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是一种选择,是给自己再战一次的机会,没有人可以剥夺。但所有的机会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复读不仅要付出青春、时间的代价,更是一次精神打磨,胜者可以涅槃重生,败者却可能遍体鳞伤、一蹶不振。
复读,为了让自己站上更高的平台遥望远方
大多数人,高考一次就毕业了,再不济,复读一年。而陈磊,复读了一年,又复读了一年。他说:“之所以两次选择复读,是因为知道自己本该考出什么样的成绩,但却没有考到,我不想将就,更不想让自己后悔。”
“我参加过高考,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三次。”来自四川广元的陈磊对记者说,“很多人能接受复读一年,第一年参加高考后,我们班52人,最终有17人选择了复读。但能接受复读两年甚至两年以上的人真的很少。”
2018年高考,455分,与四川省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相差3分;2019年高考,455分,与四川省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相差4分。看到与上一年一分不差的成绩,陈磊说自己当时的心态非常崩溃,因为这一年复读他花了不少心思,失败主要是因为过于紧张导致临场状态不佳,再就是没有把握好复习重点。比如数学学科,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钻研难题上,而那一年的高考并没有太多涉及。
痛定思痛,为了能去一个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自己站上更高的平台遥望远方,他决定再度复读。
2020年高考,524分,高出四川省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81分,距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仅差5分。无疑,他成功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还不是令自己很满意,但也说得过去。”陈磊被西华大学大健康管理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录取了,并且这个专业与化学相关,符合他的兴趣。
回顾两年复读经历,陈磊坦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心态。很多人都说,复读生又不是第一次参加高考,还紧张个啥。或许只有复读生自己才知道,正因是复读,才会更加紧张,因为知道自己没有退路。第二年高考的前一天,我怎么也睡不着觉,整晚才睡了四个小时。第三年高考前一天去考场看座位,我感到异常焦虑,手心直冒汗。”
如果说临场心态对陈磊而言是一个难关,复读期间日常学习的心态则是另一条“蜀道”。“薄弱学科想有大的进步很难,我英语很差,理综相对较好,复读的第一学期,总分还可以排到一个不错的名次。但英语不好提分,而理综提分相对容易,所以到后面,我的优势逐渐消减,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第二年复读期间,我需要常去学校心理咨询室找老师进行疏导,或者去宣泄室发泄一下情绪才行。”
一般而言,心理压力,除了源于自身,还有一部分来自外界。比如,同伴、父母。对此,陈磊也深有感触:“我今年刚考上大学,小时候跟我一起玩得好的朋友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始找工作了。复读期间我一般不会主动联系他们,害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心态,最多过年时发个消息互相问候一下。再联系就是高考前,他们会主动发消息给我打气。第二年参加高考前,很多朋友给我发来消息,搞得我心态都乱了。第三次参加高考前,我不敢再去看那些消息,甚至关机或者干脆拔掉手机卡。那时,真的感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自己。不过好在父母没有给我带来负面情绪。我知道,他们其实也很紧张,但总会劝我放轻松。临近高考,他们甚至不敢给我打电话,生怕给我带来无形的压力。可以说,他们把能给的支持都给了我。”
两年的复读时光,疼痛与收获并存。陈磊说他收获了能陪自己共渡难关的人,抗压和自我调节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心智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同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经历了两年高压复读,我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所以我要提前规划,争取不再走弯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说复读是我人生中的风雨,那么我相信,自己未来的人生可以像彩虹般美丽。”
最后,陈磊表示想对今后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们说“:如果觉得第一次高考没有令自己满意,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勇敢选择复读,因为复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很大成长。不悲观,不放弃,迎着狂风暴雨奋勇拼搏,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复读是一场跟自己“较劲”的长跑
“第一年复读,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块海绵,不停地汲取知识的养分;第二年复读,我已经没有心气儿去拼尽全力,只是机械地学,想把这一年赶紧度过。”复读两年,于杨雯媛而言,是一场跟自己“较劲”的长跑,这条跑道上只有她一个人。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是黑龙江垦区根据地,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杨雯媛在这里的一所高中读了五年书,参加了三次高考。
2011年高考,杨雯媛考了570多分,超过黑龙江省当年的文科一本线30多分,与她的心理预期却有一定差距。“估完分,我意识到没考好,有点不甘心,复读的念头就冒了出来。”杨雯媛笑称他们家有复读的传统,与她同辈的表哥、表姐,上一辈的妈妈、小姨,都有复读的经历。“所以我们家对于复读这件事的接受度很高。就像我妈妈说的,人生没有必要为了赶这一两年,去强迫自己做一个不喜欢的选择。”
进入下一届的高三班级复读,杨雯媛明确了自己的心态定位——把自己清空,就当是重上一次高三,不要将自己看作复读生。抱着这样的心态,她每节课都全神贯注地听,记下老师讲的每个知识点,一点一点地查漏补缺。“哪怕是老师讲‘这种题你在考场上算不出来,就拿尺子去量一量’这种话,我也会记下来。我认为这种心态有助于我较快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她鼓足了心气儿在学,只是偶尔在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时,会觉得有点孤独。杨雯媛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性格开朗又有主见,在学生群体中很有号召力,身边总是聚集一群朋友,而复读却是一条一个人的跑道。“我周围的朋友都去读大学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每天还按照之前读高三的节奏学习、生活。当所有人都阔步走向人生的新阶段时,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原地踏步,我有一种被别人扔在后面的感觉,很孤独,也很失落。”
2012年高考,杨雯媛考了590多分,本以为可以愉快地奔向大学生活,没想到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栽了个跟头。在不知道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情况下,她填报了华东师范大学。“我们那儿是一个小县城,当时学校的老师也并不清楚这个政策。直到提前批次已经开始录取,一个哈尔滨的亲戚听说了这个政策告诉我们,我们家才知道。”按照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杨雯媛大学毕业后必须回到黑龙江从事至少六年教育工作,这与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截然不同。从欣喜、期待到纠结、烦闷,当心情归于平静后,杨雯媛选择了第二次复读。
上半学期是各种月考,下半学期是一模、二模接着三模,期间穿插着誓师大会,这些“高三”的流程对于杨雯媛来说毫无新鲜感。复读的第二年,就如长跑中最难熬的阶段,她惯性地摆臂、抬腿,支撑她的是九个月后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最难熬的是心态上的疲乏。
“高分的套路其实就那么多,我每天就是很机械地在做题,想着再考个590多分,让我赶紧滚蛋得了。”
第三次高考,杨雯媛的成绩又涨了10多分,突破了600分大关。两年的复读经历,让她在填报志愿时“一切求稳”,不想冒险去拼那些分数有点“危险”的学校和专业。然而当毕业后,面临人生许多不如意时,她也会忍不住产生一丝挫败感。“我费了那么大的劲,花了那么多时间复读,到最后与那些并没有上那么好的大学的人相比,结果不还是一样?我的复读有什么意义呢?”
