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走国际教育这条路的家长和孩子,如今大多数还都是摸索着前行。我们经常不得不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正做到国际化了?国际化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这时候,来自国际化教育典型案例的经验之谈就显得非常需要了。这些“过来人”通过自身的国际化教育经历,反观当下的教育坏境,每个人的故事和观点都很特别。
作者:Lynn
本文原文来自:爸爸真棒
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
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有人看重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有人看重国际化精英教育。今天故事的主人公Lynn出生在台湾,在小学二年级前接受的是台湾的体制内教育,随后和父母一起去温哥华并在加拿大上学直到大学毕业。非常有趣的是,Lynn的老公是在中国大陆接受体制内教育后到美国读了大学。目前Lynn一家在上海工作、生活,而他们的女儿也同样面临着在上海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选择。
01.
初到加拿大,攻克语言关
我是小学二年级从台湾去了温哥华。原本应该是开学读三年级,但是因为当时学校满班了,再加上英文也不够好(当时台湾小学还没有英语课程),我妈妈就先把我送到一个类似教会托管班的地方先练习英文,差不多在里面练习了半年时间的英文才转到正规的学校里面。那时候我妈早上起来还会放英文卡通给我看,爸妈也会配合讲英文来让我尽量练习。
说到提升英语,不得不提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外语)班,这也是不少国际学生和新移民都会选择的课程。在Lynn读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英文还是不够好,于是读了两年的ESL课程来加强英语水平,不然上课真的会听不懂的。
什么是ESL课程?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外语)是针对母语非英语的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习者的专业英文课程。ESL课程分等级教学,一般有A~E级。其中A级为最低级,E级为最高级(一般大学申请需要C级及以上)。凡考试通过的学生都可获得ESL相应的等级证书。而且该证书受到美国大学联盟认可,可直接用于申请联盟内院校,无需再提供托福、雅思等其他的语言成绩。因此对于新移民和国际学生而言,生动有趣且接地气的ESL课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我在正常上课的基础上,每天有一个小时被抽出来上ESL课,那时候小学是一对一的老师帮助你加强英文,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但我记得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会组一个ESL班级,班里的同学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都有,这样的效果就差一些。因为除了上课之外,你还是会和扎堆的中国同学讲中文。所以我也一直希望女儿在四五年级的时候能送到国外去,在小学阶段开启她的英文,至少我是这么走过来的。
不过现在很多双语学校毕业的孩子英语水平都很不错,特别是口语方面。可能他们去美国上学,就算要去上ESL,也只需要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可以适应美国当地课程学习了。
1. 在台湾,英语学习还是靠培训班
我小的时候是初中才有英语课的,现在是小学开始学英文。但台湾体制内的学校一个礼拜也只有1-2节英文课,因此很多小孩会在外面补习英文。在台湾,“兴趣班”的风气也很浓,很多孩子四五岁就会送去上英语培训班。
台湾很少有双语学校的概念,有一些私立学校课程会比较多元化、资源比较多,学费也更高,但是体制内规定要教的东西还是会教。例如康桥在台湾是一个非常注重体育运动的学校。
2. 送孩子出去之前,还是有点中文底子比较好
虽然前面Lynn讲了很多关于自己在加拿大适应英文学习的经历,但她弟弟的中文学习血泪史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我的弟弟去加拿大的时候才3岁,虽然相比于我来说他能更快能适应英文语境,但却几乎放弃了中文。
在加拿大,华裔的孩子除了上英语培训班之外,很多还会报中文培训班。当时我们每周六会去上台湾人办的中文班,差不多3个小时。但每个礼拜3个小时的量还是太少了,我弟弟在那里学了两年的时间还是学不好就放弃了。
后来直到大学,他自己去修了中文课。很丢脸的是,那时候他的中文课成绩比白人还差,修课程的时候还要让我妈来辅导。这也是现在华人移民家庭小孩的一个普遍现象吧,很多孩子长着一张中国脸,却完全不懂中文。
我在这个中文培训学校从3年级一直读到6年级,再加上本身就有一些汉语基础,也有一定的中文阅读兴趣,所以会好一些。那时候每年暑假回台湾,我妈还会送我去国语日报组织的专门针对小孩子写作的夏令营,还可以发表文章在报纸上。因为不断的练习写作和阅读,我得中文才得以保留。
包括我和我弟刚回来上海工作,虽然他可以讲中文,但他所有的工作邮件都需要我帮忙翻译成英文才能看懂。但翻译本身就植入了他人的看法,可能你看到的不是最直接的东西了。而且假如当时他和别人面对面谈事情的时候需要看文件,那还蛮尴尬的。
所以我现在还蛮担心这些去国际学校,特别是太小出国的孩子,他们会觉得英文很简单,中文很难,于是就把中文放弃掉了。包括我现在虽然日常的交流没有问题但是遇到比较深的词汇,或者写很正式的文件时也会犯怵的。
02.
