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癌症,这个家要怎么走下去?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一个抗癌家庭的故事。
韦一航(易烊千玺饰),18岁,脑癌患者,做过开颅手术。
手术结束,并不代表他已经康复。大把大把的药当饭一样吃,定期去医院复查,随时可能面临病情复发,未来如何、能活多久,都是未知数。
“一个病人拖垮一个家庭”,随着癌症一起来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开支。
韦一航的妈妈,一位“精明”的会计,为了省5块钱停车费和停车场保安斗智斗勇:
“我就超了5分钟怎么能算呢。”
“嗨,你说说这,我忘带现金了。”
“哎微信扫不出来啊怎么,你们这没网啊。”
去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磨叽半天,在摊儿上摘掉一圈烂菜叶,才舍得放到秤上算钱。
韦一航的爸爸,体制内普通科员,因为孩子生病,把自己修炼成了家庭御用大厨,每天变着花样做“抗癌餐”;
有胃溃疡不舍得掏钱做胃镜,为贴补家用瞒着孩子周末开专车,一天下来饭吃不上一口,连厕所都顾不上去。
家里的每个人都在强装镇定,假装没有癌症这回事,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把“难”咽下去,撑着自己、硬着头皮往前走。
中国式的亲情,含蓄而克制
虽然父母在努力笑对生活,想要把苦痛强压下去,但它还是会在生活的细节里不经意地自己冒出来:
生病之后,家里没置办过一样新东西,饭桌的桌腿坏了,纸垫了一层又一层;
家宴上,爸爸听到亲人们“哪怕我们把房卖了也要帮着把孩子的病治好”的安慰,终于憋不住失声痛哭,而这一幕,恰好被上厕所回来的韦一航偶然撞见。
从不在家人面前面露难色,这家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隐忍、克制、平静。
在无意中看到父亲戴着白手套、穿着西装,毕恭毕敬给别人开车门之后,韦一航内心五味杂陈,但他什么都没说,晚上给爸爸煮了一碗面、特地坐在餐桌等他。
爸爸回家之后,韦一航“随口”和爸爸说了句:“我刚煮完面就没什么胃口了,你把面吃了吧。”
爸爸大热天穿西装捂得满头大汗,一边脱衬衫一边说:“哦哦那行,你要是饿了你再和爸说,想吃啥爸再给你做。”
镜头给了一个爸爸吃面的背影,他的背心破了一个洞。
孩子得到的是父母不露声色的爱,回应的方式也同样含蓄。中国家庭不习惯把“爱”挂在嘴边,尽可能回避一切跌宕激烈的情绪,哪怕是善意和温暖的表达,也因为怕“矫情”,而装作漫不经心。
中国式的亲情,是需要被“解读”的,它包了一层很不起眼的壳,耐心剥开,你才能看到它的柔软。
一碗面,也为后面的冲突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韦一航想去旅行,他为了不给家里增加开支,做了新药的有偿试吃员。
父母知道后十分气愤,餐桌上的争吵爆发后,韦一航说出了那些极度“叛逆”的话:
“我再不逃出去喘口气,我还不如去死。”
其实这和叛逆无关,而是一个生病的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回报他那倾其所有的父母,他愧疚、心疼、想要“反哺”却无能为力。
宁愿嘴硬,也说不出那句“你们辛苦了,我心疼”;
宁愿说“我不想吃你帮我吃了”,也说不出“我给你下了碗面。”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作者@郭泽中这样描述他和父亲之间的相处,感觉现实中,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同款父亲:
“通话时,父亲总是安慰:钱不够打电话,千万不要省吃的。
无论何时,通话总是很短。
父辈一代人不会表达,只有通过简短的话语来表达满心的关怀。
儿辈们却以代沟为由,总是在不耐烦的语气中结束空泛的失落。
看过很多电视,都教导把爱说出口。
试过很多次,打通电话,那边总是先开口:有什么事儿吗?
