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关注我吧,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朋友给我发了一下已经上初中的孩子最近的数学考试卷,成绩不算太理想,看完孩子的错题之后我发现孩子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明明会做,思路也都对,但还是做错了。
这些错误很多都会被我们称之为“粗心”错误。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孩子今年上三年级的朋友也跟我提到孩子数学总是在95-99之间来回晃,很明显错的题目孩子都会,但就是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这两位朋友都有跟我说他们平常尤其是考试之前都会提醒孩子注意这个问题,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孩子也表示会注意的,但是每次还是这样。
这种问题大家有遇到过吗?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样的叮嘱不会有任何的作用。
别说是孩子了,其实也包括我们很多人在内只要是在考试的时候都很容易就忘记了之前的各种所谓叮嘱、提醒。
一般人考试的时候开考前心情多数是会比较紧张的,也有人会表现为激动、兴奋,很少会有人非常淡定的。
一旦开考之后紧张、激动等情绪就会发生变化——有很多人遇到题目容易的时候就容易松懈下来,也有很多人遇到了题目比较难的时候就会紧张起来,但是多数人都会在开考后慢慢进入一个“无我”的境界,在很长时间里他们都会保持全神贯注。
而在这个时候其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几乎都是他们在日常中最习惯的行为方式。
比如我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日常做题的时候习惯了“跳步”,即列出式子后凭借自己的心算能力一步或者两步就出结果,那么在考试时尽管他之前有被提醒“注意步骤详细”,但是在他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学生极可能就忘了这件事情了,往往就习惯性按照自己日常的答题习惯来做了。
而等到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这道题都已经答完或者是将要答完了。
而仅仅只是这个“跳步”问题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各种所谓的“粗心”错误。
比如上一步明明写的是个“6”,到了下一步这个“6”就被写成了“8”。
比如书写太潦草,上一步写的数字不标准,结果成功地自己把自己给迷惑了,下一步直接也是改成了别的数字。
比如日常几乎不可能算错的四则运算题,就是通过心算省略了一两步过程,结果在紧张答题的状态下算错了。
比如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往往发生在最后一步结果错误上——有些孩子明明都算对了,但是在写最后一步答案的时候却去看下一道题或者是脑子突然脱线想别的了(尤其是在解出一道比较难点或者极其容易的送分题时)结果就把答案给写错了。上面的6写成8这类例子也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再比如还有非常常见的把“单位”、“答”甚至高年级之后把“解”等丢了的情况。
凡此种种所谓的明明都会但是总是出问题的问题其实背后反应的都是孩子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所以我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去改变习惯,所以看上去是解决问题,但本质上其实是培养孩子的正确习惯。
如果你孩子也遇到了这类问题,建议一定耐心看完下面的这些建议:
1
审题习惯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很多学生基于各种原因无论是在日常作业还是在考试中在答题的时候总是想着“快快快”,磨刀不误砍柴工,正确判断题目的要求选择最合理的解题策略对于提高正确率是很重要的。
速度再快但是做错了又有何意义?
