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系列浅浅聊-克莱因之原初嫉羡

大家好,欢迎来到序说心语!

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下,我本人对于克莱因的理论掌握的并不深刻,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分享梳理出一些脉络,供自己,也供给需要的初学者做初步的了解使用。这些分享会源于我听过的课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尽之处,还希望能够得到大家谅解,也欢迎有深入研究的同仁热情踊跃的留言,让我们共同分享和享受这些伟大之人留给我们的美妙成果。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除了极少数人以外,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大会清楚记得自己两、三岁以前的事情,甚至有一些人五、六岁以前的事情都记得非常模糊,而有些所谓的早期记忆,可能还是从长辈们那儿听到的只言片语拼凑而成的。

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清楚童年早期的自己到底真实地经历了些什么。而克莱因,作为一个观察者,她通过观察婴儿,发展出了一套有关婴儿思想的理论。我们都知道,婴儿并不能用语言向我们表达和沟通,通常我们也都会认为只有孩童的时候才是最快乐、最无忧的时光。所以我经常听到我的长辈对着刚刚出生的孙子辈感慨到:“你现在是最快乐的了,好好享受吧!等一上学就有得忙喽!”

似乎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觉得孩子只有前三年是最无忧无虑的了,之后就要面临各自的人生抉择,并尝试走出家庭,适应社会。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未知的、潜在的东西可能早在我们意识到它们之前,就已经在影响着我们了。

也许童年的早期并不是天堂般的存在,还有其他让你恐惧、焦虑的东西。在我一位老师的课上,他是这么讲的:“我们来自子宫,那里一切都很平静。但子宫的生产是一个可怕的经历,不仅母亲是痛苦的,孩子也是痛苦的。很少有人知道,有不少于50%的人类大脑是受损的,他们被称为最低限度的大脑损害,而这些损害是由于生产中婴儿的头部通过阴道时受挤压所造成的。婴儿到世间的第一个体验是离开子宫的痛苦经历。婴儿出生的第一次啼哭会吸入很多的氧气,这是TA在子宫中不需要的,而过多的氧气会有烧伤性的感觉,所以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氧气是痛苦的。”

伴随着婴儿的出生,我们会看到孩子并不总是开心、快乐的,也不总是吃了睡、睡了吃。他们会有痛苦的时候,会哭。比如饿了的时候或者奶的质量不好,或是哪里不舒服等等。在这些不爽反复出现后,来自外界客体(如母亲)的反应,会让婴儿开始出现不同的反应,一种行为或是说身体上的反应,有点类似于未经意识思考而产生的反应,而这正是未来我们无意识思维的萌芽。婴儿会在成长的阶段感受到快乐和不快乐,这些反应和情绪都在最原始的思维之下产生,但是却不能和婴儿的意识链接。

克莱因曾说:婴儿没有自我。在那些时刻,婴儿感觉自己是被分裂的,就像他经历的外部世界一样是分裂的。对于婴儿来讲,客体关系在其一出生的时候就存在了。婴儿的第一个客体就是母亲的乳房,在满足与挫折中婴儿将乳房分裂成好的与坏的。这种分裂导致了婴儿爱与恨的分离。婴儿的意识中事物总是非好即坏的,他们以此来区分好客体与坏客体。而这些经历源于他们与母亲的乳房的关系,这使得婴儿对于一切的感知都是分裂的、矛盾的。

克莱因还曾指出:“在第一个客体关系中,隐含了“内摄”与“投射”的机制(见第4期《一场奇特的华尔兹》),从生命一开始,婴儿就在关系中感受着这两种机制,并在内部和外部客体与情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这些过程参与了自我与超我的建立,并为俄狄浦斯情结准备土壤。

婴儿无法整合这些分裂的、矛盾的感受,他们被这种矛盾的感觉所支配,如果想生存下去,那么就要分裂自己。他们开始尝试压抑那些坏的东西,保留那些好的东西。但是人生哪里有那么容易呢?那些被压抑的,坏的东西始终还是存在的。婴儿最初的好与坏来源于母亲乳房的好与坏,好的乳房:奶制好、量足、吃得开心等等,都会给婴儿提供一个好客体;而一个坏的乳房:奶不好、不够吃,甚至吃不到等等,都是婴儿坏客体的来源。