我的文化融入观
我读的小学中国人非常少,所以我必须要跟外国孩子一起玩。他们中有比较好相处的,很包容你和你的经历,同时也是有排挤你的。但是到了初中的时候就很明显了。虽然我还是有外国人的朋友,但如果你跟纯老外他们玩,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交女朋友、抽大麻、喝酒,我很难去做这些事情,我的家庭也根本不允许我这么做,其实还是蛮难进入他们的主流圈子的。
包括现在不少大陆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等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我在加拿大生活的区学区比较好,因此也有不少移民家庭。但很多孩子也是一样,只是融入了当地的华人移民圈,却没有融入当地圈子。而且狂热的移民把房价炒的很高,迫使很多当地人只能去郊区买房子,因此当地居民也不是特别欢迎吧。
从加拿大回到上海,我又一次遇到了文化融入的问题。
在温哥华的时候,人们做事情很单纯,可能说有些呆板,如果让他们跳出方框做事的话,就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但中国人就很灵活,甚至有点没有原则。
刚回来的时候,跟人家谈事情,我总是会觉得对方和我不是在一个频道上,没有理解到我的意思,但是后来发现,中国人兜了一大圈子之后,可以达到原本我要的结果。外国人的思维就比较直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中国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
但说到底,谈文化融入这个问题,我觉得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关键还是看个人。但不管是讲性格培养、文化融入,或者说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际教育,其实最终还是回归到家庭教育。因为我从小被呵护着长大,所以即使我的英文水平还蛮好的,我在文化融入上还是一个传统和小心的人。
老公(加拿大留学生):
个性独立又会玩,和老外特别好相处
我一直觉得我老公在外国文化融入上做的特别好,虽然他是在中国读完本科才去的加拿大。当时的情况也是中国人扎堆在一起,甚至一撮上海人、一撮北京人。有句话蛮有意思的,就是说所谓留学就是换个地方在一起。但Lynn的老公在国外就是坚决不和中国人在一起,而且是即使英文再烂也不开口讲中文(逼自己使用英文和融入多元文化)。至少出去了总是要把语言练好吧!
包括我们走在路上,他(老公)看到别人在踢球就会直接跑上去和外国人说,我可以加入你们么?老外就非常欢迎。所以在国外,独立性强又会玩的性格还是比较能融入西方文化的。
家族孩子A(移二代):
彻底美国环境下,养成一个羡煞旁人的美高拉拉队长
另外在文化融入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一说的是我的侄女,表姐的女儿,她也是家族在北美孩子中“混”的最好的一个。我表姐移民到美国后,一直生活在密苏里州(位于美国中部),那里几乎没有华人移民,因此侄女从小到大的朋友都是美国当地人。而且她在高中还是啦啦队队长(在美国啦啦队的女生非常popular)。
后来她也顺利进入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新闻系。当然侄女在美国“混”的很好的背后,离不开妈妈的付出,对一个成年人来讲,适应全新的截然不同的环境所面临的语言困境和文化孤岛,非常痛苦。
家族孩子B(移二代):
在美国出生,却有些不适应中国文化
下面讲的这个情况也很普遍,就是非常融入美国文化但无法融入中国社会的移二代。我舅舅一家都非常优秀,舅舅当时拿到美国东部某大学奖学金去读研究生,最后进入当地的半导体公司,舅妈是P&G的高管。孩子也很优秀,是我们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哥哥去了斯坦福、妹妹去了康奈尔。但就是没办法融入中国文化,不能理解中国人的礼节与传统。
现在有很多“香蕉人”移二代,外表是中国人、但底子里却是西式文化习惯与行为方式。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移二代们还是要有“中国魂”呢?
