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篇文章分享了抑郁症患者晓茜的康复经历。她来治疗的时候才16岁,但病情极其复杂,按照她的症状,可能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外,还共病物质成瘾(大麻、K粉、“笑气”)、行为成瘾(泡吧蹦迪、听电音音乐),还有问题性饮酒等。
经过近3个月的住院治疗之后,她以上的问题都基本解决了,一改此前的萎靡不振,决定回到加拿大完成学业,还设立了成为外交官的梦想。
回到国外学校之后,晓茜在妈妈的鼓励和引导下渡过了比较困难的适应期,后来状态越来越好,成绩优秀,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不错。由于晓茜妈妈的改变较大,在这过程中,母女俩感情逐渐加深。
听到妈妈的这些反馈,我们非常欣慰。晓茜这么年轻,幸好她的父母和我们一起努力,及时把她拉回正轨,她的前路仍充满希望。
可是约1年后,晓茜放假回家长住,她跟父母之间又爆发了矛盾,与父亲的冲突尤为激烈,晓茜爸爸第一次动手打了女儿!
原来,晓茜在国外读书时,当地的娱乐活动非常匮乏,“最大的消遣就是逛超市”。好不容易回国了,她特别想去放松、放松,不时约朋友到清吧、红酒吧,听听现场乐队的演奏,聊聊天。
晓茜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尤其是爸爸,他规定女儿晚上10点前必须回家。晓茜答应了,但经常玩得开心就忘了时间。妈妈总打电话催她,她心里不开心,回到家超过时间了,爸爸也黑着脸,两人很容易吵起来。
这一吵反而激发了晓茜的叛逆心理。爸爸对她越是生气,她就越不想回家,后来甚至超过12点了才进家门,比约定时间晚了2个多小时。可想而知她爸爸有多愤怒!
那时,晓茜妈妈通过微信询问我的意见。我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建议他们可以把时间底线稍微定得晚一些。
其实晓茜爱去清吧、红酒吧是有原因的,他们家对喝红酒相对开明,晓茜初中时想尝试红酒,爸妈告诉她可以喝。所以,晚上去酒吧喝点红酒、与朋友相聚,这是晓茜最喜欢的放松活动之一。
可是这一类清吧、红酒吧,往往也是接近晚上10点才开始活跃起来,我说,“你们把时间定在10点,那人家不是才开始喝吗?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城市里晚上10点后还热闹得很,治安也好,你们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她现在进步很大,不再去闹吧、迪厅了。”
所以,后来她爸妈采纳了我的意见,把时间底线推后至12点。
但晓茜这家伙有时确实贪玩。一次,因为一个要好的女性朋友举行生日派对,晓茜那天晚上没有回家。在她爸爸眼里,女孩子夜不归宿,这成何体统?!他那天气红了眼,第二天晓茜回家后两人发生了剧烈冲突,爸爸动手打了晓茜一顿。
这又对晓茜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她愤怒地嚷着:“妈妈,你跟我爸离婚!我再也不要看见他!”妈妈很无奈,安抚好丈夫和女儿后,马上联系我们,希望带晓茜前来进行一次紧急心理干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跟晓茜也算是“老熟人”了,她一见面也没客气,立刻开始吐槽爸妈。
她说,爸妈总是小题大做,“我去的是清吧、红酒吧,又不是以前的迪厅,这两者的性质本来就不同啊!我也不跟以前那些人玩了,但他们就是要管着我,我回国之前刚刚过18岁生日,我都是成年人了!他们还像管小孩那样管着我!”
晓茜还说爸妈生气的时候老爱翻旧账,不断拿她以前做过的事数落她,虽然她现在情绪波动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听着还是非常烦躁。
而对于妈妈,她觉得在国外时母女俩之间有物理距离,妈妈很理解她、关心她,她想到的都是妈妈的好。但现在回国天天见面,两人又有些摩擦了。
“只要我一晚回家,妈妈就说我行为失控,给我贴标签。我只是去放松下,没做出格的事,怎么就行为失控了呢?每次我出去她就不停给我打电话,查行踪。我觉得我已经成熟、理性多了,但她对我的看法却还没成熟起来!”
