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城区有十几位班主任老师专门聚在一起做了一个研究,聚焦的是现在班级里的“闺蜜群”、“兄弟连”现象。
闺蜜、兄弟,听起来都是比较成人化的词语。但是我们一去学校了解才发现,这种现象在小学高段、初中阶段尤为常见。比如有的男生之间已经开始称兄道弟,互称“老张”、“老王”,女生之间互称“老婆”。
“闺蜜群”、“兄弟连”,指的就是男生与男生之间、女生与女生间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他们往往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成立小团体,不以成绩为主导。比如游戏帮,玩同一款游戏的同学才可以进入,不懂的就不能进入圈子。类似的还有篮球帮等等。
常见的“闺蜜群”,则是三五个女孩子,下课时聚在角落“密谈”,回到家里,还要花费大量时间聊“家常”。有老师说,在这些女生群体起主导地位的,往往是那个对外界时尚、流行信息较为敏感的那一个。
其实,能够在青春期拥有这样的“闺蜜群”、“兄弟连”,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这些小群体的出现,确实也给班级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比如有的孩子在小群体中被“孤立”;有的孩子在课上忙着写游戏策划方案、团体分工,把班上同学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有的同学私下在钉钉私下组群……
有老师说,“闺蜜群”、“兄弟连”的成员,一般都会很讲义气。在班级活动中,他们有时还会因为“闺蜜”、“兄弟”没被选上,负气集体退出,进而影响班级荣誉。还有的班委会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的小团体朋友加分,让其他同学感觉到不公平。甚至,他们还会因为一个“共同的敌人”,而更加“团结一致”,一致对外。
说起因为那些“闺蜜群”、“兄弟连”而引发的问题,许多老师都有深深同感。
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的许乐老师曾经带过一个毕业班,班里有4个女生玩得不错。其中一个女生的父母经常出国,会给她带很多有趣好看的文具回来。
而闺蜜团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位女生,经常用各种理由问她借,但经常借了不还。
眼看自己心爱的文具都到了别人手里,那位女生心中的不满和委屈逐渐积累,最后受不了了,跟家长和老师倾诉。这时候,她的心里很矛盾,如果一直忍耐,那么她就拿不回自己的东西;可如果戳破了,害怕自己就会被排斥在闺蜜群外,没了朋友。
男生之间的矛盾则更为直接。许老师的班级里,有几个爱打同款游戏的男生组了一个战队,平时在学校也会常聚在一起讨论这款游戏。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名男生跑来倾诉,因为自己游戏打得不好,所以被踢出了游戏群。
许老师说:“当时,我就问了孩子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理想的朋友?其次,朋友相交重在互相的付出,你们的交往是不是这样?第三,如果觉得确实不合适,那就要学会大胆地说‘不’。我还告诉他们,你的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朋友可以去交,没必要局限在这个小团体之中。”
到了初中,由小团体带来问题也依旧存在。胜蓝中学的张甜甜老师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在张老师带的班级里,有三个女生的关系特别好。这三个女生平时表现都很乖,下课会聚在一起聊感兴趣的东西,放学也会一起结伴回家,看起来没有特别。
但是在八年级上学期,这三名女生在周末兴趣班放学的路途中买了一个游戏机,作为其中一名女生的生日礼物,游戏机里则安装了一些经典单机游戏。
因为这个游戏机的外观和IPAD平板一模一样,所以女生的父母也没有发现。接下来,这名女生壮了壮胆子,把游戏机带到了学校教室,偷偷在课间玩。
在这个情况下,另外两位女生讲起了所谓的“闺蜜情”,帮这个女生进行了隐瞒,还拉着其他同学一起玩。
一次课后,张甜甜老师终于发现了这个游戏机的存在,不过她并没有选择直接责怪她们,而是私下找学生面谈,了解前因后果,并鼓励这几位女生在团体中共同进步。
当然 ,小团体中也不乏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在学习生活中,闺蜜和兄弟正能量的陪伴和支持,也会让你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和正能量。
胜蓝实验中学的汤来顺老师,是一位资深班主任。他说,初中学校,班级里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一个亲密的小团队,这种现象不少。他刚带完的2020届907班,就有两个小团体让他记忆深刻。
汤老师先讲了一个4位男生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是属于气味相投的男生,核心成员有4个人,呈现的是好学生的样子,比较乖。平时经常同进同出。4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卫生委员,每次放学,他都要把桌椅对得整整齐齐才回去,团队中的其他人会一起等他,帮他整理完整后再一起走人。平时,在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最后都考上了心仪高中。”
汤老师笑着说:“在之前的寒假家访中,我就发现,班里不少家长都认识这个小团队中的朱同学。原来,他家住临平,家里到学校的时间特别长,但他一直很努力,功课从不落下。到了初三,功课更加繁忙,小团队中的死党兄弟们,就会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和住宿,节省时间。家长们戏说朱宇豪同学‘吃过百家饭、睡过百家床’,也对他的意志、品质交口称赞,这样的伙伴关系特别温暖。”
