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过这三种经历的人,骨子里都很自卑、容易产生羞耻感

自卑是很多人内心当中可能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的人会由于一些原因,长时间处于一种自卑的状态之中,对于外界的看法十分低迷;还有的人尽管平时很自信,但是会在某些时刻陷入自卑情绪之中。

这种情绪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很好理解的。造成这种情绪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看来,所谓的“自卑情结”应该存在不同的几种自卑的状态:一种是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还有一种则是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假如两种自卑情绪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而个体并不能很好地去调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最终就会陷入这种“自卑情结”之中。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假如个体曾经在童年时有过以下三种经历,往往会陷入一种自卑之中。

不恰当的原生家庭教育

阿德勒在其著作《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当中提出,原生自卑之所以会存在,往往就是因为个体在儿时,在原生家庭当中接受了不太恰当的教育。

一些常见的不恰当教育就包括,家长总是喜欢以一些“别人家孩子”的表现来“打压”自己的子女,尽管在他们眼中,这是为了孩子好,但是鲜果实际上比较差,这会让年幼的孩子认为身为家长的你不喜欢他们。

渐渐地,当他们做事情之前,就会想到“反正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随便做一做就好了。”最终会陷入一种自卑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他们会在很多事情上受到这种状态的影响,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完成得怎样,最终都不能够受到严苛的父母的夸奖,自己总是最差的那一个。更严重的结果可能是,孩子也许会失去自我,只能够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寻找自己的方向。

所以很多在成年之后选择成为“奉献者”的人们,在儿时都曾经历过一些比较困苦的岁月。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家长的肯定,所以只能为自己建构一个“奉献者”的形象,去为他人提供帮助。

家庭环境贫穷

在我们生活当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那些生长在比较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们相对而言更加容易变得自卑。

这就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往往只能过上条件十分有限的生活,所以对于很多事物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比如一件玩具、一身衣服甚至是一餐饱饭,都只能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望而止步。

所以无论他们之后生活过得怎样,那种被贫穷“支配”的感觉总会在他们内心当中延续的。

从结果来看,挥霍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这种影响在个体成年之后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很多人会倾向于过一种十分节约的生活。

即便拥有了十分不错的收入以及优渥的生活条件也依然活得十分的节俭,甚至会让家人与自己一同过这种生活。很多时候,这种生活节奏会让人体验十分的不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相比于同龄人成长更慢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不同年级的孩子到达不同的阶段就会拥有一定的特征或者是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那些生活在比较贫穷家庭当中的人则会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处于一个十分落后的地位。有的孩子可能会更晚学会说话、更晚学会走路、更晚成熟。

这些事情也是个体难以控制的,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会经历很多挫折,导致内心十分的不自信。

不光是那些发育和成长稍微落后一些的孩子,还有很多身材较胖、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的孩子,也会在同辈群体当中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地位,甚至会遭到来自身边同学们的嘲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就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当中比较容易导致其自身陷入自卑情结的一些原因,源头分别是原生家庭、生长环境以及生理发育。

所以当你作为一个家长的身份,发现自己的孩子陷入这样一些困境当中时,应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去应对。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