其实我能理解晓茜的愤怒,她父母的管教方式确实比很多同龄人父母的更加严格,这让她很不舒服。但她并未看到其父母这些做法背后的原因。
我告诉她,爸妈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心理原因。一是她以前情绪暴躁、滥用毒品、酗酒、蹦迪那段日子,给父母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尤其是你爸,他就像个惊弓之鸟,一听到你去酒吧他马上紧张、焦虑!而且,你爸爸本来参与家庭干预就少,对你的心理活动、康复经过不是十分了解。”
“第二,你爸妈已经一再退让,从不愿意你上酒吧,到允许你去清吧。从10点回家变成了12点回家,有时你超过12点,爸爸也忍住了没惩罚你。但你总是得寸进尺,不断挑战你爸妈的底线!你一超过底线,立马激活了你爸过去的创伤记忆,他的火就上来了,灾难化思维也来了,他觉得已经尽最大能力让步了,再让就会出事了!所以你一定要理解你爸爸!”
晓茜被我说了一通,情绪有所缓和,她心里也知道自己理亏。但她还是请求我再劝劝她爸妈,“我不会像以前那样了,我现在惜命得很,过去一年我都循规蹈矩非常努力,只是假期想放松一下,我也希望爸妈理解我啊。12点还是太早了,朋友才到齐啊,能不能把时间底线定在3点?”
这个小姑娘眼睛巴巴地求着我,我真是哭笑不得!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晓茜的父母是非常爱她、在乎她的。他们经常跟姐弟俩说:“你们要是出了一点事情,你们让我们父母怎么活!”这句话是爱,但也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得姐弟俩喘不过气来。
所以,晓茜知道父母很在意自己,但压力实在太大了。如果她觉得自己难以做到父母的要求,不敢明着对抗,就想尽办法拖延、撒谎,被父母发现后更加恶性循环,父母更加不敢相信她,要求也就更严格。
但我跟她一再强调,如果父母答应了,她一定要认真对待,是3点前必须到家,而不能再耍小花招拖延时间!她也认真地答应了。
后来,我跟晓茜爸妈深入沟通,引导他们与晓茜达成了共识,还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凌晨3点前必须到家,不允许在外过夜;收到爸妈发的微信后,她必须及时回复,但妈妈也不能总是电话“查岗”;一般情况下,她每周只能去1次酒吧,偶尔特殊情况下若经过父母允许,最多去2次;如果违反了以上规定,具体如何惩罚……
其实,晓茜和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观念冲突,他们两代人成长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又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学习,更确切地说,孩子到国外发达国家求学,自然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比如,认为自己18岁了就意味着独立了。实际上,这种个案的干预,背后还有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这种鸿沟一时难以跨越。双方理性地表达意见,设定具体规矩,严格执行,这有助于减少他们的冲突。
平静下来后,晓茜承认自己对父亲的言行举止有点敏感,容易从负面理解。当然,她感觉父亲对她也有同样的敏感,父亲听不进她说的话,总是坚持自己那一套。
我引导她,既然她自己有觉察了,就要注意去调整心态,避免与爸爸发生较大的矛盾。
“你爸爸对你造成的创伤,Lucy可以帮你修复。可是你对爸爸造成的心理创伤和他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创伤,那怎么办?所以,你要理解爸爸对你的敏感和严厉,他也被你整怕了。你只能不断努力,继续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用持续的优秀表现证明自己,爸爸的心理创伤才会慢慢疗愈。那时,他就相信你了,你说的话他就能听进去了”。
晓茜很聪慧,她点了点头。
这次紧急干预中她也带来了些好消息。她说这次回国后她又交了个男友,但后来发现对方品格不正,“我马上就把他踹了,而且后面情绪、学习都很正常,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换了以前,可能她又要哭得死去过来。现在,她已经可以更加成熟、理性地处理恋爱关系了。
这次紧急心理干预回去后,晓茜还是跟爸爸有些小冲突。很快,她回到加拿大读书,与爸爸少了正面接触,她的情绪也就稳定多了。
至此,我们对晓茜的系统化心理干预目前也告一段落。据妈妈反馈,她在国外的状态一直很好。我相信,她以后需要我们紧急心理干预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
希望她利用好自己的海外经历、家庭资源,将患病的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成为一名高颜值的、热爱祖国的外交官!
