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们还记得,刚开学的一两个月,看着暖暖每天写作业写到十点多,我陷入了无限的彷徨、焦虑、不知所措,导致那段时间写的文章也充满灰暗的色调。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近几个月,我们俩终于又回到了那种母慈女孝的状态——这个调整,既有暖暖学习节奏的调整,也有我自己心态的调整。
不过,自从进入期末复习阶段,感觉易燃易爆的母女关系又有点“死灰复燃”了。特别是连着两天晚上搞作业搞到11点,别说暖暖,连我都有点吃不消。
前两天发了朋友圈之后,发现好多家庭的状态都跟我们家差不多。有点想和大家抱头痛哭一下
最近我的几个老母亲微信群也是凄风苦雨一片,感觉家家都在趁着这两周最后冲刺一把,也不知道佛脚上能不能站得下这么多人。
有个朋友前几天还在跟我吐槽,说最近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两次模拟考,那天她看到女儿的看图写话,简直要吐血。
“写的啥玩意儿?这不就是把题目抄了一遍吗?!”她出离愤怒又无可奈何:“以前老师一直说,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我家娃从小到大都挺爱看书的,怎么写个作文这么费劲啊?”
朋友问我:你写文章那么厉害,暖暖肯定也不差吧?快给我指导一下,怎么才能让孩子写好作文啊?
呃……这让我怎么说呢?
朋友的女儿现在是二年级,其实暖暖在那个阶段,作文写得也堪称“鬼斧神工”。
我还记得她有一次要写周记。我问她准备写什么内容,刚好那一周是圣诞节,她就说想写装饰圣诞树。过了一会儿,她跟我说“写完啦”,我一看:
今天妈妈买了一颗圣诞树。妈妈说:“暖暖,我们一起来装饰圣诞树吧!”我说:“好呀!”妈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要过圣诞节吗?”我说:“是为了纪念耶稣”。妈妈说:“答对了!”过了一会儿,我们把圣诞树装饰好了,好漂亮啊!
我:???说好的“装饰圣诞树”,结果就一句话?
我曾经也和朋友有一样的困惑:暖暖读过的绘本、故事、科普书,五花八门加起来大概得有一两千本,特别是上了小学后,阅读量更是增加了不少。都说“厚积薄发”,积累了不少,可到了运用的时候,却很难看到怎么“发”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孩子们还达不到“破万卷”,但多少也该摸到下笔的门道了吧?!
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明明从小都是大量读绘本、桥梁书,但是不仅是语文成绩还是其他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效果都不太理想。
难道……是我们读书的姿势不对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为此专门去找了不少教育领域的朋友和专家。在交流的过程,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说起这样一组概念:
泛读--精读
有些妈妈,可能已经在之前讲英语学习的文章中,见过这两个词了。
暖暖英语启蒙的这些年里,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地用到了这两种阅读方法。
以分级阅读为例。学龄前的早期启蒙时,我带她读了很多的牛津树、红火箭;等到上学之后,又通过柯林斯大猫、步步阅读之类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书和工具,逐步培养她的精读技能。
然而,或许应了“灯下黑”的说法,或许是觉得中文阅读是母语学习的本能,所以我反而在暖暖进行中文阅读时遗忘了这两点——准确地说,是更多地强调泛读,而忽视了精读。
那么,到底什么是泛读,什么是精读呢?
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是很容易区分的:绝大部分课外阅读,都属于泛读,而在语文课上,逐字逐句地对一篇课文进行分析、解读,明确文章的主题,撷取文章的精华——这就属于精读的范畴了。
如果说幼儿阅读是为了培养语感和阅读兴趣,那么上了小学之后,就需要从“learn to read”(学习阅读)向“read to learn”(在阅读中学习)过渡了。 从这时开始,阅读不再仅仅是“听个响,图个乐”,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技巧,比如说,学会勾划出重点做笔记,用思维导图辅助理解,等等。
正如暖暖的班主任在三年级开学之初跟我们说的那样:
她告诉我们,精读是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之一。这种能力,不仅是用来应付学校的学习与考试,更是一种长远的学习技能。
更重要的是,虽然阅读听起来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事实上,数理化政史地等所有科目,都与孩子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
暑假的时候,暖暖拿着一道题来找我:
"把一根木头锯成四段需要6分钟。如果锯成八段要几分钟?"
