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的来信:学校的德育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作者 | 不休(退休中学教师)

思想潮专栏作家

来源 | 思想潮

校园里小到12岁学生自我极端,弑母案有发;大到中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毋庸讳言,目前校园的德育现状并不让人满意。

难怪社会各界一直对校园颇有微词,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司法等行政部门不止一次地决定,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但如今“最漂亮的地方是学校”,咱走到任何学校门口,皆举目可见十块八块金字塑匾,赫然标识“××××示范校”,放眼看去,大有凡校皆“范”之势。

在一次学政治的大会上,副校长振振有辞地批评“一些人做资料太不负责,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连人家的校名都不除去,就直接打印装订了” 云云;“上周我们去成功“创示”的学校学习,他们的经验归集到一点,就是打印机打烂了三个!”

从批评的声调里,我感到副校长所言确信无疑。我自愧孤陋寡闻后,方知学校又在“创示”,“应”着“得分点”做资料已是经验之为。

于是,布置师生在各种“回忆录”上签字、“资料员”下载它山之玉为己有、教会师生牢记真假课表的用法、再借邻校之物充我校已有等等,整个“乡长他爹和小沈阳饭馆约定”的移植版——“不差分”!

就在该期末考试期间的一个下午,上级在静谧的校园里经过半小时左右的验收,我们学校又获“校风示范校”金字塑匾。

学校光环熠熠,校长神采奕奕。

事实是:学校失范才能“示范”。学校德育传统的“首要”地位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力量,换来的只是高地位低效应的“花瓶待遇”;与千年文化对照,则是道德文化缺道德的事实发生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将思维的向标指向校园文化。

追问道德文化千年结果的根由

我国传统文化之悠久,之具特点首居世界,而且其特点就是伦理型文化,道德型人本主义,中国历史上也由之激励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先人后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感人事迹,以致梁漱溟先生断言中国文化固有理想的道德社会可能性。

可是,由于农耕经济持续历史太长(2006年起我国才是纯粹的工商财政),物质匮乏困境改变不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取向;加之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特殊性,权力政治与生俱来,故而几千年的道德文化营造出的不可能是一个道德社会,而是相反——权力社会和利益社会。

从孔孟荀的儒家学说到程朱理学,理论精深,体系完备,却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农耕技术主宰着经济生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散发着“亲亲”血腥味的权柄,从来就撕破了仁义道德温情脉脉的面纱,从屈原到“戊戌六君子”不过是中国道德文化的牺牲品。

近代社会的有识志士“中体西用”,励精图治,也敌不过封建保守势力的百般阻挠;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实际是放大了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在“贫穷与大干”的怪圈里消耗民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不久,社会财富骤然增长时,权力和利益自然握手,传统文化中的杂质“官本位”思想继续变异和发作。

儒家道德文化一开始与自然经济完全错位,中庸的理想种子缺乏土壤气候,都成为虚伪的学说为人利用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经济社会转型引起文化转型的起始时期,文化结构不协调现象普遍出现,势在必然。

文化的威力在于它的影响力,掣肘力,突出地体现在制度和行为层面。校园里师生在一定制度约束下的所作所为,久而久之同化为习惯,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而教育的本色是理性的,学校教育赖以科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教师的伦理水准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学校本来面目应当是文明成果的传承地,优秀文化的传播源,引领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可是,校园文化的善,却被农耕文化的愚吞噬了。知识作为整体的伦理性而言,它是外在的技艺和内在的善的统一。

经济发展对于知识依赖的事实中,人们往往出于对经济利益(包括谋生)的追求,最易产生对知识外在层面“技艺”的依赖,而知识的内在层面“善”,即求真的精神、真理的力量等道德气质,却常被忽略。

当今教育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到学校管理,正在力图用现代教育思想剔除传统中的糟粕,可潜规则里,教师工作被分数概括,用分数代言质量,且以强大的惯性力量推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里受谁的影响多?

以时间而论,一周有五天或六天在校园;一天中有八小时甚至二十四小时在校园;以权威论,老师学历高,专事培养之职;以距离论,与学生面对面最近;以主观论,对学生影响是有意识和直接的;在师生这对矛盾中,老师应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校园文化的栽种人是教师无疑了,他们对于学生德育则责无旁贷了。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班级制度,都是校园内师生遵循的行为准绳,客观上直接施动于师生的思想言行,它不仅本身就具备文化特质,而且还有强调校园文化发展倾向的作用,表现为师生既定的话语情境、秩序、情绪、劳动效益。

先进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有利于学校每个成员发挥、发展的规范,而且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运行机制,其绩效是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又不失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能在高尚的价值观支配下,主动地发展自己;学生能在正确理想鼓舞下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当前“应试”语境下的基础教育校园里,无休止的高耗低效劳动逼迫教师教学手段变形,必然逼退学校德育功能。我们不得不说,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应试”语境笼罩,是学校德育“花瓶待遇”的直接原因。

改变校园文化错位现状的途径

如此,中国道德社会就是否不可企及呢?回答又是否定的。

希望在于培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育,社会价值取向由求富到求真、求持续发展跨越到位,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协调;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大幅度转移,“官本位”思想日渐淡出社会,学校办学语境改变,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都不只是谋生的手段。

根本上说,就是使道德文化落脚在与之适应的土壤上,使物质富有与道德社会形成必然的联系。

希望在于换血。贫穷生长不出真道德,富裕生长出的又不一定是道德社会,富裕与道德并没有正相关,其中可变因素是传播文化者的素质,所以教师仍然担当着德育施行的重要角色。

当教师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时,用现代教育的要求重新称量教师,严格完善职业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积极尝试“管办评分离”运行机制。

希望还在于换CPU。计算机技术诞生,催促人类经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技术的精髓就在CPU。操作系统再好,还得仰赖高品质的CPU辨识、读取,否则,操作系统也只有束之高阁。

电脑仿人脑。如果电脑的CPU决定电脑的价位,那么,人的CPU则决定人的品位:校长的CPU就决定学校办学的品位,教师的CPU决定教师的教学品位。

学校能否确行素质教育,除了校长的办学理念支持与否,还要看教师所持的教育教育技术支持与否。

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首先是硬件,他们能运行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决定相应的工具软件(教学方法策略)选用,这是教育科学在学校运行的应用链条。

素质教育思想应当是政府主管部门管学和校长办学的CPU、是教师的教学灵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旦在学校管理制度中体现,教师会直接被导向教学过程优化,炸开传统课堂的堡垒,解开学生的束缚,腾出师生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德育活动才有可能。

学生不再是制造分数的机器,教师才不是学生分数的附属物,“以人为本”才可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可以肯定,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科学、学校办学品位提升之日,就是学校德育功能坐实之时。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