02
我们一边梳理晓茜的案例时,一边感慨:这可能是我们收治过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中,合并/共病最多的患者。
尤其是毒品成瘾和行为成瘾,还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主流精神科大夫眼里,这些病症比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更棘手,因为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很多大夫甚至可能认为终身难愈。
而且,她还罹患“笑气”成瘾。虽然自从媒体报道出该气体被滥用成瘾的问题后,国家加强了相关管控,公安机关加大了打击力度;但在临床方面,
主流精神科对“笑气”成瘾的治疗方法仍非常落后,消除心瘾的技术更可以说是几乎一片空白。
但在我们的系统化心理干预下,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精准化干预后,晓茜的复杂病情一一化解。如果光靠药物、认知行为治疗等较传统的心理治疗,疗程将非常长,而且成瘾疾病中的心瘾可能去除得不彻底,症状反复发作,又会反过来导致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难以康复。
而且,为晓茜做治疗时是2018年,如果按照现在我们已经升级迭代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消除心瘾的效果更好,所需时间更短。
不过,我们也从晓茜的心理干预经历过程中得到教训:对于成瘾疾病的患者而言,采取物理隔离措施,暂时隔绝负性刺激环境,再跟进高效化的心理干预,这非常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否则,就很容易像晓茜那样经过几次门诊心理干预后效果不稳定,病情剧烈反复,最终还是不得不住院。
尤其是对于物质成瘾患者来说,大部分需要进行全麻下超快速脱瘾治疗(UROD),只有住院环境下才能完成。而且必要时,还需要借助住院部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对患者进行强制治疗。
晓茜的妈妈和我们当时就决定对晓茜进行强制住院治疗,而晓茜也正因为知道我们确实有条件对她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她才愿意配合。如果我们当时只是个门诊部,她知道我们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恐怕配合的可能性很低。
但与大部分传统的精神科不同,我们对晓茜的强制干预是人性化的,是利用对她的尊重、理性的深入沟通、取得她初步的认同而替代了传统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利用约束带、保护衣、独立封闭式病房等方法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和范围)。
这些传统的方法虽然是善意的、带有治疗意义的,但确实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令患者认为自己被捆绑了、被侮辱了。
再加上晓茜当时已经接受过我们的心理干预,对我们有信任感,所以我们人性化的强制干预并未对她造成心理创伤。
换言之,我们现在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更先进化、高效化了,但目前我们仍处于第5次创业起步阶段,未能拥有自己的住院部,不能实现物理隔离。这是我们目前无法收治成瘾疾病患者的主要原因。
唯有我们继续努力,早日设立属于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住院部,才能收治更多有共病成瘾疾病的、症状更加复杂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而且,我们也会秉承人性化、高效化、精准化的心理干预理念,令患者、家属得到有尊严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疗。
03
晓茜的病情为什么这么严重?归根到底,最大的原因还是出在其父母过去的教育方式上,他们对晓茜造成了大量的心理伤害,包括对她的弟弟晓杰,伤害甚至更多。
在深度催眠下,晓茜很多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创伤浮现。涉及到父母对其的忽视、语言暴力时,儿时的她经常有一种错误的认知:“难道我不是你们亲生的吗?”这个想法反复在心理创伤的情景中出现。
如果病情继续加重,再加上一些主客观因素,她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血缘妄想”,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不是父母所出,即使面临DNA检验结果确定是血缘关系也不相信,并认为父母可能想加害自己。
那晓茜的父母明明很爱她,为什么还会对她造成那么多的伤害?如果是精神分析师,可能解读为这是父母的“控制”、“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对外攻击”等,但我并不认同这些说法。晓茜父母的出发点是对子女的爱,但爱的方式愚昧、无知,这与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晓茜父母和我是同一年代的人。尤其是她父亲,是典型的“励志哥”,小时候家境贫穷,通过刻苦努力考上大学,后来又白手起家,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一方面,其父母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令他们非常自信,甚至有一点自负,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进而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因为小时候贫苦过,他们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仍然非常传统。
