觉得这些对我来说都很有价值,也让我乐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继续在中国,在一个和之前学校氛围相似的地方学习。我做这些的目的是想要成为一个了解中国的世界领导者,因为无论是哪个领域的领导者,都需要了解中国。我觉得这些就是我在上海学习的最大优势。”……
由此可见,教育国际合作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的提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帮助青少年学子在认同文化差异、欣赏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寻找人类的共同之处,承担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上海纽约大学的骄傲,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这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