嗫喏在嘴边、徘徊在心中如此之多温暖的话语,却脱口为:
家里没事吧,注意身体,有什么事打电话。嗯,早点睡,挂了啊。
知道,有些事情无论怎样外化形式的表达,都改变不了那藏在内心深处的关爱。
亘古未曾改变,无论爱出不出口,都不重要。”
巨大的生死命题:
为了让你放心,我们会善待自己
相比于开支,摆在全家人面前更沉重的是生死命题。
癌症不知道会不会复发、哪天会复发,复发的结果是好是坏,都只能听天由命。
影片中,韦一航的妈妈有段台词:
“妈妈年轻的时候怕黑,怕冷,怕虫子,生了你以后,就天不怕地不怕了。其实也不是。生你以后怕得更多。怕你生病,怕你被人欺负,怕你不学好。”
“那你最怕什么?”
妈妈抬起头,眼睛很红,声音颤抖:“最怕失去你。”
韦一航问妈妈:“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要怎么过?”
为此,夫妻俩给孩子拍了一段“vlog”,模拟他俩没有航航的生活。
在没有孩子的日子里,他们会去下馆子吃火锅,爸爸被辣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他们会去跳广场舞,爸爸嫌妈妈笨,和别的阿姨跳得起劲,把妈妈晾在一边,妈妈直翻白眼;
他们会去参加抗癌家属组织的活动,帮助那些刚失去亲人、还沉浸在悲痛中的父母、或子女;
他们会手牵手过红绿灯,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他们在视频里笑得开心、活得起劲,不过是为了告诉孩子:没事的,即便出现了那个万一,你不要担心,我们会好好活下去。
这是在我看来全片最大的泪点,因为这对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害怕失去孩子的父母,选择了理解和成全,再一次地,把痛压下去,笑出来。
一个癌症病人最怕的是什么?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匿名作者,30多岁,患有胶质母细胞瘤,晚期。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抗癌经历,几万字看下来,已经是泪流满面,最戳我的那句话是:“到了这一阶段,唯一放不下的是活着的人,生死是小事。”
最折磨病人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亲人的牵挂和不舍。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在 “要不要鼓励抗癌病人努力活下去”的辩题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怕走的你懂吗,不要再鼓励我说你要有勇气,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气,你们才需要勇气。”
“不要告诉我没有我你们都不行,告诉我就算我走了,你们依然会好好过,不要告诉我说你看孩子还没结婚呢你怎么忍心走呢,他们没有你不行啊,他们没有你日子怎么过,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啊,不,请让我安心,宝贝没事的,人都会死,不在今天,也在某一天,没事的。”
韦一航的父母读懂了孩子的心思,他们也在学着用行动告诉孩子:没事的。
换位思考之后的成全,他们让孩子减少负累,让自己全部的付出,也不至于成为孩子的负担。
而这种付出,就包含了很重要的,对自己的付出。
而哪怕是脱离电影中的生死命题,我同样发现“我们自己过得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巨大的宽慰,但是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
我同事说,她母亲退休之后每天花枝招展跳广场舞,煲汤养生,定时体检,有时候还会向她撒个娇要支口红、要件衣服,虽然同事头疼于妈妈每天着了迷一样到点就跑去跳舞,但她也很欣慰于妈妈乐于善待自己,这让她感到放心:“她知道对自己好,我就不用每天上着班还惦记她了。”
父母辈于我们是这样,我们自己于孩子也是一样。
当我们砸锅卖铁、拿出两代人的积蓄给孩子买学区房;
当我们完全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每天带着孩子奔走各个辅导班;
当我们倾注所有、放弃自己,把所有的希望和期待都押注到孩子身上……
孩子接收到爱,也会本能地想要回馈爱,但超支的投入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成为负担,而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有他,还有我们自己”,他们才会觉得轻松和放心,才会没有顾忌地过好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最好的爱是恰到好处的平衡,而不是一副“全然忘我”、“我的世界只有你”的悲壮。
珍惜对方,且珍惜自己,才能让一家人每个人都安心。
先成全自己,才是给对方最好的成全。
这部以抗癌为背景的电影,把生死就这么鲜明地放到一个普通家庭面前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亲情、再来看这场缘分,唏嘘不已。相互解读、彼此了解,我们才能破解中国式家庭里特有的“爱的密码”;而父母善待自己,不过度付出,才能让这份爱真正塑造起“港湾”。
从当父母开始,我们一直在给孩子爱和鼓励,奖励他们小红花,教给他们直面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而其实孩子也希望我们给出的小红花里,能有一朵属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