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刚刚赋予教师惩戒权,没过几天,就“出事儿”了:
1月12日,网上有视频称“武汉一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用尺击打学生手心”。13 日,湖北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通报称,经核实,北湖小学六年级班班主任夏某,因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上课疯闹、不遵守课堂纪律等原因,在教室对近 10 名学生进行了惩戒,用尺击打学生手心。目前,已责成北湖小学对涉事老师进行停课反省处理,并向学生和家长致歉,同时委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接管该班,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妥善安排期末的教育教学工作。
武汉教育部门的行动,够迅速。
处理方法也妥当,不轻不重,涉事教师停课、道歉;委托经验丰富的老师带该班,把影响降到最小。
之所以处理如此果决,主要因为两点:
第一,这事儿确实不大,竹板打手,并不严重,谁小时候没挨过啊。
第二,事儿虽然小,却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这一点非常明确。
刚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7类“不当教育行为”被明令禁止,第一条就是“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问题既明确,又不是大事儿,迅速处理,在情理之中。这位老师用心是好的,但做法不当。
有趣的是,网友评论中,却一边倒地为老师喊冤——
竹板打手,对一些皮孩子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很多孩子甚至会把它当成游戏;但如果遇到心理敏感、脆弱的,就比较麻烦。
很多人把视角放在“排队挨打”上,认为老师这么大面积地击打学生,很不应该。
事实上,“排队”反倒能形成“从众效应”,“反正大家都这样,我也无所谓”,比单独拿出来“示众”要好。
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舆论。如果此事炒得过热,学生们的压力会大大增加。
那么,如何对孩子们实施合理惩戒呢?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解。
孩子犯了错,一定有原因;原因有的来自于自身,有的来自于集体、环境。分清原因,再想办法。
不去理解孩子,生硬对抗,惩戒往往无效。
另一个办法,就是改变惩戒的方式,尤其是不要让孩子把某种行为视为惩戒。
比如,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你批评他,让他罚站,他很容易抵触;
如果你假装向他“求助”,让他帮忙做某件事,会好得多。比如:“小明同学,你精力这么旺盛,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黑板擦一下?”
这种求助,“惩戒”的性质颠倒了过来,维护了调皮孩子的自尊;而他帮老师或者班级做了事情之后,也会树立自信。
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根本的原因,往往是自尊和自信的缺失。
帮他们建立强大的内心,他的行为,自然会走上正轨——因为他学会了自我监督,学会了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