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探究中国古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在缺少职业学校教育的古代,在技能的传承方面依赖的就是学徒制。即使是在现代职业教育高度的发达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职业保留了学徒制这一传授方法。不仅是职业技能,在学术研究上学徒制的普及程度自然很高。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学徒制进行一定的研究来帮助我们了解学徒制,在本篇中,我们着重了解古代的传统学徒制。

一、什么是传统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的性质:传统学徒制,即指在劳动生产或技术工作中,没有经验的新人向富有经验的人行拜师礼,作为经验高者徒弟的身份跟随老师学习技术,在实践中获取经验的行为。在现代学校教育尚未出现的古代,学徒制作为最常见的技术教育形式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

传统学徒制的模式:在学徒制的学习模式下,学徒学习技术的过程与现在先接受师者理论教育,再进行实践操作来掌握技能的方式不同,而是与师者同台参与实际生产操作。通过观察师者的实际操作来初步掌握生产技术,待经验足够时在师者的指导下开始自身实践,亲身投身于生产活动中去。

循序渐进、由简到繁地学习师者所拥有的技术并将其加以改进,最后掌握这门技术。相比于现在的教学模式,古代的学徒制实际上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揉和在了一起。对于学徒来说,这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模式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较好地将技能掌握。

二、传统学徒制的特点

学习时间长: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在自然工作条件下的自然教育,全靠学徒自己探索学习,师父一般很少手把手教育。所以学徒的学徒期往往特别长,因为学徒们在工作环境中获取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速度很慢,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把技术学到手。

师父在教育方面的广博:性在传统学徒制中,师父对学徒是全程教育和全面教育。师父不仅要教授门下弟子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负责传授和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学徒的品德和师父息息相关,师父不仅要把学徒变成一个专业技能过关的人,还要让他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如果本职业有需求,师父还应该教授学徒基本的算数和文字读写。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传统学徒制采用现场学习制。学徒不会先学习理论知识再投入实践,而是直接由师父带到生产现场。师父在向学徒简单介绍基本生产情况后开始投入生产实践中,而学徒则是先辅助师父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等工作。待学徒经验足够已经能够初步胜任工作后,改为由学徒主导,师父在旁指正的方式学习。待学徒能够完全胜任工作,有能力独自完成生产任务后师父就可以离开让学徒独立工作了。

注重就业价值不重视学历:在实际学习中师父会让学徒在实践中加强专业能力。以培养其专业能力、就业价值为目的。其他方面所涉猎的也仅仅是行规、道德等内容。学徒的学历反而不会多重视,不论是白丁还是秀才,师父对学徒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都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非学历。即使你是状元郎,如果专业知识不过关,在师父这里还是不及格的。

学徒与师父关系紧密:古代十分重视“尊师重道”,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下学徒对师父大都非常恭敬。师父对学徒也是关心有加。实际上这种“师慈徒恭”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最早的传统学徒制都是父作师子做徒。后来过渡到师父收养子来教授技艺,亲密程度依然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父逐渐收没有血缘关系或者养子身份的人来传授技艺,但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三、传统学徒制的师徒关系

传统学徒制的拜师之礼:与现代的教师不同,被拜为师的人并不能获得“工资”、“绩效”之类的报酬。同时古代学徒想要跟随师傅学习,需要经过复杂的拜师礼。这种看似繁琐的其实拜师礼非常必要,在古代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有民谚所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而且有的行业在拜师后就要离开父母连面都不能见,一入师门即全由师父管教。如此重要关系的确立,自然需要隆重的仪式来确认和保护。

拜师礼的过程一般只由师徒两人完成,有一些例外情况会有已经拜师的学徒、师母参加。拜师礼一般是三个程序:一拜行业祖师来表示自己对此行业的尊重,表达自己的前程。二行拜师礼,师父师母端坐,学徒跪地行三叩首之礼,将投师帖拜上,同时敬献六礼束脩。所谓的六礼束脩,是指桂圆(功德圆满)、芹菜(努力学习)、莲子(苦心教育)、红豆(鸿运当头)、红枣(早日高中)、干肉条(表达弟子的心意)。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师父训话,勉励弟子努力学习,清白做人等。

学徒与师父的关系和义务:学徒拜师后先要承担起师父的日常起居工作,如师父吃饭时要为师父摆好筷子盛好饭、为师父洗衣等等。《管子·弟子职》中详细地写了弟子应该对师父承担的责任:“先生将食,弟子撰馈。摄社漱,跪坐而馈;先生有命。弟子乃食。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而师父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弟子,询问弟子的学习情况,教授弟子专业本领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传统学徒制的优点

更适合个人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是许多学生组成一个集体,教师给这个集体授课。面对的更多是集体而忽视了组成集体的个体。也就是说老师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定相应的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在传统学徒制中,师父带徒弟一般只有几个,数量不会太多。这样师父就可以根据每个学徒的个性与特点来给他们指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传统学徒制更具“人情味”,能根据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扬长避短。从客观上来说,传统学徒制是“个性化教学”的优秀方法。在《灵枢经》中记载“明目者,可使视色;耳聪者,可使听音;故日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也”就形象地说明了它的好处。

传统学徒制有利于“精益求精”:现代职业教育出于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规模庞大的局限,只能对学生进行一般化的职业教育。学生掌握的知识决定了其就职后的“普通化”,很难做到更上一步的开拓与“精艺”。而这种“精艺”,实际上却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历来都不缺少平凡的工作者,缺少的是具有开拓精神,开拓技艺的人。在这一点上,传统学徒制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五、传统学徒制的局限性

师父对学徒的技术垄断性: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指标。要把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把规定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得有所保留,不存在教师对学生的技术垄断。而传统学徒制中的师父就不同。如果师父认为学徒做得不够好或者德行不正就会拖着拒绝传授学徒技艺,或者出于别的原因、借口拒不履行义务的。这个时候因为古代师徒身份地位的不对等性,徒弟对这种情况几乎毫无办法。还有一种技术垄断情况是师父只传徒弟一些普通的本领和技艺。对一些绝技、绝活藏着不传徒弟。但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些绝技失传。

这种技术垄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师父在把技艺传授给徒弟之后,徒弟出师自立门户,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师父的竞争对手,师父的生存空间就会收到挤压。即我们经常提到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再有就是因为一些职业的特殊性,其传承者的人品德行十分重要。如医学、武术等职业。如果师父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徒弟品行不端,就会藏拙或拒绝教给学徒。尽管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技术垄断是对学徒以及技艺传承不利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育的低效性:传统学徒制既然在学徒的个性化上有所侧重,自然在学徒的批量培养上就处于劣势。传统学徒制师父对学徒的知识输出主要形式是直接经验,因此就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直接经验仅来自于师傅个体。因此,师傅的学习天赋、接受能力、以及人生经历等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师父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同时直接经验是一种低层次的知识,容易流失。尽管师傅对于直接经验有所领悟,但终因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制约了直接经验朝向间接经验即理论的升华,而只是停留于一般的总结性认识层面。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