别看他们家庭富裕,但晓茜妈妈的生活非常节俭,陪伴女儿做干预时经常买个面包就是一顿,袜子都磨出毛边来了,还接着穿。他们因为自身成功,所以对子女寄予厚望;而自身的拼搏经历告诉他们,子女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靠不断的自律和刻苦去换取。
这些理念核心是正确的,但表现出来的教育方式令晓茜姐弟俩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正处于创业阶段,对子女的陪伴、沟通和引导本来就少,亲子关系疏离,没有意识培养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等他们长大后父母一再施压,他们的精神心理就很容易崩溃。
尤其是晓茜的父亲,由始至终他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仍不足,跟女儿的大小冲突不断。而且,晓茜康复前为什么总被“渣男”吸引?初中同学小魁也只是一个表象,即使那时没有小魁,后面她也还是很可能爱上类似小魁那样的“渣男”。
她极度缺乏安全感,非常渴望异性能给予自己关怀和保护,一旦进入恋情就缺乏理性,害怕被抛弃。如果继续往深层次挖,这与她从小缺乏父亲陪伴和关爱,她和父亲的亲子关系不良有很大关系。
幸好,女儿患病后,晓茜的妈妈率先醒悟过来。虽然有些传统观念一时仍难以扭转,但在整体上,她改变了对女儿的态度,更懂得尊重、认可孩子,较快地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并当机立断为孩子争取了宝贵的心理干预时间。
可以说,晓茜能较顺利的康复,妈妈实在居功至伟。是她做了很多有智慧的决策之后,我们的高效化、系统化心理干预才能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如果孩子生病了,父母中起码要有一人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成为有智慧的家长,在孩子的康复中担当起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通常,这个角色以母亲居多,母亲做起来有更加有优势。
晓茜回到国外继续读书后,其身边发生了一件令我们都非常感慨和遗憾的悲剧。
晓茜当时有一名同学,是从湖北出去留学的。晓茜早就觉察这女孩的情绪状态不太好,可能罹患抑郁症,便劝她一定要及时告诉父母,让父母带她去看病,这个病是可以治愈的。
后来这位同学跟父母说了,但其父母不以为意。听说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国企高层领导,父亲是教授;但他们对于精神心理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抑郁症这种病,而是孩子叛逆、自己“作”。
这位同学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还被父母指责、辱骂,最后在极度痛苦之下跳楼身亡!
我当时从晓茜妈妈口中得知这件事后,我马上通过微信联系晓茜,担心她会不会因此受到心理冲击,病情反复。
晓茜说,她确实一度非常难受。那名同学跟她不算密友,但两人关系不错。而且晓茜有过患病的亲身经历,她非常希望这位同学也能及时得到治疗,摆脱病魔,但最终听到的却是噩耗!
但晓茜说,她很快就自我调整过来了,“我发现,有些人素质很高,但对待孩子的方式非常无知、愚昧。文化层次高不高,与懂不懂家庭教育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关系。通过这件事,我反而感到幸运,幸好我爸妈不像他们那样,没有把我逼上绝路,尤其是我妈妈。不然我早就跳楼了!”
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真的很欣慰!这是一件很大的负性刺激事件,可不但没有对她造成心理创伤,她还能从悲伤中迅速走出来,积极地进行转化,加深了对父母的感激和感情。
我还进一步引导她要看到爸爸的付出,虽然他仍然比较偏执、严厉,但一直支持她寻求治疗,也作出了很多让步。在妈妈忙于带她寻医问病时,是爸爸充当了家里的支柱。
晓茜妈妈也心有余悸,如果不是他们及时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改变教育方式,可能承受丧女之痛的就是自己!
因此,晓茜这位同学的悲剧折射了很多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病。我能够想象这位同学的父母承受了多大的打击和痛苦,甚至因此而罹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继发重度抑郁症,追随女儿而去。他们面临这个悲剧,可能肠子都悔青了,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遗憾和同情,但如果孩子有类似情况的父母再不醒悟,再不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犯下的错误,这才是更大的悲哀!
真诚地期望广大家长引以为鉴!尤其是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番天地、有所成绩的家长,切勿因为自己的优秀而盲目自负,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