首先,美国目前还是一个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主流圈层还是比较难接纳华人。可能美国人会很和善的和你打招呼,但要交往很深的话,还是会考量你的文化背景。其次,假如你回来中国发展,一张不懂得人情世故中国脸也蛮不容易混出个名堂的。
所以说我们追求国际化的教育,事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世界公民,培养的是快速适应多元文化的性格和能力,他们可以在巴黎、可以在香港、也可以在上海,都会很有竞争力。
03.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1. 刷题与不刷题,在于你设定的目标
在读书的时候,我是勤奋型的学生。即使在加拿大,我也上过补习班。
但加拿大本土的学生是不刷题,低年级的时候连课外作业都没有。我记得小学3年级下学期,我还问老师为什么没有功课?因为台湾的功课是很多的,我小学二年级就要做2-3个小时。老师说,我要教你的东西,如果你在课堂上好好的听,你就会了,而且所有的习题只要在课堂上做完了就够了。
在台湾,我刷了两年的数学题。直到6年级,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的第一名。但是我初中以后,数学更加概念化,我就不太能够理解了,所以成绩也越来越差。一方面可能我的数学天赋确实比较差,另一方面当你只会刷题而不会思考的时候,题目遇到了变化,你也就没有办法了。
但刷与不刷也要看你的目的,假如你面临的是一场两个礼拜之后的SAT考试,那你还是要刷一下,但假如说你面临的是某个课题研究,那刷再多的题目也没有用。
2. 中国学霸留学潮让当地学生学习、申请的压力倍增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虽然理科比较弱,但是七八十分也可以排在班级靠前。这时候中国学霸们来留学了,他们的理科都可以考一百分,于是我的排名就一下子降低到中间水准了。
升学也是一样,可能之前成绩在80%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到一个蛮好的大学,但近些年可能需要达到90%以上才可以进了。
加拿大是这样,可能美国会更加竞争激烈。
3. 是什么毁了台湾教育?
有很多朋友问我会不会把孩子送回台湾读书,我说不可能。
如今,台湾很多精英家庭都在大陆或海外发展,他们的孩子会先上国际学校,再送去北美或欧洲念大学。而留下来的主要是工薪阶层,他们大多会接受体制内传统教育,没有国际学校,台湾学生出国的比例也很少。
台湾目前的教育现状是非常不乐观的,主要是精英阶层的流失太严重了。比如台湾总人口约2300万,实际上在台湾岛工作、生活的大概只有1000多万,其他的都在世界各地,北美、欧洲、澳洲等等,光是在大陆就有两三百万吧!
在精英阶层流失的大背景下,台湾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弊端非常严重。
先是基础教育的失败。台湾只要轮换政党,就会把前面的教育推倒重来。比如说数学,这是马英九的时候的政策,然后这是陈水扁的时候的政策,现在蔡英文上台再出政策,政府不指定学校教哪种方式,但是考试的话都有可能会考到。因此孩子只能学校学一种,到外面补习两种,这不仅仅提高了教育成本,还大大降低了教育效率!
