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银花 (文章原创,欢迎转发)
“妈妈,你别走,你别走,哇哇......”
一直在家照顾宝宝的小柠最近上班了,这几天,只要一到她出门的时间,准能听到她家宝宝哇哇的哭声。
下班碰到小柠,小柠发愁地说:“宝宝一周半了,爷爷奶奶愿意帮忙,自己就上班了,可这几天只要自己一离开,孩子都要哭一场。
变得越发黏人,有时自己只是上个厕所,他也会在门外嚎叫;想去买个菜,刚走到门口,他就哭开了;去上班时,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真的没有办法,除非偷偷溜走,可下次他看得你更紧了。”
也许这就是“甜蜜的负担”吧,一方面让妈妈们有一种被需要的甜蜜感,另一方面,妈妈们又苦于“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01.为什么宝宝不让你离开
宝宝不让妈妈离开,其实是分离焦虑,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其他的亲密照料者也成立)。
分离焦虑一般始于孩子7个月左右。六个月前的宝宝,处于共生期,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而随着宝宝的成长,到了7、8个月时,宝宝会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于是每当看不到妈妈时,分离焦虑就来了。
我们知道,物体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你看不见它,它也是存在的。但是小宝宝还不能理解“客体永存性”,以为“看不见”就是“不存在”,妈妈离开就是妈妈消失了,所以宝宝和妈妈分开时会用哭闹来抗拒妈妈的离开。这些都是正常的,几乎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这一阶段。
尽管每个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月龄不尽相同,一般在1-3岁之间达到顶峰。不过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提升,分离焦虑会逐渐缓解。
但一些特别诱因,比如像小柠这种的长时间相处的分离,可能会导致宝宝的分离焦虑在某一段时间内特别严重。
02.分离时,宝宝哭是正常的
很多人认为,妈妈一走宝宝就哭,可能是宝宝安全感不好,宝宝不哭,就是安全感好。
在《美国育儿百科》里提到过: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以宝宝哭不哭来判断,而是要根据母婴依恋关系来判定。
心理学上,把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称为“依恋”。
在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中,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型,回避型(不安全型),焦虑-矛盾型(不安全型)。
●.安全型依恋:妈妈离开时嚎啕大哭,回来后又开心地要妈妈抱,能继续玩耍。
●.回避型 :妈妈离开或回来都无所谓。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焦虑-矛盾型:妈妈离开时大哭不止,回来后生气,甚至打妈妈,既寻求与妈妈的接触,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的矛盾心理,不能再继续玩游戏。
所以在你离开时和回来后,只要宝宝能表达对妈妈的思念,不论是哭闹还是撒娇,都是好的。因为宝宝认为妈妈是最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人,才能毫无顾忌地哭闹,这是母婴依恋关系健康的表现。
03.妈妈外出时的告别方式加剧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妈妈因为工作或其它原因,都会有外出离开宝宝的时候,在分离时,妈妈给予宝宝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有些妈妈采用了不恰当的告别方式,加剧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比如:
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偷偷溜走了。
骗孩子“妈妈只走一会儿,你马上就能看到妈妈。”
舍不得与孩子分离,情绪低落,孩子一哭就陪着孩子哭。
没有任何表示,当着孩子面,径直就走了。
虽然我很理解,妈妈要离开宝宝的心情,但是这些告别方式对宝宝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在他的小小认知里,会认为是妈妈不爱自己、不要自己了。
所以家长要避开不告而别,帮助宝宝明白,妈妈出去是工作,但下班回来就会陪宝宝了,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04.如何正确的离开孩子
1.帮助宝宝认识“客体永存性”
在宝宝七八个月大时,你讲道理讲不通时,我们可以利用小游戏,帮助宝宝认识“永存性”
可以多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妈妈可以用一块布把自己的脸挡住,或者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几秒钟,然后喜悦地出现,告诉宝宝:“你只是暂时看不见妈妈了,但妈妈一直都在。”
或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宝宝短暂分离。比如,告诉宝宝去隔壁房间拿个玩具,去厨房喝杯水,每次的时间可以稍微拉长一点,然后告诉宝宝“妈妈回来了”,让宝宝意识到:玩具不见了还可以找到,妈妈离开了还可以再回来。
2.郑重地和孩子告别
等孩子1岁左右,能走了,也能听懂话了,每次离开都要郑重地和孩子告别,告诉孩子你要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刚开始可能有点儿难,但次数多了,宝宝知道“妈妈会回来的”,这也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3.出门前给孩子一个仪式感
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效果也非常好。我是宝宝快两岁时开始上班的,每次离开前,我们会有一些小仪式:
我会告诉宝宝,妈妈一会儿要上班去了,现在我可以给你讲个你喜欢的绘本故事,你挑哪一本。(讲故事或者玩宝宝喜欢的游戏都可以,其实就是给孩子心里一个缓冲,让他能接受妈妈要上班去的事实)
在离开时,我会抱抱、亲亲他,并且他也会亲我一下,增加和宝宝的亲密感,然后互相说“byebye”,和宝宝建立一种分别仪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妈妈是爱他的。
有时我也会在离开时和他有个约定,比如回来时给买好吃的蓝莓或是其它小礼物,下班回来,带给他,也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4.回来后,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回来后,我都会热情和宝宝打招呼,给宝宝一个抱抱或亲亲,“妈妈回来了!”
陪宝宝玩一段时间,再去做其他工作。或者宝宝有需要了,那放下手头的工作先满足他。
专注、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即使妈妈去上班了,但妈妈还是那么爱我。这会让宝宝心安,长此以往,宝宝就不会哭闹着阻拦妈妈出门了。
5.提升家庭其他看护人的陪伴质量
除了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开心,家庭其他成员的陪伴质量也要提高。除了满足宝宝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也要满足宝宝的精神需要。比如抱抱宝宝,带宝宝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带着孩子做游戏,唱歌、跳舞,让宝宝感受到快乐。这样,即使妈妈不在家,宝宝也不会无聊。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宝宝黏妈妈,是因为在宝宝心里,拥有了妈妈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妈妈提前做好准备,也能帮宝宝提前结束分离焦虑。
也许从某个时刻起,当你离开时,宝宝不再哭闹;当他读幼儿园、上学离你越来越远时,妈妈们会不会怅然若失?那个黏人的小家伙这么快就长大了。
所以,请珍惜这段时光吧,温柔点儿,耐心点儿。
高级育儿师,一手养娃,一手写作,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获取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