此外,907班上还有三位女生,平时关系也很好,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经常看到其中两个人像钉子一样坐在座位上在学习,刷题。三个人也常常一起散步、活动。这个年纪的同学,更多的是在玩闹,但她们好像比较早熟,沉浸在学习上。
三位女生中,有位王同学(化名),近视快2000度,平时学习时,眼睛几乎要贴着书本“扫描式”阅读。学校非常照顾她,给她坐在第一排。她邻座的就是三人小团体里的一个女生程思琦,这是王同学自己要求的。在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时候,程思琦马上会给予帮助,就像她的眼。
汤老师说:“王同学这样的一位特殊学生,成绩依然在班级保持中上水平。除了她自身意志坚强,从不放松对自己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上的要求,也得益于她有一群优秀的‘闺蜜’,程思琦等女生会在她看不清黑板时帮助她,在课间一起学习,生活中形影不离。”
为什么会出现“闺蜜群”、“兄弟连”呢?
下城区教育局主任督学杨仙萍老师说:青春期的“闺蜜群”、“兄弟群”,是一个人从没有自我概念,到形成自我概念过程中必须经由的过渡阶段。这个过程中,孩子本来在父母身上得到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而被打破,所以他们需要从“闺蜜群”、“兄弟群”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甚至于这个世界最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公开。
所有非正式群体都有若干共同的特征,比如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年龄或经历,他们有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面对同样的烦恼和困惑,并能从相互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或其他帮助,进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总是担心青春期孩子们的异性交往,事实上,男生与男生之间、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健康而充满正能量,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因此,下城区的十多位班主任也参与讨论,献上了自己的智慧。
在讨论中,班主任们都一致认为,针对那些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小团体,应该鼓励;而对于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小团体,也不能一味地拆散。
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 方文琳
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小团体在班级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存在。为了解决学生小团体问题,通常采取的策略是“强行解散”,比如常换座位、打断联系、发现有结帮的苗头,立刻介入解决、实行各个击破的战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强行解散”的解决办法只能收到暂时的效果,实际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将小团体转化为“小团队”,进而使其融入“大集体”。
比如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工作管理,这样进行班级管理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小团体帮助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很多人都能够为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出一份力量。有了这些小团体贡献出的智慧与力量,可以使得小团体的“团队精神”逐步转化为班级的“团队精神”。
杭州市青蓝小学 余昌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最担心的就是看到孩子与一些有不良习惯的朋友在一起,害怕孩子会跟着沾染那些不好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客观评价“闺蜜群”或“兄弟群”中的朋友。家长应该寻找契机与孩子交流他的那些朋友身上存在的一些优点,形成与孩子交流的突破口,让孩子能清楚地看到朋友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是同时存在的,让他意识到那些缺点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
深入寻找“闺蜜群”或“兄弟群”存在的原因。孩子交一些不良习惯的朋友,是因为在这些朋友之间,会感觉很舒服,能找到一种成就感;或孩子在朋友身上可以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包容感。而在父母和老师那儿得到的都是教育与批评。所以,不盲目批评孩子,而是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帮助孩子。
鼓励孩子释放青春期的能量。家长可以以信任的态度交待孩子一些事情去做,并不断地肯定他的能力,让孩子得到一种被认可、被接纳、被理解的喜悦与价值感,孩子自然就会离“不良”朋友越来越远。
采写 张宇璐 胡信昌
监制 邹滢君 岳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