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优秀社区学校”获表彰。湖南开放大学供图
“我们的校园无限宽广,南疆北国处处桃李芬芳,我们的知识来自空中的课堂,电波飞渡,汇成心中的黄河、长江,自强不息,播种理想……”
虽年逾古稀,但家住长沙的陶国俊,依然能清晰唱出广播电视大学的校歌。作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为湖南开放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这首校歌已伴随陶国俊走过近42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国大地涌动。此前一年,停摆了10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启动。当年,570万考生报名高考,但由于高校太少,资源不够,最终只有27万余人迈进大学校门。无数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了大学之外,人才培养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瓶颈。
197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个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开始办学,揭开了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成千上万渴望享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重新拿起了课本,走进了电视教学的新课堂。
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推进现有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地方开放大学。12月23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湖南开放大学。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样样有学。"湖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陈建民表示,学校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 ”为特征,面向湖南全省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提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
湖南省“优秀社区学校”获表彰。湖南开放大学供图
兴文化,授技能
新市民梦圆异乡得发展
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坐船徜徉在资兴市东江湖,目光穿过这一江碧水,一片柑橘基地闯入眼帘。
丰收季节已过,在清江镇黄桥村李珏的20亩橘园里,忙碌依旧。开沟、下肥、杀虫、剪枝,在下一个丰收来临前,果园冬管还需花上大力气。
听闻有人来采访,李珏放下手中的锄头,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
31岁的李珏出生于资兴市清江镇黄桥村,2岁那年不慎摔倒导致三级残疾。初中毕业后,李珏选择外出打工:他当过服务员、进过工厂、做过水电安装、做过餐饮、开过车……
2012年,李珏开始打理起自家的十几亩果园。他身残志坚,一直致力于家乡的果业发展,经过不懈努力,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果农富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在村里种橘子,和在市里开公司,压力完全不同。”从黄桥村民到资兴市民,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带领一群人创业,李珏认识到,自己急需“充电”。
2016年,李珏来到离家不远的社区学院,参加“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由此开启了“充电之旅”。学习建设标准化果园管理技术、进入产业融合培训班、参加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李珏的技能行囊越来越鼓,发展之路也越拓越宽,漂泊的内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2016年5月,李珏创建资兴临湖柑桔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89人;为扩大绿色防控产品的生产规模,投资80多万元,新建一个大型厂房,解决了56名残疾人就业;2018年,李珏又投资170万元,建起了水果销售基地。由此,李珏的“果农富”公司先后被授予“郴州市残疾人阳光扶贫基地”“湖南省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湖南省扶贫车间”等;2018年,他本人还被评为“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带头人”“资兴市首届优秀人才”等。
资兴市社区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以“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为载体,以职教中心、老年大学、乡镇、社区为主阵地,每年开展技术技能培训4500人次以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工程荣获2018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社区教育,重点在于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生活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同时广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社区学院成立后,将以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立足点,把社区教育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开展量大面广的教育培训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改善社区人文环境。
2020年,湖南开放大学对体系建设较薄弱的6所分校进行重点沟通与督促,经一年努力,省内县市区级社区学院增加22个、乡镇(街道)级社区学校增加31个、社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增加107个。
农民大学生正在进行田间时间。湖南开放大学供图
助脱贫,图振兴
村民们共绘自治同心圆
小寒时节,衡阳市常宁市室外最低气温跌至冰点,新河镇高朋村里的池塘,有些结上薄冰。高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易晓军带领湘江源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给湘江组两口养殖脆鲩鱼的鱼塘安装增氧机。
“气温一低,加上池面结冰,山塘里养的脆鲩鱼就容易缺氧。”易晓军说,村里有七八口鱼塘,都要安装增氧机,确保脆鲩鱼安全过冬。
37岁的易晓军虽是生于乡村,但对农活的熟稔,却来自于“象牙塔内”。易晓军曾参军入伍,后到广东东莞自主创业,直至2013年春节回家,易晓军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还是老样子,毅然返乡创业。
“想改变家乡面貌,需要的是懂技术、懂管理的‘带头人’。”面对农业现代化推进,易晓军报名就读衡阳广播电视大学,前年秋季毕业,获得国家开放大学“希望的田野”奖学金,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大学生”。去年6月,易晓军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高朋村毗邻湘江,历来有养鱼的传统。易晓军把产业发展的方向瞄向了养鱼,从“象牙塔”里学到的农业知识,正在这个小村里悄然进行着生动的实践。
“脆鲩鱼市场俏销,前景大。我们要把高朋村打造成湖南脆鲩鱼之乡。”易晓军介绍,村里去年把全村100多口山塘全部纳入合作社搞养殖,一年预计收入100多万元。
服务“三农”不停歇,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湖南开放大学始终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原则,主动担当作为。发挥湖南开放大学远程教学优势,依托遍布城乡的“云教室”系统,坚持“宅家不下线、抗疫不停学”的做法,让老师变“主播”,坚守“云课堂”,助力农民大学生在战“疫”中学知识、备春耕、稳生产,积极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
仅一个月的时间,湖南开放大学便组织开展了42场网络直播教学活动,在线培训农民大学生4万余人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类专题,新冠肺炎疫情思政类专题,农民大学生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技术专题、专业及课程教学辅导类专题等。
根植乡土,服务“三农”。2004年,湖南开放大学作为全国开大首批试点单位,启动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10年之后,湖南省将其拓展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由组织部门牵头、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湖南开放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每年在全省选拔一定数额的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与农村党员,接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专科、本科学历教育。
16年来,共培养农民大学生近两万名,遍布湖南省所有行政村。这些在乡村上成长起来的农民大学生,成为能干事、留得下的乡村带头人,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老年大学活动场景。湖南开放大学供图
扩兴趣,享晚年
老年人奏出夕阳别样红
下午2点,长沙市中南院社区老年大学到了上课时间。没有固定的课表,学生“点单”学习,老师“接单”上课,对于学生而言,学的都是需要的技能。
“怎么和孙子视频聊天?”“我怎么加不了微信好友?”“怎么在家人群里发红包?”三四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来回穿梭在十几位老人中间,手把手指导具体的操作步骤。
“‘微信课堂’主要教老人使用微信。老人家容易健忘,所以讲新内容前,要把讲过的内容先捋一遍。”龙玲霜是中南院社区老年大学的教师,这位20多岁的年轻老师,每堂课面对的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学生。
“微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高频工具,老年群体也有使用需求。”龙玲霜没想到的是,“微信课堂”竟然和声乐课、舞蹈课、书法课等老年大学课程一样受欢迎。龙玲霜也计划在“微信课堂”结束后,继续给老人们教授智能手机的其他用途。
龙玲霜说,来上课的老人大多在70岁到80岁之间,最大的有85岁。三年来,共计有100多名老人报名学习,偶尔来“蹭课”的老人,也有百人左右。
老年大学,面对老年群体,但老年教育却是最年轻的教育。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
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多,20世纪八十年代,老年大学在中国许多地方兴起。1988年,湖南老干部(老年)大学成立,为“空巢”老人在家门口提供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已遍布湖南省2.8万个社区(村)。
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老年大学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健康、烹饪、艺术等方面。
“办老百姓身边的大学,为老百姓提供终身教育。”湖南开放大学校长彭元介绍,学校目前已拥有19所市州和行业分校,117个县级教学站点,办学网络覆盖全省城乡,累计培养本专科学生86.5万余人,同时还办有干部网络培训学院、老年开放大学、青马在线等非学历教育,各类在籍学生达20多万人,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数千万人次。