这道题考察的就是最简单的乘除运算,是二年级知识点,没道理不会做啊!我一问,发现原来并不是她不会做乘除法,而是根本没理解题目要问什么:“妈妈,6不是4的倍数,这怎么算呢?”
我拿出一张纸画了几笔,她很快发现:锯成4段就是锯了3次,每次用2分钟;那么锯8段需要锯7次,也就是7*2=14分钟。
这道题不是她以前常见的直给型问题,虽然原理一样,但绕了个弯问出来,她就懵了。像这样的题,就需要孩子有很好的解读、分析题目的能力。连第一步的“读题”都读不懂、读不对,那还谈什么接下来的解题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育专家都会说,阅读理解是中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来会有15%的学生因为阅读基础不扎实做不完题。
既然发现了问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提高精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像语文课堂那样去读每一本书。不过这个方法,要想照搬到家庭中,显然是很难实现的。
首先,对大多数父母来说,都不能达到老师那种专业度,更不用说像老师那样,每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都要预先备很久的课;其次,孩子们对爸爸妈妈,也没有像对老师的那种源自专业的信任和敬畏。
所以我选择的方法,是借助一些实用又有趣的学习工具。毕竟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嘛!
像我给暖暖买过一套《我的第一套阅读力启蒙盒子》,我就是把它当做精读工具书来用的。
它是通过贴纸的形式,把一些阅读方法设计成了贴纸。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贴纸上的提示,关注书上的重点,从而和书本进行更亲密的互动。
比如暖暖在读完《飞吧,红头发》这本小说之后,就利用一张深度阅读表格,提取出书里的一些关键点。有了这些关键点,就很容易把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进行理解、记忆、复述,而不再是“文字穿肠过,nothing心中留”。
如果不想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现在也有很多线上阅读课,用直观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精读。
在这里,我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其实,你可以从这些线上课里“偷师”,把课程使用的阅读技巧用到线下来。
暖暖最近正在用叫叫阅读。我发现好几篇文章都会用到气泡图的方式,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分解文字、情节、重要节点等故事中出现要素,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这种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是精读经常用到的学习技巧。即使不在线上课程学习,也完全可以把家里现有的图书利用起来,让孩子读完一本之后,就做一个主题式的气泡图。
气泡图甚至还可以用于训练写作。比如暖暖曾经就给“我的妈妈”做过一张气泡图:
大泡泡是“妈妈”,周边的小泡泡是她想到的关于我的一切。比如爱美、爱旅行、爱运动、陪我读绘本、爱读书、会英语、会唱歌……虽然当时她还不会写字,不过有了这张气泡图,她同样可以用语言描述出一个丰满又立体的我了。
很多家长都知道,9岁之前是孩子阅读启蒙的关键期。我们的读者妈妈中,像我一样,从一岁多就开始带娃进行亲子共读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为了抓住这个关键期,爸爸妈妈们做了不少努力:
大量识字,希望孩子识字越多,就能越快开始独立阅读;
囤了大量图书,让孩子能从海量阅读中获取更多知识;
制定了每天详细的阅读计划,帮助孩子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
这一阶段的阅读,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泛读。可能有的妈妈要问:暖妈,你现在一直都在强调精读,是不是说就不需要泛读了呢?
当然不是!!!
广泛的、多样化的阅读,一方面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建立好奇心,开拓思维,发现世界打下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阅读启蒙阶段的孩子,还是我们这些步入社会的成人,保持一定量的泛读都是重要且必要的。
最后还想说句题外话——
前段时间总能看到使用这种标题的文章:
说实话,我非常不喜欢“喂大”这个词,总让我想起被人工填食塞得膘肥体壮的北京烤鸭。
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接收了更多科学化的理念。现在的孩子,连饭都不提倡喂,也没必要填鸭式的“喂书”了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