另外我们也看到上海有很多来自台湾的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优秀的教育从业者,也可以说是台湾教育的流失。
其次是高等教育的泛滥。台湾的大学数量很多,但是人口在不断外流,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招生困难。“只要你在大学联考的卷子上面填上你的名字,都会有大学收你。”不知道这样的说法会不会有些夸张,但是台湾大学招生门槛确实越来越低了。学生入口质量低,教师学术水平不见涨,台湾的高等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
台湾教育改革失败的背后是优秀年轻师资的缺乏、学生入口质量降低;也是体制的隐患、经济的矛盾,但归根结底是台湾精英人口的流失。
4. 在大陆,教育理应多元化
目前上海教育的多元化是一件好事情,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也接受西式教育思潮。孩子可以选择西式教育,也可以选择传统教育。
在讲国际化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只要美国欧洲,把传统文化全部抛弃。我们还是应该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可能台湾做的好一些。而且中国文化的传承很多时候是“家学”,例如我有同学的国文基础特别好,他可以传给下一代,但假如我们自己身上都断掉了,如何传给我们的孩子呢?
选国际学校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国际学校中文英文有一个比较好的协调,我是比较建议孩子去读这样的学校。
就说我的一个表弟,他很喜欢中国文化,但他不会中文,因此只能去买翻译成英文的中国书籍。但你要知道,翻译中已经加上了许多译者的理解,已经和一手材料不一样了。这也就是鼓励孩子去学习双语的出发点。我也希望我的女儿能这样,至少把中文和英文学习好。首先要掌握语言工具,具体你将来能走多远,还是看你自己的兴趣。
所以国际化教育就是求同存异,保留我自己本来的,接受你跟我不一样的东西,而彼此去包容和接受。
5. 工业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留存人的独特性
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一路走体制内教育,也是可以到最顶尖的学校并获得顶尖资源与人脉,你的圈子就是这些刷题刷上去的。但我走国际教育,我面临的会是一个多元化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可能我和我的圈子会更丰富,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还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的要求是标准的,最高效的。学校就是一个批量生产人才的地方,各科能够考高分。但未来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可能很多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包括我的医生朋友,他们都会焦虑说,现在机器已经可以挖脂肪瘤了。这些你学习和积累了很久的专业知识,可能会瞬间被人工智能取代。
那么你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培养人才的途径,还是在工业化的教育水准,如何突出人性化的东西?
04.
“移二代”会选择回来吗
相比于大陆,台湾的留学移民潮开始的更早一些,差不多五六十年代,也就是Lynn父母的那个时代,而Lynn就是台湾留学移民潮的深刻经历者。如今这些“留二代”和“移二代”也都到了三十来岁的年龄,他们长成了什么样的人?他们会选择的是“回来”还是“留下”呢?
我在加拿大的同学们,当年只要是中国背景的几乎都回来亚洲了,包括香港、台湾。唯一一个没有回来的同学,他是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后来在多伦多做金融行业。
这倒不是因为在国外找不到工作。你可以对比一下,我们这些回国发展的人,普遍事业心比较强;而留在那里的同学就比较安逸,喜欢朝九晚五。他们不一定要成为公司高管,而是生活质量。下班之后要陪伴家庭、陪伴孩子。
但也不是说所有准备留在那边的移民就没法成为高管了,目前往上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进一个很好的大学,或者是拼爹。好的大学不用多说,你的简历和校友资源已经在闪闪发光了,所谓拼爹拼的是你的家庭背景。现在中美业务往来越来越多,假如你在国内的父母是公司高层的话,你的工作offer可能会更容易拿。
而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太多机会。前几天还有朋友和我讲,在美国很多人读了好的大学,然后一毕业就找了8-10万美金工作。当下非常开心,但可能他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在中国你可能一开始起点很低,但只要你脑子灵光,懂得坚持,机会就很容易落到你的头上,一夜暴富在中国一直都不是传说。
另外还有一点很吸引我,就是中国正越来越国际化,特别是上海。在上海,我可以看Lady Gaga的演唱会,也可以逛来自欧洲的艺术展。在纽约可以体验到的生活方式上海都能体验到,甚至更好。
我坚信未来还是属于中国的,至少在我们能看到的时间内。这里的人这么焦虑、烦躁、野心勃勃。虽然接下来中国可能会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包括教育、环境、房价等处处在逼人逃离,但我还是相信最终的前途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