好的客体体验会被婴儿慢慢内化,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婴儿会享受好的乳房带来的幸福感,进而体会到爱和感恩。而坏的客体体验会让婴儿过度嫉羡母亲所拥有的乳房,那是自己没有的,且得不到的。婴儿开始怨恨、焦虑,甚至产生迫害性和敌对感。克莱因称之为:原初嫉羡。

婴儿的原初嫉羡和成年人的嫉羡是有区别的。成年人的嫉羡是对于别人拥有的东西的嫉妒,比如你比我漂亮、你有辆跑车、你是个学霸。而原初嫉羡是指婴儿想要得到母亲的乳房,乳房是婴儿所有满足的来源,在无法得到的时候这将成为婴儿挫折的来源,而后婴儿会对此非常生气,进而婴儿希望能够成为乳房本身。但是婴儿的这些思维并不是在意识层面的,而是我们采用了一种隐喻来表达婴儿的感受,因为我们并不能确定在婴儿的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之前讲过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婴儿也有属于他们的防御机制。过度嫉羡通常会导致全能理想化的原初客体和一个非常坏的原初客体之间的分裂。比如婴儿会希望24小时热奶供应不间断,我想要随时就有,不会中断,不会凉掉,这就是一种全能的理想化;然而,现实中的客体(母亲)并不一定能够提供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全程守候式的供应服务链,这就产生了非常坏的原初客体,进而婴儿的分裂也就产生了。

婴儿会有迫害感,同时,他想去毁坏、攻击这个坏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好客体与坏客体很容易被混淆,婴儿有时候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有可能前一秒这还是一个坏客体,下一秒又变成了好客体。

前面说了,婴儿想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分裂,可是还在发育中的大脑,让婴儿有时候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很是蒙圈,所以婴儿不知道,我是要毁坏呢?还是不毁坏呢?我不攻击吧,我担心这个坏客体又来害我;我攻击吧,这个客体刚刚对我还挺好!这个矛盾呀!这一纠结,婴儿就进入了抑郁位。于是为了避免伤害到这个被嫉羡的客体,婴儿将这种理想化转移到了第二客体的身上,比如父亲,以此来保护乳房不被伤害,保护母亲不被伤害。

对嫉羡的防御还有一种形式,“贬低客体”。我想得到你,但是得不到,那就毁坏你,无法毁坏我就贬低你,把你从理想化的神坛上赶下来,我就不再需要嫉羡你了。当然对于抑郁类型的婴儿来讲,他们通常会贬低自己,以否认嫉羡的存在,从而惩罚自己。

婴儿应对嫉羡的防御还有一种是与贪婪相连的。由于婴儿非常贪婪的想内化乳房,在他们心中,乳房就会变得完全为他所拥有,且被他所控制。婴儿会觉得这样赋予乳房的美好都会是自己的,以此来抵制嫉羡。

婴儿还有一种常见的防御方式:用自身的成功、拥有物和好运来挑起别人的嫉妒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稳固。婴儿想要让所爱之人产生嫉羡,凌驾于他们之上,这会引起其罪恶感和伤害他人的恐惧,反而唤起了焦虑,让嫉羡增强。

最后我们来说说一种不常见的防御方式:将爱扼杀的同时,增强恨意的方式。可能这种方式会让婴儿的痛苦少些,通常婴儿会以冷漠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会导致婴儿从与人的接触中退缩。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防御方式,婴儿还有很多各类的方式,只是大多逃离不开----“分裂”的命题。他们在分裂中来确认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自己内部的,哪些是外部的。而且婴儿将分裂的各个部分作为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因为他们只能一个个的去理解,而不能综合或者混在一起,否则他们将非常混乱、甚至崩溃,那会像精神分裂症们发病一样。紧接着婴儿进入了其发展的两个阶段:分裂-偏执位置,关于这部分我们会在下期详细为大家解读,感谢大家今天的赏阅!

我们下期再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