在“速度”和“正确率”上我们应该很清楚后者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
当然你也别太慢了,比如在考试中被一道题难到了,那就一定要先果断跳过而不是死扣。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审题的关键在于一边看一遍思考题目考察的是什么,判断哪些是已知,以及要求我们求什么,要注意是否存在一些陷阱。
这个习惯其实是最容易养成的,只是很多孩子确实没有那个耐心,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这点——很多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给孩子讲所谓的不会做的题目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给孩子读一遍题,只是把所谓的关键句语气变化了一下孩子就突然明白了……
2
答题过程详细
往往越是聪明、机灵的孩子往往越是会觉得做这些事情是在“浪费时间”。
特别是当下很多小学生生由于超前教育或者是拓展学习使得他们的数学能力其实已经超出了课标要求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无论是作业还是一些测试中往往会觉得题目很容易。
这种情况下“速度”对他们来说很容易成为一种让展示自己的机会。
比如他们会很享受别人可能正面还没做完,但是自己都已经把卷子答完了的快感。
而过于追求速度就会让他们在很多的细节上能省就省。
反而是一些成绩一般的孩子往往能够一步步去做题。
小学阶段如果不养成这个习惯,上了初中之后还真的很容易出现各种低级错误。
而且初中的老师一定一定会特别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上图是我家孩子这个学期初做计算练习的时候的答题过程。
这就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练习。
其实以孩子的计算能力(我们在没上初中之前已经进行过过千道有理数计算的练习)这些题目完全不需要“浪费”这么时间写步骤。
但是详细的过程却可以有效降低错误率,尤其是那些粗心的错误。
而且最关键的如果真的有错了去查找问题的时候也会很容易找到。
孩子的这个习惯我们从小学就养成了,无论是日常的作业还是课外补充学习,又或者是在考试中他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答题习惯,所以孩子的积极错误发生的概率也极大降低了。
这里多说点“书写”的问题吧。
有不少低年级的小学生从一开始就没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没有被及时纠正各种问题,结果我们就会发现等孩子大了之后再去练字的时候,明明孩子能够写得不错,但是一旦写作业、考试的时候就又草上飞了。明明孩子能写好,但是他们总是会觉得“太慢”而在一些正是很需要认真书写的情况下选择了更习惯的潦草写法。
这个问题家长一定要重视,尤其是现在的阅卷陆续都开始电脑阅卷了,书写真的还是很重要的。
其实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习惯了认真书写,他们就不会有这样采取两种书写方式了。
3
解题过程要完整
还记得一个那个小剃头匠的故事吗?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剃头匠学徒的时候拿着冬瓜练习,每次练完之后都习惯性把剃刀直接插到冬瓜上。结果等到他“出徒”后给人剔透的时候,竟然因为这个习惯在剃完后直接把剃刀丢到了顾客的头上……
解题过程也是类似的道理。
日常学习我们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丢了个单位没关系,甚至在一些课外练习中省略掉一些看似啰嗦的过程(包括我们上面说的解题过程)比如最常见的不写“答”会节省更多的时间。
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给孩子判这道题做错了,然后让孩子去改正。
如果日常他习惯了写不写这些东西太随意,那么考试中忘记写是非常可能的!
这种分平常丢了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是在重要的考试比如“一分一操场”的考试中呢?
4
检查和一遍过的取舍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还是要分开讨论一下的。
小学阶段很容易出现考试时间没到的情况下很多孩子早早就把卷子做完了了的情况。
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会去检查一下,有的只会左顾右盼或者玩别的。
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前者的做法一定是正确的。
而上了初中之后你会发现在很多的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了太多检查的时间,甚至考试的时间还不足以保证做完所有的题目。
这个时候“检查”的作用往往就体现不出来了。
最关键的则是学生如何保证做一道对一道。
“做一道对一道”我想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而想要做到这点除了学得扎实之外,很重要的其实就是答题的各种习惯要好,这样才能最大化避免各种出错。
所以到了高年级之后你就会发现尽管我们还会提“检查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更考验的是学生一遍过的能力。
对此其实孩子们也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
比如我家孩子其实就有很好的检查习惯,但是最近的一次考试就给他带来“困惑”了。
在最近的一次周测中,由于是“随堂考”时间不够而且试卷难度较大且还有附加题,孩子做完了必做题之后还有十多分钟。据孩子说这时候他就犹豫了,因为如果去做附加题百分之百做不完,而他又担心做过的是不是可能还有错的。一番权衡之后他选择去检查了,结果知道考试时间到了也没都检查完,但是最后确实是考了满分。
这件事情之后孩子跟进一步坚信“一遍过”是必须的,因为“检查”这种事情可能会在有些时候是没机会去做的。
其实关于“检查”我还要提一个建议:由于我们的思维会存在一定的惯性,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法去“再做一遍”或者“看一遍”往往会检查不出来的,所以真要去检查的时候一方面是不要只看不写,另一方面是条件允许的时候最好换个方法或者是逆向推导一下。
5
小结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家长会有各种的感受,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这些我们都跟孩子讲过,但是就是不做/听”。
貌似这是个问题,但其实本质上我认为是家长自己对这些事情的认识还是不够。
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些事情很重要也是必须去做的,那么日常中你就一定会逼着孩子必须这样去做,孩子不这样做你会让他重写,孩子不听你会找孩子老师告诉孩子必须这么做……
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反思一下其他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什么孩子没能养成,而且都是我们认为是对的习惯和方法,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孩子“不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