但人生的每一段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当杨雯媛再回顾那段时光与时光里的自己时,她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平静、更加理性。“面对很多事,我不会那么焦虑了,也再不执着地认定某段时间或某件事就会决定我的一辈子。”
采访的过程中,杨雯媛说了好几次“其实我很幸运”,她提及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回忆中无比亲切的母校。无论是每天晚自习后父亲等候在路口接她回家的身影,还是高考成绩出来后母亲为她调研报考资料而通宵达旦,无论是良师们传递给她的严谨治学态度,还是初到新班级时同桌主动释放的善意,都是散落于那段时光里的珍珠,值得她好好珍藏。
复读这件事,我来一次就够了
对于河南省的曹楠来说,作出复读决定并不难,毕竟身边选择复读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在复读的过程中,她下定决心,就算考得没有第一次好,也不会再来一年了。
在曹楠决定复读的同时,学校对班级设置进行了改革,将复读生平均分配到每个班级。改革后,每个班级60人左右,其中复读生大概有二三十人。
曹楠猜测学校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让应届生和复读生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从而提高升学率。这之前,学校为复读生设置复读班,偶尔有复读生插班到应届生班级。
2019年6月,曹楠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当年河南省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是385分,她的成绩是405分。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心有不甘,虽然达到了二本分数线,“但只能考虑一些三本的学校,可以报的省外院校并不理想。当时父母想让我报师范类院校,可是我又不想当老师。”
“再来一年”的想法萦绕在曹楠的脑海里,她决定填报一些录取分数线较高的院校:“捡漏一下,录上了是我运气好,录不上我就回去复读。”最终她滑档了,于是决定复读。得知情况后,父母对她说:“我们尊重你的意愿,既然你选择了复读,就要好好学习,不能浪费这一年。”
曹楠选择的复读学校是她高中就读的公办学校,也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口碑非常好的高中。学校根据高考成绩分层级向复读生收取学费,分数越低需要缴纳的学费越高,应届学生的学费是2800,而复读生最高要缴纳6700元。在交了4200元后,曹楠正式开始了复读生涯。
“我们有好的高中,却没什么好的大学。”当地学生常常调侃自己“生不逢地”,要在“高考大省”河南省参加高考。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高达115万,约占十分之一,而省内只有2所双一流大学,分别是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
每年高考过后,不少河南考生选择“再来一年”。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参加高考的115万考生大军中,复读生人数为46万,占比约为40%。曹楠回忆道:“当时跟我一个考点的同班同学基本都复读了,大概有9个人。”
对于河南的复读生来说,选择学校不是什么难事。曹楠选择回到母校是因为想回到熟悉的地方,不愿再花时间去适应新环境。
再次进入高三教室,曹楠发现班上有不少熟悉的面孔,有4位是之前班级的老同学,还有2位是之前隔壁班的同学。更让她高兴的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也在复读,我俩一个班,很多心事都可以向她倾诉。”
曹楠有很多心事:“怕自己太看重分数,又调整不好心态。也怕自己与新同学处不好,毕竟班上有复读生也有应届生。”但她不会把自己的焦虑和担心告诉父母,而是选择自我消化,或是和好朋友聊聊。
第一年高考,曹楠的数学成绩是87分,理综成绩未过百。复读后,她决定在理综上多花点时间,并制定了目标:“至少要拿一半的分数。”对曹楠而言,复读的压力主要来自理综,“我比应届生多学了一年,但还不如很多应届生”。学校安排的周考,对曹楠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她害怕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名次。
“复读的滋味真的不好受,我也承受不了再来一年的压力。我当时就想,即使考得没有第一年好,我也一定不会再复读了。”
2020年7月,曹楠再度走进高考考场,这一次,她的成绩是456分,而当地二本分数线是418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曹楠有些后悔自己作出的复读选择,因为省内排名并没有提高多少。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并不好过,曹楠回忆道:“第一年是期待,没录上也没事。第二年更多的是焦虑,担心录不上。”
“好在结果还算令人满意。”曹楠最终被第四志愿院校录取,入读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身边复读的同学多半取得了满意的回报,有的如愿进入医学院,有的录上了理想的专业,有的去到了向往的城市”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0年12月刊第2期
作者 | 本刊记者 王梦茜 李香玉 黄硕
设计 | 九月九
统筹 |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